美國《外交事務》發表了一篇名為《低估中國,美國需要怎樣的新聯盟來抵消中國優勢》的文章,在文章中美國再次重申曾經總結出的一個歷史規律:一個擁有更大人口、更廣泛地理覆蓋范圍和更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會升級并支配較小的先驅者。
這一理論經驗是美國間接從英國沒落、德國崛起當中總結而來,并用這套理論成功地超越了后來的德國,以及冷戰時期的能夠與之抗衡的蘇聯。
哪怕是疆域面積狹小如日本,也被其死死地掐住脖子,老美大哥不允許任何一個小弟篡權奪位,如同打地鼠,只要看見了苗頭,舉錘就打。
美國當初是怎樣成功遏制英德以及日本的崛起的?為何其沒能及時遏制住我國的崛起呢?
歷史規律的總結
第一次工業革命把英國推向了世界第一,彼時的中國仍舊處于農業社會,尚且沒有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這就注定了這個在人類社會歷程中,始終領先于全球的民族,必然會遭遇一場千年未有之遭遇。
英國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霸主,轟隆隆的機器聲帶來了大量的商品,這些商品急需要找到一個更大的市場。
后來馬克思他老人家給這個很好地總結了這一崛起的模式:資本的目的就是追逐利益。
在當時最大的市場莫過于晚清政府,奈何晚清政府閉關鎖國,仍舊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還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
在一個國家沒有經歷巨大的苦難之前,其根本就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體制出了問題,畢竟,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都是如此走來,并沒有產生什么滅頂之災,最多就是內部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誰又能想到外部的崛起呢?
英國在1840年憑借第一次鴉片戰爭進入了我國,靠著先進的武器,以及超一流的制造能力,英國在全世界擁有了眾多殖民地,滾滾財富不斷地涌向大不列顛島。
英國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給自己起了一個名號“日不落帝國”。他們認為這個國家會永遠保持昌盛,如同永遠不會落山的太陽。
到底是乍然得到富貴,還沒有從中總結出經驗,如同那些驟然得富的暴發戶,不知道如何支配這些超出自己想象力的金錢和權力。
同樣是在歐洲,德國憑借踏實肯干,認真嚴肅的性格很快就抓住了時代送來的第二次機遇,以電力為核心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啦!
德國率先在技術上實現了突破,未來社會發展的密鑰已經被德國牢牢地抓在了手中,英國已經失去了先機,如同一個氣喘吁吁之人與一個精力旺盛之人的長跑,前者用盡全力也不可能超越后者。
當然,德國之所以能夠擁有這份實力,還是因為其本身的國土面積以及人口占有一定的優勢,若是德國僅僅只是一個小島,其所發揮出的能量仍舊超越超越英國。
一個國家的疆域面積與人口數量如同一個能量放大器,能夠把某一個技術的能量發揮得更大。
德國在當時的人口數量是6000萬,國土面積是54萬平方公里,英國在當時的人口數量是4160萬,國土面積是4160萬。
其利用核心技術以及本國的人口與國土優勢,在時間的賽道上跑贏了英國,完美地證明了美國后來總結的歷史規律:
一個擁有更大人口、更廣泛地理覆蓋范圍和更強大經濟實力的國家會升級并支配較小的先驅者。
能夠率先一眼看到本質的人,與經過一段時間后再看到本質的人,兩者之間所取得的成就會截然不同。
美國一眼看到了本質,知道必須要率先抓住未來的核心技術,而后就是等待,等待時代送來一次機會,只要牢牢抓住這次機會,就能實現國家實力的快速增長。
美國到底是如何超越德國等歐洲國家的呢?
美國的超越
美國在超越德國之前,完成一件對其自身而言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1865年,在林肯的領導下,美國完成了南北統一,解決國家內部的問題,同時又修建了貫通南北、東西的大鐵路,全國大市場已經建立。
此時的美國已經擁有了一個超大規模的能量放大器,但是,其仍舊沒有特殊的優勢,因為英國、德國擁有著更為廣闊的殖民地,其仍舊無法在短時間內進行超越。
若是沒有合適的機會,或者等待時機,或者自己創造時機。
世界大戰爆發啦!這個機會到底是美國等來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創作的?這個不是咱們今天討論的重點,咱們來重點看一看美國的操作。
美國此時已經擁有了成熟的金融思維,也就是說他們已經預見了未來,在戰爭時期就預見了戰爭結束后的國際社會。如此超前的布局,美國想不成為世界第一都難。
趁著英國在二戰中消耗其原始的黃金儲備時,美國果斷出手,近百年來積累的45億美元黃金和外匯儲備很快被英國消耗殆盡,這部分自然進入了販賣軍火的美國手中。
美國趁機推出了《租借法案》,并告訴英國只要你取消“帝國特惠制”等特權,美國就借錢給你,美國這個法案的出臺就是要削弱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聯系。
英國這臺能量放大器逐漸轉移到了美國的手中。美國在這臺超大級別的能量放大器之下,取得了人類歷史上都未曾取到過的成就。
當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時,美國仍舊牢牢地把握著會核心技術。
前蘇聯靠著“斯大林模式”與之競爭了數十年,但是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問題,一直懸而未決,一個內部存在問題的政權,根本經不起任何的風吹雨打。
美國之所以能夠在后來的競爭中打敗蘇聯,就是因為蘇聯的拳頭雖然硬,但是綜合實力薄弱,而美國是內外功兼修。
我國在這一過程又是如何崛起的呢?
我國的崛起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國與蘇聯交惡,與南邊的越南交戰。
而美越戰爭剛剛結束不久,美國此時需要一個更大的市場來轉移本國的低端制造業。
這是產業升級的需要,此時全球只有我國具備這個超大規模的市場,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恰巧借著這個時機,中美之間開始了破冰之旅。
我國牢牢地抓住了這次機會,我國的這次機會不同于以往的德國,更不同于美國,我們在那個時候完全沒有什么核心技術,也沒有任何的時代機遇,完全靠的是“吃他國無法吃的苦,受他國無法受的罪”這一優勢。
若非中華兒女能夠吃苦耐勞,若非咱們整個民族鉚足一股勁兒要往前沖,若非高層們的正確決策,我們國家根本無法取得當前的成就。
因此,千萬不能把美國的制造業轉移當成恩惠,美國也是為自己的考慮,令其沒有想到的是我國竟然能夠在這種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
也就是說美國不是沒有打擊我們,而是其數次出手,都被我國化解啦!
眼看著我國崛起了,其才假惺惺地來說道:“是我們放過了你們一馬!”若是美國果真放了我們一馬,就不會是當下這種狀況,特朗普也不會搞什么關稅貿易戰。
如今,美國已經無法遏制我國的崛起,我國同樣掌握未來的核心技術,AI、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我國多地開花,世界級別的大公司紛紛崛起。
我國的人口優勢與制造業會輔助我們放大這一技術優勢,而美國已經失去了機會。
當下的我國沒有當初的美國那么幸運,遇到兩次世界大戰,但是我國已經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只要給我們足夠多的時間,我們有信心在將來的時代賽道里超越美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在這個目標沒有實現之前,中華兒女仍舊會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路漫漫其修遠兮,繼續上下而求索,不斷地發掘屬于未來時代的核心科技。
參考資料:
[1]賈根良.美國崛起為何能抓住“機會窗口”——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美國經驗借鑒[J].人民論壇,2013,(04):26-27.
2.中國日報網評:美國遏制中國注定失敗 攜手合作才有未來——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