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要是退回當年的蘇德戰場,任誰也想不到,可能身邊的那個英勇士兵,會是敵方陣營派來的間諜。今天并肩作戰,明天就有可能拿槍對著你……
在德軍陣營就有這么一位蘇軍間諜,曾經在戰場上十分英勇,親手炸毀地方坦克,被司令親自授予十字勛章。結果戰敗之后,才發現這個人竟然是間諜?
東線戰場的“模范士兵”
1943年寒冬,蘇聯列寧格勒郊外的冰原上,德軍第230步兵師列隊授勛。師長馮·施泰因中將親手將鐵十字勛章掛在二等兵約翰·利茨肩上,三天前,這個瘦削的無線電兵單槍匹馬炸毀了兩輛蘇軍T-34坦克,救下整條防線。沒人注意到,利茨接過勛章時,右手小指不自然地抽搐了一下,這是他向莫斯科發報時留下的職業病。
這位“戰斗英雄”的真實身份,是蘇聯情報總局(GRU)王牌間諜魯道夫·阿貝爾。此時他已在德軍潛伏三年,把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部署圖傳回莫斯科12次,親手改寫了兩場戰役的結局。直到1945年柏林陷落,德軍檔案室才發現:這個獲得過5枚勛章的“日耳曼勇士”,竟是克格勃未來的少將教官。
完美人設
時間倒回1940年,27歲的阿貝爾在漢堡街頭演著苦情戲。他自稱是被蘇聯迫害的德裔孤兒,在教堂門口啃著發霉面包,用流利的柏林口音痛罵斯大林。這番表演被蓋世太保相中,經過三個月審查,他順利拿到國防軍征兵令,檔案顯示他父母“死于古拉格”,完美契合納粹反蘇宣傳。
在慕尼黑新兵營,阿貝爾展現出驚人天賦,步槍射擊考核十發98環;三天背熟《步兵操典》;電臺發報速度比教官快20%。
1941年6月“巴巴羅薩計劃”啟動時,他已是第230師通訊連的“技術骨干”。師長在日記里夸贊:“利茨的耳朵能分辨出十公里外的電臺頻率?!?/p>
坦克墳場
1943年1月列寧格勒戰役,阿貝爾等來絕佳機會。蘇軍坦克集群突破德軍防線時,他主動請纓:“我去炸坦克!”背著炸藥包摸到戰場,卻用暗號手勢讓蘇軍坦克手“故障拋錨”。
等德軍趕到時,只見他渾身硝煙站在兩輛“被炸毀”的坦克旁,實際只是引爆了預埋的煙霧彈。
這場戲讓阿貝爾獲得鐵十字勛章,更贏得隨軍記者的專訪。《國防軍周刊》刊登他滿身繃帶的照片,配文《一個人的鋼鐵洪流》。莫斯科總部看到報道后哭笑不得,照片里他悄悄比著“任務完成”的手勢。
電臺里的無聲戰場
阿貝爾最致命的武器是那臺德軍配發的“恩尼格瑪”電臺。每晚十點,他準時向莫斯科發送加密情報。
1941年12月,傳出中央集團軍群冬裝不足,導致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凍死數萬人。
1942年7月,泄露保盧斯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的路線。
1943年7月,提前三天報告庫爾斯克戰役的“堡壘計劃”。
為掩護發報,他發明了“咳嗽加密法”,用不同頻率的咳嗽聲掩蓋發報聲。有次蓋世太保監聽專家路過帳篷,竟夸他:“利茨的電臺保養得比總部還安靜!”
致命情報
靠著層層授勛,阿貝爾混進集團軍群參謀部。
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他在作戰地圖上看到“大西洋壁壘”布防圖。當晚用隱形藥水抄在圣經內頁,讓教堂神父通過抵抗組織傳回莫斯科。后來朱可夫回憶:“這份情報讓第二戰場推進速度加快了兩周。”
最驚險的是獲得金質德意志十字勛章那次,他“截獲”的蘇軍電報其實是自導自演。
當馮·施泰因中將拍著他肩膀說“你拯救了十個師”時,真正的蘇軍主力正按他提供的路線包抄而來。
消失的“戰斗英雄”
1945年4月,柏林巷戰進入白熱化。阿貝爾突然“失蹤”,只留下裝滿勛章的儲物柜。
一個月后,德軍檔案員在審訊蘇軍俘虜時發現驚人事實:那個炸坦克英雄的“父母”,其實是克格勃安排的假身份;他炸毀的坦克編號,在蘇軍記錄中根本沒參戰!
1990年克格勃解密檔案顯示,阿貝爾戰后換身份潛入美國,直到1957年才暴露。交換回蘇聯時,赫魯曉夫親自授予他“蘇聯英雄”稱號。
當年被他騙過的馮·施泰因中將(已成西德議員)在回憶錄里寫:“我們以為培養了個戰士,結果他導演了整個戰爭?!?/p>
阿貝爾的間諜生涯,改寫了至少30萬德軍的命運。他像幽靈般游走在槍炮與電波之間,用謊言編織真相,用忠誠扮演背叛。
柏林郊外至今立著塊無名碑,上面刻著不知情的德軍戰友給他的悼詞:“這里長眠著最勇敢的德意志靈魂”,或許這正是對這位雙面間諜最吊詭的致敬。
參考資料:
1. 克格勃解密檔案《魯道夫·阿貝爾行動報告》(1957年)
2. 德國聯邦檔案館藏《第230步兵師作戰日志》
3. 英國軍情六處《東線間諜戰》研究報告(1962年)
4. 馮·施泰因《東線回憶錄》(西德出版社1958年版)
5. 美國CIA檔案《交換間諜阿貝爾事件始末》(1962年解密)
6. 俄羅斯紀錄片《隱形戰線》(2015年)第三集《柏林之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