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普丹戰爭和普奧戰爭,俾斯麥先是“借刀殺人”,與奧地利一起干掉了丹麥,再是以兩公國的歸屬問題為誘餌,提前準備好了對奧作戰的借口,只等奧地利自己跳進去自己挖的坑里。擊敗奧地利后又給予足夠的寬容,為日后的普法戰爭做好了外交準備。
上回說到普奧聯手擊敗了丹麥,為德意志奪回了兩公國,但普奧之間隱藏著巨大的戰爭危機。1866年盛夏,當普魯士軍隊跨過薩克森邊境時,荷爾斯泰因這顆'毒蘑菇'終于開始釋放它的致命毒素,時刻準備將奧地利吞噬。
俾斯麥冷眼注視著戰場,他知道:當奧地利在這片'腐爛的蘑菇'上越陷越深時,德意志統一的第二塊多米諾骨牌,已經到了必須推倒的時刻。"
1865年8月,普奧簽訂了《加斯泰因公約》,公約規定:兩公國領土由普奧兩國共同所有,但行政分開;石勒蘇益格由普魯士管轄,與普魯士接壤的荷爾斯泰因歸奧地利管轄等。
表現普(獅子)、奧(象)百年間競爭關系的漫畫
該公約顯然將造成兩公國行政的混亂狀態,而這,正是俾斯麥為奧地利精心設計的陷阱。此后,俾斯麥便開始對奧戰爭的外交準備,爭取俄、法、英在未來的普奧戰爭中再次中立,并盡可能地孤立奧地利。
當時對普奧較量有決定性影響的是俄法兩國的態度。就俄國而言,它對奧地利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忘恩負義地反俄的行為一直耿耿于懷。再加上1863年波蘭人民起義時奧地利和英法站在一起與俄國作對,這與俾斯麥支持俄國鎮壓政策的行為形成鮮明的對比,更是將俄國推向了普魯士這邊。
為了使法國保持中立,俾斯麥采取刻意討好拿破侖三世的策略。1865年,俾斯麥暗示法國可得到夢寐以求的比利時,而拿破侖三世則暗示普魯士要發動對奧戰爭,法國必須得到補償。
俾斯麥的另一個策略是與意大利結盟。意大利受奧地利欺壓已久,一直希望能夠找機會奪回威尼斯。因而,當俾斯麥對意王提出意普結盟對奧作戰時,對意大利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雙方一拍即合。
19世紀的意大利
意普結盟后,俾斯麥便有意采取行動激化普奧矛盾,以便尋找戰爭的借口。他4月向邦聯議會提出了一項旨在削弱奧地利在邦聯中的霸主地位的主張,這直接激化了普奧矛盾。6月,奧地利宣布,召開何爾斯泰會議,討論其今后的地位。
終于,俾斯麥等待已久的時機來了。他立即宣布奧地利已經破壞了《加斯泰因公約》,并于6月7日命令普軍開進了何爾斯泰因。6月14日,邦聯議會通過了奧地利提出的全邦聯動員反對普魯士的議案。俾斯麥以邦聯議會權為由,宣布邦聯已經解散。
6月15日,普軍開進了漢諾威、薩克森和漢森。6月24日,奧軍在庫斯托扎擊敗意軍,但7月3日的薩多瓦戰役中普軍卻決定性地擊敗了奧軍,并且打開了通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道路。
薩瓦多戰役油畫
沒有人想到奧軍竟然如此脆弱,普軍的速勝震驚了整個歐洲。就在薩多瓦戰役的次日,拿破侖三世還指示法國駐柏林大使貝內代蒂拜見俾斯麥,希望調停對奧戰爭。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也致電普王威廉一世,要求對奧寬容,并表示愿意出面仲裁。然而,沒有這個必要了,現在全看俾斯麥這么想了。
此刻,俾斯麥再次表現了驚人的政治智慧和克制態度。他力排眾議,甚至以辭職相威脅,要求普王放棄進占維也納。
在俾斯麥看來,普魯士已達到了對奧戰爭的目的,即建立普魯士在德意志的霸權,當務之急是要盡早結束戰爭,防止法國的干涉。因此,俾斯麥接受了法國的調停,并提出了溫和的停戰條件。
普奧戰爭后德意志形勢
普奧戰爭結束后,普魯士迅速并吞了北德其他各邦和自由市,從而使普魯士領土增加了1/4,人口增加了500萬,達到3000萬人,德意志的第一事業又前進了一大步。
普奧戰爭還使得奧地利被踢出了德意志邦聯,相當于為普魯士打工不僅沒撈到任何好處,還挨了一頓打,甚至最后還被趕出“家門”。對此,我只想說俾斯麥的政治手腕極其狠毒,可憐的奧地利被玩弄于股掌之間。
此時普魯士還未實現統一德意志的目標,真正的挑戰尚未結束:南德四邦的獨立性、法國的虎視眈眈,以及歐洲列強對德意志崛起的警惕。
普奧戰爭只是序幕,而即將到來的普法戰爭,才是終極考驗。在此意義上,1866年的勝利不僅是一場戰爭的終結,更是一場更大變革的開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