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悉尼街頭,一對中國夫妻遭遇八名青少年無端圍毆。女方被撲倒在地瘋狂毆打,丈夫試圖保護卻寡不敵眾。這起發生在5月21日的暴力事件,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澳洲青少年如此猖狂,受害者竟然無權還手。
現場視頻截圖
作為前英國殖民地,澳大利亞繼承了英國普通法傳統,卻在現代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令人困惑的"雙標"困境:對未成年人過度寬容,對自衛行為卻近乎苛刻。
澳洲青少年犯罪法律的寬松并非偶然。殖民時期移植的英國法律強調"保護弱者",在現代社會演變為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機制。這種保護主義源于20世紀初期西方兒童權利運動,認為未成年人犯罪主要是環境和教育問題,而非道德缺陷。
然而,這種初衷良善的制度在實踐中卻變成了縱容。澳洲法律對12歲以上未成年人雖有刑事責任能力認定,但處罰輕微,且以"教育矯正"為主,幾乎不設實質性懲戒。澳洲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的12個月內,青少年犯罪率上升了6%,警方對超過4.8萬名10至17歲的青少年采取了行動,卻鮮有嚴厲處罰案例。
與此同時,澳洲對自衛行為卻采取極為嚴格的標準。根據新南威爾士州1900年《刑法》第418條,自衛必須滿足"合理必要"原則,反擊必須與威脅程度相稱。這種標準在理論上保障了社會秩序,實踐中卻常常對弱勢群體不利。
視頻截圖
受害女子在醫院接受治療后表示:"我只是一個去接孩子的媽媽,卻無緣無故被罵、被打。唯一的理由,大概是我長了一張亞洲人的臉。"這種毫無征兆的襲擊,在華人社區并非孤例。
多名悉尼華人社區成員分享了自己過去幾個月的類似經歷。在Eastgardens、Maroubra、UNSW校園及周邊,類似青少年群體頻繁出沒,專門針對亞裔,從辱罵、吐口水到推搡、動手,行為愈發惡劣。
更令人心寒的是受害者的無力感。一位留學生道出了普遍心聲:"我們不敢還手,因為一旦反擊可能被定為'暴力事件',影響簽證甚至學業。"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簽證顧慮,讓許多華人在面對暴力時選擇忍氣吞聲。
被逮捕的嫌疑人
這種不對等的恐懼,在移民和留學生群體中持續蔓延。當地警方雖然已逮捕兩名12歲女孩,但這遠不足以解決問題的根本。
澳洲青少年犯罪猖獗的根源是多維的,法律寬松只是表象,背后是家庭教育缺失、社會監管不力和文化認同危機的綜合作用。
許多問題青少年來自功能失調的家庭,缺乏有效監管和正確引導。社交媒體上暴力內容的泛濫,也在潛移默化中扭曲了部分青少年的價值觀。更深層次的,是澳洲多元文化社會中的認同危機和隱性種族主義,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針對少數族裔的暴力行為。
暴力已成為某些青少年的游戲,受害者卻因身份弱勢而不敢反抗,社會的公平正義蕩然無存。澳洲需直面這一現實,而不應將其掩蓋在"青少年犯錯"的借口之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