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分享。
作者|虞大明
杭州新世紀外國語學校校長
1
設置高質量的問題群
問題群,由一個主問題和若干子問題構成,它具備什么特點?
第一,真實性。只有問題是真實的,學習才是真實的,不要去忽悠學生提出假問題。
第二,領導性。問題群當中的主問題具有領導力,它是統領一堂課甚至統領兩堂課的大問題。
第三,探究性。這些問題必須具有極大的探究空間。
第四,向心性。這個問題可以統領一堂課,而向心性指的是子問題,若干個子問題向著主問題形成合力,成為一個問題群。
比如《景陽岡》這節課,這個主問題可以統領兩堂課,因為這原來是略讀課文,現在變成精讀課文,兩節課都可以圍繞這個主問題展開。圍繞這個主問題,這些子問題都值得咀嚼和研究:
比如,“閃”換成“躲”好不好?學生一定會關注武松打虎時的三“閃”字。如何讓學生領略施耐庵的描寫精到?“閃”和“躲”本來意思差不多,為什么用“閃”不用“躲”呢?因為“躲”讓人覺得有點膽小,不夠勇敢,“閃”能夠體現一種敏捷。
為什么讓武松打折了哨棒,赤手空拳與老虎搏斗呢?這也是施耐庵的高明之處。如果武松扔出一顆手榴彈把老虎炸死了,那就顯不出英勇。
還有,這是一只怎樣的老虎?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來刻畫老虎,刻畫武松喝酒呢?施耐庵是不是不會寫文章,不懂得突出重點?因為景陽岡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武松打虎。所以這些子問題,一定可以幫助孩子們對文本的探究逐步走向深入。
2
設置高質量的情境任務
在我看來,情境任務應當具備這些特性:情境性、真實性、綜合性,激勵性、探究型。能夠設置出好的情境,一定比能夠設置出好的問題更高明、更智慧。
什么叫真實的情境呢?就是學生要解決的真實問題或者完成真實任務所需要的情境。真實的情境是生活世界當中真實的問題或任務情境——情境可以虛擬,但問題和任務必須真實,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找到縮影、找到依據。
我以前教一篇課文叫《廬山云霧》,情境任務創設就是為廬山云霧制作音樂風光解說片。一篇課文學完,一個片子就制作好了。包括我教《景陽岡》,創設的情境任務是:如果武松還健在,他去人才市場,他的自薦表該怎么設計和填寫?
當我們把這樣有事實依據的挪到課堂當中來,經過加工變成情境,就一定可以激勵學生積極地學,富有情趣地學。
需要提醒的是,“無情境不教學”這種觀點不能有,要不然老師的負擔太重了。現在有一種傾向不對,新課標來了,學習情境來了,單元整合教學來了,我們老師一頭就砸進去了,很辛苦。
事實上,情境無需刻意創設,你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處理,課堂氛圍的營造等都是情境。這些情境是隱性的,所以情境應該不強求、不遷就、不流于形式、可遇不可求、寧缺毋濫。
3
引導學生自主質疑
探究始于懷疑,止于信念。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一旦出現懷疑,心智最自然的渴望便是逃離懷疑,重獲信念,由懷疑的刺激引發的重獲信念的努力過程,皮爾士稱之為“探究”。所以一定要保障學生有自主質疑的機會,這叫機會保障。
當然,鼓勵孩子質疑也需要方法指導。如何才能提出好問題呢?
抓住關鍵詞句。比如馮驥才的《珍珠鳥》,最后一句話的中心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個“美好的境界”指什么?為什么“美好的境界”是信賴創造出來的?為什么要加上“往往”這個詞?這就是針對中心句提出的問題。針對過渡句、針對總結句,都可以提出好的問題。
抓住文本當中的矛盾沖突點。《鄉下人家》有一句話,“房前的花開得既華麗又樸素”。“華麗”和“樸素”是一對反義詞,怎么可以用在一起?這是個問題。
抓住文本當中的精妙修辭。關注文中一些精妙之處,特別是運用修辭的地方,也可以提出很好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只要我們讓學生把自主質疑這件事情做好,學生一定可以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
4
充分保證學生的思辨權和話語權
課堂是語用實踐,剝奪了實踐的機會,學生的素養如何養成?
我們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評價,成為評價者。當學生呈現學習結果之后,不要急著下結論,讓學生來評價一下:你認為他說的怎么樣?讀的怎么樣?寫得怎么樣?把評價權還給學生,學生一定會積極應對。評價別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是一門藝術。
5
創立基于獨立學習的“合作場”
獨立學習,適當學習,讓真實充分發生。比如在一節課中,為了解決一個大任務,我把課堂分了三步流程。第一步流程中,我認為給學生的時間是充足的,但當我說“已經看到第三部分的學生舉手”時舉手的孩子很少,我還是會再給一些時間。
在課堂上,我們一定要有充分的時間保障。只有基于獨立學習基礎之上的合作學習,才會讓學生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每個學生都要有了初步的學習成果,并在組里進行分享,借小組之力補充完善。最后出來的成果既代表整個組,也代表他個人,這就增強了獲得感和成就感,讓學習變得既積極又真實。
6
形成正確的“錯誤觀”
為什么現在很多課堂不真實?就是沒有形成正確的“錯誤觀”。錯誤是真實學習的寶貴資源,這個觀念形成了,學生才能夠積極試錯,師生才能夠大度容錯,師生才能夠巧妙糾錯。
試錯最積極的就是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和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任何問題他哪怕不知道也不會說不知道,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給你一個答案,這就是試錯。
現在很多課堂行云流水、嚴絲合縫,連產生錯誤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課本身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錯誤才是真實的學習,才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7
積極引發頓悟
頓悟就是恍然大悟所帶來的快樂。如果這樣的快樂孩子享受得多了,他的學習一定是越來越積極。課堂上的快樂有的是表面的、形式的,有的快樂是刻骨銘心的,因為它是內在的。頓悟多了,課堂上孩子的這種表現就多了。
仍以《景陽岡》為例。因為孩子們的思維有局限,在解決大問題的時候老盯著武松,其他全忽略。于是我會叫停,說:“大明老師也打過老虎,你們信嗎?”他們不信。我說:“有圖有真相來,倒數三個數321,大明打虎……你們覺得大明老師英勇嗎?”
他們說“這有什么英勇?你打的是紙老虎。”于是,學生明白了,我們不能只盯武松,還得盯老虎。施耐庵很清楚,把老虎刻畫得越兇猛,就越能襯托武松的英勇。這叫側面襯托,創設機會讓孩子頓悟。
8
看見學習和思維
成果出來不要急著肯定,急著評價,急著下結論,讓學生用語言還原思維過程、學習過程。這一點數學比語文做得好。
我聽其他老師上數學課,給出一道應用題,學生如果報了一個答案,老師肯定不會說正確就結束,他一定會追問怎么算出來的。這就是還原思維的過程,還原學習的過程,這一點很重要。
9
把握好學習目標的科學、試切
我們要把握目標制定的合理性,不讓孩子隨隨便便成功,一下就知道答案。風雨之后的彩虹才更絢爛,奮力跳一跳摘到的桃子更甜。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這個道理。
10
開好課中會
課中會就是課中間的會,當然這是可遇不可求,并不一定所有的課都要有課中會,但要有這樣的意識。
開展思辯課堂時,我會開一個“課中辯論會”,讓孩子的思維和表達得到“燃爆”;作文講評課也可以開鑒賞會、朗誦會。我相信智慧的老師一定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設計出試切的課中會,讓學習積極而有情趣地發生。
11
打造優秀的課堂文化
任何的課,基礎是打造優秀的課堂文化,也就是師生關系的營造,課堂環境的創造。在自由、民主、和諧的環境下,師生關系非常融洽。
我當校長有幾句話說得最多,第一句話就是“上好每一堂課是最大的師德”,第二句話是“把每一個孩子當作心上人是最大的師德”。我經常跟老師們開玩笑,你有沒有把孩子當做心上人?當學生三天不交作業,你還能微笑面對,說明已經把他當做心上人了,就是愛你經得起考驗。
作為校長,我當然要踐行好這個理念。我把全校孩子當作心上人,怎么做?在我們學校有兩套評價系統,一套是官方的、校方的,還有一套是我個人的。我很喜歡行走校園去發現每一個“心上人”的優秀之處,然后加以肯定。
每次我都帶著一個小圓片,看到一個孩子在那里安靜地閱讀,獎給他一張;看到一個孩子撿起地上的紙屑,獎給他一張。集齊五個小圓片的孩子,我還會送他一個禮品。我想,這就是教育應該有的一種打開方式。
12
讀懂兒童,呵護兒童,敬畏兒童
我們要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呵護兒童思維的獨特性。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和哲學家,二年級孩子用“大”和“小”就可以寫出:“我的眼睛很大,大到可以裝得下高山,裝得下草地,裝得下天空,裝得下海洋;我的眼睛也很小,小到裝不下兩滴眼淚。”這就是哲學,這就是詩。
遺憾的是,這樣的詩人和哲學家,一二年級很多,三四年級消失了一部分,五六年級全部消失了。
老師、家長都有責任,經常聽到他們說這樣的話:“你都五年級了,怎么還那么幼稚!”“你都六年級了,怎么還那么單純啊!”有一次我跟好朋友開玩笑說,我們一定要幼稚單純到80歲,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情。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校長內參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