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建琴
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營養學科帶頭人,上海市老年營養健康質控中心主任。
擔任中國營養學會常務理事、老年營養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國家衛健委營養標準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特醫食品與保健食品評審專家,中國科協老年營養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上海市營養學會副理事長兼臨床營養主任委員,上海市食療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亞太臨床營養學會理事。
擅長各種疾病的營養支持治療、營養評估和健康管理,主持完成數十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科技成果獎4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主編營養學專著和營養科普書10多本。牽頭組織制定多個膳食營養相關的國家衛生行業標準、肌肉衰減營養與運動干預中國專家共識,擔任多本學術雜志編委。
健身角里的新鮮事
春節過后,“復工”成了關鍵詞,小區里的健身角,每月一次的街道健康服務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健康服務,除了測量血壓心率之外,居然還有肌少癥的檢測項目,又是量腿圍,又是定點走路測速,還有坐在椅子上起落,好不熱鬧!阿婆阿公們一邊排著隊,一邊議論開了: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 “只知道三高癥,怎么還有肌少癥的毛病?”
※ “現在吃得那么好,怎么還有肌少癥?”
※ “我們家老陳那么胖,肯定不會得肌少癥!”
※ “肌少癥聽聽名字就嚇人,以后會不會心臟也跳不動了?”
肌少癥丨靜悄悄的健康殺手
這些年,關注飲食不當吃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癥的人越來越多,“三高”癥不僅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在中年人中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甚至在年輕人中也非罕見,談及“三高”,人人自危。但在我們身邊,還有 相當一部分老年人乃至中青年人因為飲食不當、運動少或疾病等,被一種看得見卻又很容易忽視的疾病危及健康。它,就是今天的主角——肌少癥。 肌少癥與一般疾病不同,它既沒有發燒、疼痛、出血等癥狀,也沒有“三高”等明顯的指標,可以說它是“靜悄悄的殺手”。早預防、早發現、早診治是關鍵。
肌少癥丨古老又陌生的醫學問題
早在 2000多年前,現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清楚描述過:人體肌肉被消耗成水,肩、頸、胸和大腿的肌肉逐漸萎縮消失……這種疾病是致命的。其實,描述中的這種疾病就是肌少癥,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以至于大家習以為常,把它當作是一種自然生理現象,長期忽視了其各種危害。直到1998年,美國塔夫斯(Tufts)大學羅森伯格(Rosenberg)教授首次提出“肌少癥”概念,這一問題開始引起醫學界的重視。2010年,歐洲科研人員提出了老年肌少癥的定義以及診斷與鑒別的專家共識。我國文獻譯為“肌少癥”“肌肉衰減綜合征”“少肌癥”“骨骼肌減少癥”“肌肉流失”“老年性骨骼肌衰弱”“老年性肌肉萎縮”等,后以“肌少癥”正名。
(圖片來自微信公眾平臺公共圖片庫)
肌少癥丨不僅僅是肌肉減少
肌少癥最初特指隨著年齡增加,在老年人中出現的以“肌肉數量減少(喪失)”為特征的肌肉退行性變化。之后,隨著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增齡性肌肉改變不僅表現為肌肉數量減少,更表現為肌肉力量降低和身體功能減退。 作為一種老年性疾病,肌少癥具有較高的發病率、進展隱匿、漸行加重、不良影響廣泛等特點。 鑒于其對健康的影響重大,肌少癥已于2016年正式入編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疾病分類表。
快問快答:
什么是肌少癥?
與年齡相關的、進行性和廣泛性的肌肉數量減少、力量減弱、耐力及代謝能力降低及功能減退的一類疾病,可導致不良臨床結局、生活質量降低和醫療花費增加。
參考文獻:
1. 孫建琴. “肌”不可失[M].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2022.
《臨床營養網》編輯部
本站動態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