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述而》里講:"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人到六十,突然就懂了"沉默"的力量。
老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可如今六十歲也算步入老年門檻了。不知你發現沒,曾經隔三差五就約酒的老友,現在連微信都懶得回了。不是情分淡了,是心境變了。
一、沒了年輕時的"折騰勁":人老心先老,激情早被歲月磨平了
"少不入川,老不出蜀",這話透著對年齡的通透。年輕時總愛湊熱鬧,唱K到凌晨、爬山看日出,現在想想都累得慌。小區趙叔退休前是籃球隊長,現在每天就愛坐在陽臺發呆:"以前跟哥幾個打球能跑全場,現在走兩步路都喘,哪還有勁扯閑篇?"老話說"人老不以筋骨為能",真是至理名言。
我舅姥爺六十歲生日那天,推掉了所有老友聚會:"折騰一天下來,比干農活還累,不如在家陪孫子看動畫片。"確實,年輕時把"朋友遍天下"當本事,老了才知道"沙發上葛優躺"才是真享受。就像樹上的葉子,春生夏茂,到了秋天自然要落,這是規律,強求不得。
二、世事看透了:榮華富貴皆是過眼云煙,何必再爭高低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孔子這話把人生階段琢磨得透透的。六十歲后,啥沒見過?單位里的職稱之爭、菜市場的斤兩計較,現在看來都像小孩過家家。同事王姨退休后刪了一半微信好友:"以前跟人比老公賺得多、孩子考得好,現在想想,爭贏了又怎樣?"
老家鄰居李大爺更直接:"六十歲前我恨不能讓所有人知道我過得好,現在誰問我退休金多少,我都說‘夠吃飯就行’。"這讓我想起《紅樓夢》里的"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年輕時拼得頭破血流的東西,老了才發現都是"鏡中花水中月"。心放寬了,自然就不想跟人較勁了。
三、就想圖個清靜:耳邊少點是非,心里多點自在
"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這話退休后才真正聽懂。以前上班時,辦公室里家長里短不斷,現在退休了,誰想再摻和那些"張家長李家短"?樓下陳叔把手機鈴聲都關了:"聽見電話響就煩,指不定又是誰來借錢、隨份子。"
我媽退休后迷上了養花,每天早上五點起來侍弄花草,連廣場舞都不跳了:"跟那些老太太嘮嗑,不是說兒媳壞話,就是抱怨老伴,不如跟我的月季說說話。"老話說"心靜自然涼",六十歲后才明白,真正的福氣不是熱鬧喧嘩,而是耳根清凈、內心安寧。就像秋天的池塘,水面越平靜,越能照見藍天白云。
四、跟老朋友"無話可說"了:你聊股票我聊藥,圈子不同難共鳴
"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這話用在老朋友身上有點扎心,卻很現實。退休后,有人忙著帶孫子,有人忙著自駕游,有人忙著蹲醫院,坐一塊根本聊不到一塊去。我爸跟老戰友聚會,人家開口閉口"保健品效果",他只能聊"菜市場新到的魚新鮮",最后各自玩手機,尷尬得像初次見面。
鄰居張姨更感慨:"以前跟閨蜜聊化妝品、聊衣服,現在她天天帶外孫,我天天跑醫院陪老伴,連‘今天天氣不錯’都成了開場白。"這就像兩條相交的直線,過了交點,只會越走越遠。老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能有幾個還能聊得來的老友,已是萬幸,遇不到也別強求。
六十歲后的社交觀:斷舍離,是對自己的慈悲
孔子講"吾日三省吾身",六十歲后更該常問問自己:"這朋友,我真想聯系嗎?這聚會,我真想去嗎?"沒必要為了面子硬撐,更不必為了人情勉強自己。就像修剪盆栽,剪掉多余的枝椏,才能讓主干長得更壯。
愿每個年過六十的人都能明白:朋友不在多,貴在知心;熱鬧不在頻,貴在舒心。往后余生,種幾盆花,喝半盞茶,聽一兩聲鳥叫,陪老伴散散步,這日子,比跟一群"熟悉的陌生人"扯閑篇,強上萬倍。畢竟,六十歲的福氣,藏在"靜"里,也藏在"簡"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