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一句老話說,“建房搭屋管家運,建墳立碑興子孫”。這句話的觀點不一定正確,但是,民間對立碑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那么,老人去世后,什么時候立碑合適呢?
我國幅員遼闊,地方不同,喪葬習俗也不太一樣。關于老人去世后,什么時候立碑比較合適,通常來說有一定的地域性,在某一地域范圍內,有當地的傳統規矩,超出這一地域范圍,習俗就會有很大的差異。
我們家鄉有一個地域面積比較廣的村,其中有兩個村民小組是單獨的自然村,其喪葬習俗,與其他十二個村民小組就有很大差異。對于全國來說,喪葬習俗的差異就更大了。
很多人都熟悉一句俗語,“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實際上,這種范圍還是比較廣的了,是大概的說法,民間還有“十里不同俗,五里改規矩”、“隔灣不同俗”、“隔水不同俗”、“隔山不同俗”之說。說明在同一個鄉或同一個村的范圍內,喪葬習俗也存在差異。
下面列舉一些地方在老人去世之后,立碑時間選擇上,存在一些常見的地方習俗。
一、不能立碑的墓地
有一些地方把山的形狀、地形與人、動物等形狀相對比,然后用形狀相似度較高的動物和人等命名,比如,龍形山、虎形山、燕子山、鵝形山、狗形山、人形山等。
人們把這些形狀的山和地形,視為有生命的物體,民間信仰萬物皆有靈,不能受讓這些物體的傷害。
比如,如果把墳墓葬在動物形狀的口中,立碑就是往動物嘴里塞了一塊石頭,動物的嘴就不能張合。如果葬在動物的下巴,也同樣如此。
如果把墳墓葬在動物的眼睛、腦門上,立碑后,就傷害了動物的眼睛和頭腦,讓動物失去了活力和生命。
諸如此類的說法,雖然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但是,這是民間存在的一種俗信,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地方很少有人立碑,甚至連墳墓的硬化也不可以,多為土墳堆。
二、立“熱碑”
所謂立“熱碑”,即趁熱立碑,也就是在下葬的時候立碑。在農村,立“熱碑”的情況,通常是按照老人生前的遺愿立碑。
過去,一些老人在生前自己就準備好了墓碑,碑上的內容大部分雕刻好了,只有老人去世的日期和立碑的日期空在那里,老人去世后由后人再刻上去。
現在就要方便多了,一般商家都有現成的成品石碑,字體用電子排版,然后用機械雕刻,一塊石碑的雕刻,不到半天就可以完工。但有一些老人,在去世前還是做了一些準備,有的還給商家預付了定金,去世后家人就可取碑。
在時間上,不管是“熱葬”,還是“冷葬”,完全來得及。立“熱碑”的優點是,安葬和立碑一次性完成,以后就不用單獨為立碑操心。
這也是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生前為什么自己做準備的原因,就是擔心去世安葬后,因受多方面的民俗因素限制,兒女不及時立碑,以后就無法立碑。
三、三年內立碑
這類現象在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多數農村比較普遍。可以是一年立碑,也可以在第二年、第三年立碑。立碑的時間比較靈活,可以選擇吉日立碑,也可以在“掛社”(攔社)之日立碑。
按照當地的傳統習俗,老人去世三年安葬的墳墓為新墳,新墳三年內,在每年的春社日前親人要上新墳,稱之為“掛社”(攔社)。
“掛社”時,要給新墳添土,主要是新墳的土容易向下緊實,也容易被雨水沖洗掉,添土就是為了保持墳墓的高度和形狀。很多人家安排在“掛社”,與添土時一起立碑。
也有一些地方在清明節那日立碑,但對新墳來說,這種現象并不普遍,對老墳來說比較普遍。民間有“清明墳頭動土不擇日”之說,那是針對老墳而言。
“掛社”三年之后,新墳就變成了老墳,如果在新墳三年期間沒有立碑,可以在以后的清明立碑。
四、三年以后才立碑
有一些地方習俗,老人去世后,要到三年以后才能立碑,這就是“新墳三年不立碑”的說法。
持這種說法的地方俗信認為,父母去世后,守孝期是三年。按照古制,所謂的“三年”,是一種通稱,并不是指三周年,而是跨越三年。其中又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兩周年,第三年加三個月,即二十七個月。另一種是指兩周年后,第三年加一個月,為二十五個月。其依據出自《論語?陽貨》:
“子生三年,然后免予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不過,民間守喪并不嚴格按三年,只是留下一些三年孝期的習俗。比如,有的地方燒三年頭香,有的地方燒三年周香,有的地方新墳三年攔社等。
守孝三年期間,墳頭不宜動土,即便是攔社、清明期間也不能為墳墓添土,也是有一些地方三年守孝的傳統習俗。
立碑就要在墳頭動土,既然三年守孝期間墳不宜動土,那肯定要到三年守孝期滿后才能立碑。
五、夫妻合葬墓的立碑
有一些地方有夫妻合葬的習俗,但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有的地方則沒有,就是夫妻能不能并列不同穴地葬在一起,還要受當地很多方面的習俗制約。往往會“東山埋父,西山埋母”的情況,能并列不同穴葬在一起,就很不錯了。
有這種夫妻合葬習俗的地方,立碑時間就要等到夫妻都百年后,合葬完成后才能立碑。
如果夫妻一人先走,一個還健在,理所當然不能立碑,只有等到夫妻合葬后,才能按當地風俗立碑。
除了以列舉的地方習俗外,各地還有各地的立碑習俗,這里不可能一一列舉。由此可見,老人去世后,什么時候立碑合適,不同的地方,因當地習俗不同,在立碑的時間上有很大差異,沒有統一的答案。
新時代有新思想,一些年輕人更有新的行事方式。現在很多年輕人在老人去世后,確定立碑的時間,不再拘泥于過去的傳統習俗,也不用選擇復雜的民俗程序,而是自由地選擇時間和方式,自己覺得合適就可以了。這也是現代社會的發展趨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