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科技的魅力!當原本用肉眼難以辨識的碑文忽然變得清晰,我們也如同穿越歷史時空,感受到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揮毫書寫的豪情……”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湖南館現場,一幅幅摩崖石刻的高清復原圖像讓觀眾驚嘆,因為這些修復工作都是依托于時下正火的數字技術。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湖南館現場,一幅幅摩崖石刻的高清復原圖像讓觀眾驚嘆。
步入湖南館的摩崖石刻展區,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大的“石碑”,上面集成了“獨秀峰”“武夷山”“云門山”“天涯海角”等分散在各地的摩崖石刻作品。一位現場的文博愛好者表示:“仿佛親手擦拭了歷史的塵埃,連古人的筆鋒力度都能被感知。”這一體驗源自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與知了青年團隊打造的摩崖石刻數字展示平臺。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湖南館現場,一幅幅摩崖石刻的高清復原圖像讓觀眾驚嘆。
據悉,團隊針對浯溪摩崖石刻的數字修復,采用光度立體采集技術和攝影測量技術,結合高精度三維掃描,對每一塊石碑從多方位采集了上百張照片,并利用計算機視覺計算和圖形渲染進行修復,實現了石碑刻痕的全細節立體成像,并以永州浯溪碑林為范本,構建了覆蓋全國的摩崖石刻數字采集、修復、展示一體化解決方案。目前,團隊已通過關鍵技術對全國現存70處摩崖石刻國保單位進行了全信息收錄和可視化呈現,真正做到了“壁畫修復看敦煌,摩崖石刻看馬欄山。”
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理事長、知了青年創始人李武望說,“文物數字化的核心使命是‘煥活’,既要讓歷史可感,更要讓文化可用。”在“浯溪八景入畫”體驗區,觀眾通過AI生成的“數字詩人”形象,與顏真卿、元結等歷史人物同游“浯溪八景”。另一側的“石碑修復大師”互動屏幕前,游客只需用手勢操作就能完成從掃描到拓片生成的全流程,親手“復活”的拓片可掃碼保存至手機,成為獨特的文化紀念品。
從修復一塊看不清的石碑,到建立全球第一家摩崖石刻數字博物館,知了青年以浯溪碑林為樣本打造湖南文化數字化的一個標桿,號召大家數據共享、數據庫共建,推動文博產業的加速轉型。“對于知了青年團隊而言,從搶救性保護到創造性轉化,摩崖石刻的數字化修復讓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為古今對話的橋梁樞紐,讓普通人也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李武望說。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湖南館現場,一幅幅摩崖石刻的高清復原圖像讓觀眾驚嘆。
馬王堆紋樣數字基因庫也是本次展覽的另一大亮點。基于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聯合知了青年構建起系統性漢代紋樣庫,實現高精度紋樣還原、文化寓意解讀與二創功能應用,打造面向設計界的“漢代美學工具箱”。同時也為觀眾打開了一扇體驗漢文化的大門,通過沉浸式交互大屏,觀眾可深度探索朱地彩繪棺,“君幸食”黑地朱色云紋漆圓盒紋樣等十件瑰寶,實時參與紋樣智能提取、動態填色及二次創作的全流程操作,實現文化遺產的跨時空對話。
除了馬王堆紋樣數字基因庫,本次文博會上還首次展出了依托馬王堆出土13余萬字帛書數據庫進行創造性轉化的“馬王堆新漢隸字體”,精準復現篆隸過渡期“蠶頭雁尾、方圓并濟”的筆法特征,既保留了帛書漢隸的精髓與神韻,又兼顧現代字體的規范與使用。在博物館面臨從“庫房”到“硬盤”的轉型問題的當下,“可以說,’數字漢生活‘的項目的實施,打破了千年文物的時空壁壘,讓文化遺產走入日常生活當中,為全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資產盤活范式。”
△在第二十一屆深圳文博會湖南館現場,一幅幅摩崖石刻的高清復原圖像讓觀眾驚嘆。
當千年碑刻在屏幕上重現筆鋒,當漢代文物、紋樣走進日常消費場景,馬欄山文化數字化創新中心與知了青年正以創新實踐解決文博走進日常生活的難題,推動文博產業加快轉型發展。李武望說,未來,項目團隊將繼續深耕文化數字化產業發展,促進文化和科技雙向融合,使“讓傳統文化火起來”“讓博物館走入日常生活”從愿景轉化為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播的數字化實踐成果,“通過數字化技術和創新運營模式,讓文化不再停留在歷史中,而是成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讓傳統文化走進日常生活,連接過去與未來,重塑中華文化的全球影響力。”
瀟湘晨報記者周詩浩 攝影楊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