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播出的古裝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知否》)以封建禮教下的女性成長故事為主線,通過女主角盛明蘭(趙麗穎飾)的庶女逆襲經歷,勾勒出古代家族的興衰百態。該劇不僅在首播時斬獲高收視率與好口碑,更憑借對家庭教育議題的多維度剖析持續吸引著觀眾。劇中不同角色都以《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為教育理念,卻因教育方式的差異導致迥異的結局,為現代家庭教育提供了反思與借鑒。
《知否》的故事背景為北宋,這一時期市民社會逐漸興起,階層流動加速,對于富裕家庭而言,教育好后代以維持家族繁榮至關重要。劇中反復提及的“計深遠”,表面上體現了父母為子女謀劃前程的良苦用心,實則揭示了家庭教育中對于“何為深遠”的本質分歧。具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第一種為功利型教育,以顧家小秦氏、林噙霜、王老太太為代表,她們將“計深遠”等同于追求財富與權勢,這種教育忽視了對子女的品德培養,對于子女虛榮拜金、好逸惡勞等行為采取縱容的態度,最終造成家庭內部失和、家族衰敗;第二種為權威型教育,以顧廷燁父子為代表,父親顧偃開以軍事化方式管教壓制兒子,導致親子關系破裂,最終釀成“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悲劇;第三種為寬嚴相濟型教育,盛明蘭的母親與祖母以及成家后的盛明蘭是其中典范。她們以品德教育與知識傳授并重,言傳與身教相結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既不失管教,也不過分壓抑孩子的個性,培養孩子明事理、懂人性的大局觀。同是倡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教育結果卻大相徑庭,關鍵在于不同人對“深遠”內涵的認知差異。教育的核心是人格養成,如果只著眼于外在的物質或功名利益,則無法讓孩子真正“成人”。
回到《戰國策》的語境,其實這句話已經點明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趙太后因寵愛幼子長安君,拒絕送其到秦國做人質。觸龍憑借智慧與耐心說服趙太后,其中關鍵在于觸動了趙太后希望家族能夠完成代際傳承、避免衰敗的愿望。觸龍指出太后之子“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這精準地戳中了太后的痛點:即使出身諸侯勛貴之家,也必須憑借功勞才能合法地繼承地位與財富。這與儒家“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的思想一脈相承,即個人所處地位必須與其品德、能力相匹配,否則將招致禍患。
在傳統中國的社會架構里,家庭、宗族是與個體關聯最為緊密的社會組織單元,傳統家庭教育以父系權威為核心,著重強調對傳統的承襲與延續。許烺光在《祖蔭下:傳統中國的親屬關系、人格和社會流動》一書中指出,傳統中國教育側重于培養個人的謀生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對傳統習俗的習得,其核心目標在于促使兒童盡早學會像成人一般行事,以此維系大家族的理想,進而維持家族中相對穩定的父系傳承機制。然而,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它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個體的創造性和獨特個性。此外,富裕家庭的子女往往過度依賴父輩的庇護,接受教育時缺乏積極主動性,受周圍環境影響,容易形成迷戀財富和權力的腐敗觀念,從而養成驕縱、奢侈、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性。許多父輩也以能為子女提供揮霍無度的生活為榮,并認為子女通過辛勤勞作獲取生計是令父母蒙羞的行為,這助長了傳統社會“富二代”們的放浪形骸,是造成古代社會“富不過三代”的重要誘因之一。
《知否》女主角盛明蘭的人物內核展現出現代人的特質。庶出且母親早逝的特殊身份,使得她在成長過程中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父親對她的相對不關注,反而無意間賦予了她更廣闊的獨立成長空間,使其無需按照父親預設的軌跡去塑造自我。與此同時,祖母的關愛與言傳身教,為其提供了豐沛的心靈滋養和品德教育的榜樣。在知識學習方面,祖母鼓勵明蘭學習財務與管家知識,這是古代女性在家庭內部發揮作用的核心技能。然而,反觀盛家寵妾林噙霜的教育觀念,則存在嚴重偏差。她一心只想為女兒謀取高攀貴族世家的機會,卻在品德教育和技能教育方面缺位,這一錯誤的教育導向最終釀成墨蘭日后的悲劇。劇中其他失敗的家庭教育案例,歸根結底都是將傳承的重心錯誤地放在財富、名利之上,而忽視了良好的品德修養以及個人能力的培養才是個體在社會中立足的真正“資本”。
隨著現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家庭教育的相關觀念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最為顯著的變化在于,教育不再以父子關系為核心紐帶,而是朝向更加獨立自由的方向邁進。在家庭關系里,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再是絕對的權威型模式,父母更多地扮演起陪伴者與關愛者的角色。在許多家庭中,子女被鼓勵去自我創造,勇于跳出舒適圈,開拓屬于自己的廣闊天地,這種教育理念無疑是更加現代化且契合個人發展意愿的。但與此同時,這一轉變也衍生出新的問題。其一,子女過度聚焦于自我發展,容易忽視對父母的陪伴與關懷,使得親子關系在實踐中異化為一種單向的義務;其二,在強調個性獨立和自由發展的過程中,父母的話語權被削弱,部分家庭陷入“放任主義”誤區,這可能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上出現行為偏差;其三,應試教育的功利化設計容易導致品德教育被邊緣化,而品德教育本應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四,個人與家族榮辱與共的傳統觀念逐漸淡化,個體追求變得零散而孤立,家庭作為個體成長根基的意義遭到解構。
在此背景下,孫向晨提出的“個體—親親”雙重本體說為探索理想的家庭教育觀提供了有益啟示。孫說的核心在于,現代家庭既需確立“個體”作為現代文明的價值根基,又要以“親親”維系傳統文化的情感紐帶。擴展到家庭教育實踐層面,現代家庭教育正經歷從“家族本位”向“個體本位”的范式轉換。傳統教育強調“修身齊家”的倫理規范,兒童被視為家族延續的載體,教育內容以孝悌倫常為核心。而現代教育則轉向尊重兒童獨立人格,以兒童的自我發展為核心,這種轉變呼應了現代社會對個體自由與尊嚴的重視。但過度強調個體化,也會導致家庭情感紐帶弱化,出現“去家化”的危機,致使家庭的教育合法性遭到質疑,家庭的代際傳承功能被削弱。在當下的中國社會,“親親”是維系家庭溫情、讓人們感受到“在家”的關鍵紐帶,誠如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發出的堅定呼聲:“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在“親親”營造的情感氛圍下,真正理想的家庭教育應當呼喚一種既能充分尊重孩子個性的多元發展,又能重視家庭傳承與家族價值延續的教育理念。
作者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常達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