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需要多說。
我的觀點,一向是“預防大于治療”,而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心靈成長“土壤”,也是最重要的預防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途徑。
其中良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這里不再重復。
今天,我想說說被忽視,但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預防和治療都非常重要的部分:
父母有自己的個人生活。
聽起來像是廢話,父母當然有自己的個人生活。
未必。
我說的個人生活,是指父母的興趣愛好、社交等工作、育兒之外的“私人空間”。
受“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影響,父親通常有自己的私人空間,育兒通常是母親承擔——大部分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很少有自己的私人空間。
如今網上流傳“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問題孩子”,這樣的“問題孩子”制造公式。
以我接觸上大量青少年的工作經驗來說,我認同這個公式,它能解釋大多數青少年的心理問題。
特別是如果母親是全職家庭主婦,全家人會想當然認為教育好孩子是母親的職責;如果孩子出問題,便是母親的問題,沒有做好自己的“分內事”。
作為全職家庭主婦的母親,沒有工作,可能自己也會認同如果孩子沒有教育好,出問題,便是自己失職。
因而,不論是承受其他家人指責的壓力,還是母親自覺承擔的責任,對孩子寄予厚望,母親都容易將自己的人生重心傾注到孩子身上——這一孩子無法承擔的母親人生的重量。
即使不是全職家庭主婦的母親,同樣容易出現這類情況。
當母親把自己的人生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論是卷孩子的學習、特長培養,還是管控孩子的交友、玩樂等,都會嚴重擠壓孩子的個性成長空間。
當孩子的個性得不到發展,被壓制得越來越嚴重以適應成長環境,便越可能出現問題。
如同為了滿足人類的觀賞需求,被鐵絲束縛而不得不扭曲生長的盆栽。
我不是說是母親導致了孩子的問題。
相比父親而言,母親十月懷胎、分娩痛苦、哺乳喂養等,母子天然聯結更緊密,母親對孩子天然地會給予更多關心。
生物學中有“親代投資”的說法,大多數生物都是雌性哺育后代,對后代投入更多。
但當代國內,承受高焦慮、高壓力的時代特征的父母們,如果缺少私人空間消化焦慮和壓力,很容易在養育孩子過程中,把自身未消化的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制造孩子的心理問題。
因為養育孩子通常是母親負責,從而在表現上,看起來便是母親造成孩子出現問題。
實際上,“問題孩子”的產生,是“焦慮的母親”和“缺位的父親”共同作用,只不過父親缺位的影響是隱形因素,但這也恰恰導致,母親承受更多孩子出問題的指責。
要讓孩子能夠心理健康成長,離不開給予孩子個性成長的空間:
父母不要把全部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要建立自己的愛好、社交,留時間過自己的生活。
這樣的觀念,可能會對大家形成沖擊。
可如果你觀察身邊孩子健康成長和孩子有心理問題的家庭,可能會發現:
前者的父母,沒有把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后者的父母,重心幾乎全在孩子身上。
我在心理咨詢中遇到的青少年,幾乎都是母親極為關注孩子,幾乎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缺少自己的愛好、社交——缺少丈夫支持,必定同時存在。
父母要能夠發展自己的愛好、社交等私人空間,既有利于調節自己的身心健康,穩定情緒,也有利于避免擠壓孩子的個性成長空間。
這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鐵律:
但凡孩子心理健康成長,一定需要父母不是把全部重心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一定需要父母能夠享有自己的愛好、社交等私人空間。
對于中國父母來說,要做到這點,需要父母相互間多些支持。
比如,父母一方參加自己的朋友活動時,需要另一方照顧孩子;如有條件,留時間夫妻單獨外出,老人照顧孩子。
如果是單親家庭會困難些,但如果有老人幫忙,或是孩子到了上初中的年紀,盡量也能兼顧些自己私人空間。
養育孩子并非父母做得越多越好,因為孩子是有自己想法的個體。
父母有自己私人空間不是不管孩子,這是另一個極端,而是不要因為孩子,生活的全部重心都傾注孩子身上,完全犧牲自己的私人空間。
這種全然付出,常常導致父母和孩子都不過得不好。
就像愛情一樣,犧牲自己需求,一味付出,常常留不住愛情,反而導致互生怨恨。
照顧者需要先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父母需要照顧自己需求,才能照顧好孩子。
父母給自己留有私人空間,保有自己的愛好、社交,可能會發現:你和孩子的關系反而更好了,孩子也更能健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