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韻梅
金韻梅幼失父母,中年離異,晚年喪子,經歷了人類最悲慘的三件事,卻始終不放棄對生的希望,她創造出多個第一,僅贏得了美國的推崇,更為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樣一位時代女性,不該被我們所遺忘。
01
1864年,金韻梅出生在浙江寧波一個教會家庭。
父親是當地一位基督教會的牧師,他一直致力于解救人們的疾苦,幫助他們尋求精神上的解脫,很受當地勞苦百姓的愛戴。
原本平靜安靜的生活,在金韻梅2歲那年,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給打破了。
父母都因感染疾病相繼離世,只留下孤苦無依的金韻梅。
那時的她,還完全不明白發生了什么,只知道平時疼愛自己的父母突然都閉上眼睛,不再和她玩耍,盡管她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大聲嚎哭,也沒有等來父母溫暖的雙臂。
在清末,是沒有設立專門的孤兒收容所的,因此,如果沒有家族的親人愿意養育,或者沒有善心人愿意收留,大概率她就要流落街頭自生自滅了。
幸運的是,父親的牧師好友,當時在中國傳教的美國傳教士麥嘉諦夫婦早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收養了金韻梅。
美國傳教士麥嘉諦夫婦
從此,金韻梅跟隨養父母生活,接受了完全西式的教育。
養父母出于對好友的追思,他們不僅將父母的情況告知了金韻梅,還讓金韻梅不斷接觸自己本國的文化。
正是,對祖國文化的深入了解,那顆愛國心,早早在金韻梅心里扎根。
因此,當祖國需要她的時候,她義無反顧踏上了回國的游輪。
02
金韻梅
在跟隨養父母生活的,那些年,金韻梅不僅和他們一同前往日本,感受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習慣,也學習了當地的語言。
也正是這些在外游歷的歲月,讓她了解到國內醫療條件的匱乏,尤其是想到的父母死于瘟疫的場景,她便立志想要學習醫學。
1881年,在養父的資助下,金韻梅在紐約醫院附屬女子醫科大學學習。
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個在那里學習的女學生。
為了能順利成為一名合格的醫護工作者,在那里學習的時間了,她力求搞懂每一個細節,也成為老師的小尾巴,總跟著老師問各種問題。
不僅在理論上她力求精準,在實踐上她也毫不含糊,在沒有人“人體”實踐的時候,她就在自己的身上一遍遍練習。
圖片源于網絡
通過她不懈的努力,21歲那年,她以全班第一的成績順利拿到學位,領取了醫師執照。
據當時的《洛杉磯先驅報》報道記載,在當時的中國駐美公使還向她贈送了象牙雕刻,作為對她畢業的祝賀。
至此,金韻梅也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國外大學畢業的留學生。也是第一個在外畢業的中國女性學生,更是唯一的中國人。更重要的是,那時國內還沒有高等教育一說,因此,金韻梅也成為第一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女性。
03
大學畢業后,她聽取養父的建議,前往佛羅里達、華盛頓和紐約等地的醫療機構實習。
后來,她在紐約《醫學雜志》上發表了《顯微鏡照相機能的研究》的學術論文,引起了美國醫學界的高度贊譽,
更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當他們得知這篇論文的發表者是一名來自中國的24歲女性時,大家的由衷的敬佩她的學術造詣。
取得了醫學上突破之后,金韻梅一直在等一個回國的機會,她希望能回到祖國為國人提供醫療救助。
1887年,她跟隨著養父母來到了廈門,在當地開始從事醫護工作。
然而,在這里僅僅只工作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金韻梅卻意外感染的疾病,由于當時國內的設備和醫療條件還很落后,為了她能更好的恢復,養父母將她安排前往日本醫治。
也就是在日本養病期間,她還是放不下醫學,竟然在哪里開起了診所,為當地人治病。由于她的醫術不錯,還被邀請為當地的醫護工作人員講授西方醫學知識。
也正是在日本期間,她與一位葡萄牙裔音樂家和語言學家相識相戀后組建了家庭。
后來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金韻梅不愿意再留在日本,于是,她們帶著兒子亞歷山大,回到美國,與養父母一同生活了。
在美國的她也沒有忘記為祖國發聲,她頻繁為祖國遭受的不公待遇宣講,讓更多人了解其中的真相。
由于她精彩的演講獲得了很多支持,還因此收到了日方發出的警告信,提醒她不要過度抹黑日方。
然而,收到信件的金韻梅不僅沒有退縮,反而將此事作為日方害怕事實暴露的才發信威脅的事情曝光。
可惜的是,對于金韻梅一腔熱血為祖國發聲的行為,丈夫卻完全不理解,他認為金韻梅從小生活在美國,接受的都是美國和日本的恩惠,沒有必要在這樣敏感的時期,做出對自己不利的事情。
可是,金韻梅卻說,她是中國人,即便沒有生活在中國,她的骨子里也始終是中國人,不能因為受到美國的教育和日本的教育津貼就站在他們的立場說違心的話。
因為立場的不同,幾次爭吵無果,金韻梅和結婚十年的丈夫最終選擇結束這段婚姻。
盡管她的內心對這段婚姻也有諸多的不舍,但是正如她所言,在立場問題上是沒有辦法妥協的。
04
圖片源于網絡
婚姻破裂,也沒有改變金韻梅的想法,于是無牽無掛,她決定回到祖國。
1907年,金韻梅回到天津,創辦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公立護士學校,北洋女醫學堂,也成為首任園長,由此也開啟了中國女西醫護理的先河。
由此也為中國初代的醫護教育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還讓中國的醫學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這位長期生活在國外的女性,卻長期身著中式長袍,盤著中式發鬢的女性,不僅會講中、英、日、法四種語言,也正為第一個將大豆引進到美國的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了解決士兵補給營養不夠的難題,她受邀前往美國。
由此,此前對大豆一無所知的美國,在此后將大豆制品稱為“中國奶酪”,慢慢地還成為全球第一大豆生產大國。
圖片源于網絡
在事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就的金韻梅,怎么也沒有想到,突然有一天她會收到兒子的噩耗。
盡管此前她得知兒子到了戰場,但她一直祈求兒子能平平安安歸來。
兒子的突然離世,讓她再無留戀,她再次回到了祖國。
盡管美國方面多次以高薪挽留,金韻梅還是決定回國貢獻。
回國后,她不僅繼續行醫,也開始投身公益事業,募捐善款,救助孤兒,還同時致力于婦女解放事業,為萬千婦女投身到救國事業中努力。
她向燕京大學捐款,助力中國科研事業發展。后又為楊崇瑞建立的第一助產學校實習基地時給予了巨大的支持。
1934年,70歲的金韻梅不幸病逝,根據她的遺愿,將她所有的醫療器械和書籍全部捐贈出去,希望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貢獻。
結 語
金韻梅盡管經歷失去父母,丈夫的不理解,還在晚年喪子,失去親人的依靠,但是她沒有被困境打敗,她不斷向前,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回饋自己的祖國。
她雖然常年生活在國外,但是她有一顆愛國的心,始終牽掛著自己的祖國,希望用自己的力量為祖國的建設做貢獻。
她用小小的身軀,頂起了巨大的能量,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