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長壽老人們存在生活習慣、飲食上的偏好和差異,但他們大都有個共同特征——勤快。這份勤快并非單純的身體忙碌或高強度運動,總結起來可概括為“四勤”。
長壽者勤用4個器官
中國老年醫學學會慢病防治與管理分會名譽會長張韜玉說,“四勤”主要體現在4個器官上。
腿勤走,強肌固本
《英格蘭運動醫學雜志》刊發的一項研究顯示,40歲后,日常活動量極少的人群,每日步行時長增加至111.2分鐘,整體壽命有望延長近10.9年。
步行,尤其是快走,可調動全身體積最大、力量最足的下肢肌群。
手勤練,健腦釋壓
美國梅奧醫學中心曾發現, 從事手工等活動的70歲以上老年人患輕度認知障礙、癡呆癥的風險更低。
嘴勤張,啟智養胃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 每天都參加社交活動的老人更長壽。增加交流頻率能活絡面部肌肉,傾聽和表達還可提升大腦理解、傳遞信息的能力,使思維更敏捷、語言更流暢。
“嘴勤張”還體現在飲食中,主要是“細嚼慢咽”。
腦勤思,怡情抗衰
《中國老年健康和家庭幸福影響因素跟蹤調查》顯示, 保持好奇心,多接觸新鮮事物是百歲老人的顯著特征之一。
很多病其實是懶出來的
中國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累計每天靜坐時間為8.8小時,輕度體力活動時間為5.7小時,中重度體力活動時間僅10.4分鐘。
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可以說, 不少疾病皆由“懶”生。
《美國心臟協會雜志》刊發的研究證實,相比于每天坐姿時間低于9.3小時者,超過11.6小時的人全因死亡風險增加57%,即便運動也難以完全消除久坐帶來的負面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指出, 身體活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僅次于高血壓、吸煙和高血糖。
如何有計劃地“少靜多動”
在快節奏生活中,不少人因“沒時間”“太累”等原因,難以邁出動起來的第一步。專家們建議,打破這一困境,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找碎片時間運動
比起專門抽出一大塊時間運動,化整為零的鍛煉相對簡單,容易讓人付諸行動。
強度一點點遞進
平時很少運動的人,如果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運動,不僅受傷風險高,還容易讓人產生抵觸心理。
隨著機體逐漸適應,可能會自發想要提高強度,開始嘗試慢跑、騎行、力量訓練等。
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劉更生提醒, 勤快也不能過度。
比如,有些人白天久坐,特意在晚間進行高強度運動,因與睡覺時間相隔太短,機體過于興奮,難以入睡,生物鐘被打亂,長此以往反而是對健康的損耗;也有人已經十分疲憊、氣喘吁吁、肌肉酸痛、乏力,仍咬牙堅持,反而會增加運動損傷風險,得不償失。
潮安區融媒體中心
本期編輯:鄭榮
執行編輯:王曉丹
編 審:劉俊雄
來 源:央視網、人民日報、生命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