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州,是黃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和補給區,也是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有黃河、洮河等多條河流,黃河在甘南流經433公里,水源補給量占黃河源區總徑流量的58.7%,被譽為“黃河蓄水池”。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黃河甘南段徑流量比10年前增加18.7%,黃河進出甘肅境流量平均增加2.46倍,年均補給量比10年前提高61.07%。進入5月中旬,當地氣溫回暖,今年的退化沙化草原治理工作全面展開。
退化草原修復啟動 補播滅鼠同步展開
甘南州瑪曲縣是黃河流經甘肅的第一站,也是“黃河九曲”的第一曲。眼下,那里正在進行退化草原治理和修復工作。
總臺記者 張磊: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在瑪曲縣歐拉鄉的退化草原治理現場。這里的海拔達到了3400米,在我身后的山上,依然可以看到白色的積雪。這幾天,當地的氣溫逐漸回升,廣袤的草原也開始返青。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的工作人員正在補播牧草。瑪曲縣是一個純牧業縣,天然草原的面積廣闊,占全縣總面積的83%。但是受氣候變暖等因素的影響,這些草原曾一度面臨著大面積沙化和退化的威脅。從2021年開始,當地實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截至目前,已治理沙化和退化草原63萬畝,大大提升了黃河上游的水源涵養能力。從今年開始,當地還將繼續實施新一輪的草原保護治理工程,治理面積將達到120萬畝。
和其他農作物的播種方式不一樣的是,補播牧草并不能采用大型機械,因為大型機械設備的輪胎在碾壓到草場后,會給草原帶來不可逆的危害,所以牧草的補播補種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這兩個瓶子里裝的就是草籽,它們的名字一個叫早熟禾,另一個叫披堿草。其中,早熟禾的特點是生長速度快,但長長以后,容易倒伏。而披堿草的根系發達,加上莖稈堅韌,不易倒伏,這兩種草有很強的互補作用,還可以提升產量。
在播撒之前,大家會把這兩種草籽均勻地混合在一起。工作人員告訴我,草籽播種之前還有一個細節,要先撒一遍由牛羊糞做成的有機肥,再把草籽撒下去。這么做是因為,肥料中的養分能夠幫助草籽更快地生根發芽,并為新生的草苗提供必要的營養,促進其健康成長。如果順序顛倒,在草籽已經萌發后再施加肥料,可能會因為肥料中的營養濃度過高而灼傷嫩芽。如果雨水充足,到六月的時候,它們就可以完全長起來,替代已經退化的牧草。
在補播草種的時候,我注意到,有些牧民的手里還拿著這樣一個耙子,把一些小土堆耙平。牧民們告訴我,這些小土堆其實是一些草食性動物的窩,它們是草原的“地下居民”,比如中華鼢鼠,它們在地底鉆行,以草根為食,這也是退化草原趨勢加劇的主要“罪魁禍首”。從空中看的話,可以看到草原上有一個挨著一個的“斑禿”,由此可見它們造成的破壞有多大。所以,在補種的時候,大家先要把這些小土堆推平,多撒一些草籽,進而恢復草原的功能。
我身邊的這些籠子里,是瑪曲常見的一些草食性動物,這個是剛剛我們提到的中華鼢鼠,它主要以草根為食。這個長著圓耳朵的叫作鼠兔,它主要吃的是草葉。這一只就是大家都覺得特別呆萌的土撥鼠,也就是旱獺,它們整體數量不多,也主要吃草葉。從危害性上來講,中華鼢鼠和鼠兔是治理的重點。它們一般不會在健康的草場上活動,因為像老鷹、藏狐、狼之類的天敵到來時,密集的草叢會遮擋它們的視線,無法及時躲避天敵。但是當草原退化后,草的高度和密度越來越低,這里也就成了鼠類的活動天堂,如果不及時治理,退化的草場很快就會寸草不生。
工作人員告訴我,為了保護黃河上游的生態環境,在治理鼠害的過程中,他們不會使用類似老鼠藥之類的化學藥劑,會通過人工方式來進行。比如,針對中華鼢鼠在地底鉆行的特點,大家會在它的洞口或者必經路線上安裝這樣的弓箭,只要觸發,就會被鋼絲扎住。而這種小型捕鼠夾則是針對鼠兔的,同樣把這個夾子擺在它的洞口,就可以捕捉到它。但是,工作人員還告訴我,在治理鼠害的過程中,大家并不會對所有的鼠害“趕盡殺絕”,因為它們也是草原生態環境和食物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像老鷹、藏狐還有狼都是以這類動物為食,如果把它們“趕盡殺絕”,那這些野生動物就會襲擊牲畜。所以,工作人員會根據數據,進行計算,控制在一定數量,不會形成大規模的危害就行。
(總臺記者 趙旭 劉湛 張磊 盧山 鄭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