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有些人總以為,孩子吃不飽是個簡單問題:
預算不夠、物價上漲、監管疏漏。
但真相從來不是缺錢,而是有人專門盯著這筆錢下嘴。最安全、最穩定、最容易下手的利益池,從來不是賭場,也不是股市,而是那些無法說話的嘴,和必須吃飯的胃。
尤其是,當這些嘴屬于孩子、這些胃出現在邊遠鄉鎮,那更是“理想的掠食地”。
這不是一個人的貪婪,也不是一次道德的滑坡,而是一套長期有效的分工機制:
有人套現、有人分賬、有人裝聾作啞,還有人負責“看不見”。
開頭胖胖寫的這句話,這不是夸張修辭,也不是情緒宣泄。
是真的,有人,盯上了學生的午餐費,一頓七塊,能被他們掏走兩塊多。
這不是“順手牽羊”,這是明火執仗地“分贓”,而且,一干就是十一年。
5月22日,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
華南某鄉鎮初中飯堂負責人張云寶(化名)在長達11年時間里,聯合其堂弟,通過其經營的公司,系統性套取學生營養午餐費用。
每頓僅7元的學生餐中,有超過2元被截留用于私利。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校長和副校長也參與了分成。這不是一兩個人的貪婪,這是一個運行了十余年的利益鏈條。
不僅如此,20封學生手寫的投訴信清楚地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經常吃不飽,有時候晚上還會餓醒”,但這些信件沒有一封署上實名。
落款只是“沒吃飽的學生”,這不是膽怯,而是深諳“說了也沒用”的無力。
我們來算一筆賬:
七塊錢的午餐,扣掉兩塊多,剩下的還不到五塊。
你讓一個發育期的初中生,在學校里用這五塊錢吃飽吃好,這不是難為廚師,是拿孩子的身體開玩笑。
問題不在“七塊錢少”,而在“明明就不該少”。
這頓飯原本七塊,就已經是補貼、教育專項經費、家長負擔三方湊出來的“底線飯錢”。
就像一個緊緊包裹住傷口的紗布,已經夠薄了,你還要揭開再撕點下來墊自己口袋。
為什么吃不飽?因為錢沒了;
為什么錢沒了?因為有個叫張云寶的,把它“順手”套了十一年,還跟堂弟“搞聯營”,外包公司、食堂主管、校長副校長一條龍分成,效率高得驚人。
這不是“漏洞”,這是“系統性掠食”。
像這幫孩子,他們甚至不敢在信里署名,只能落款寫“沒吃飽的學生”。
看到這,胖胖是很心疼的。
說到底,他們太知道“說了也沒用”了。
二十封手寫投訴信,誰看見了?
誰回應了?為什么這些信沒有引發警覺,而是被當成“雜音”處理?
因為這種掠食機制,最喜歡的就是“啞巴受害者”,你吃不飽,但你不會鬧;你看得見問題,但你不會說出名字;你甚至知道誰干的,但你不敢說。
掠食者最怕的是“可見性”。
所以,他們挑的不是最肥的肉,而是最沉默的嘴。
當然,這件事所有矛頭不該僅僅只是指向張云寶一個,因為他不是一個人干的。
校長、副校長、外包公司、食堂主管,還有后面“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監管,大家有分工,有默契,有經驗。
這不僅僅是“道德滑坡”,還是它們口中的“長期共贏”。
你以為是有人臨時起意?錯,是他們早就算好了:
什么時間套現不容易查,哪個環節最容易操作,套出多少錢不會驚動審計,學生的飯量、采購的標準、賬目的漏洞,一清二楚。
這是“會計式犯罪”,精打細算,每一塊錢都不放過。
我們以前總說“蒼蠅老虎一起打”,但現實是,很多蒼蠅已經吃成了膘肥體壯的“聯盟”。
他們不需要搞什么大動作,就靠這一頓頓飯,每天吃掉一個孩子的營養,一年吞下一批孩子的身體,十年刮走一代人的底子。
腐敗,至少說明還有制度在運行,只是被人鉆了空子。
腐爛,是大家都知道這事在發生,但都默認它、接受它,甚至參與其中。
你以為這是某個學校的問題?你錯了。
5月22日曝光以后,一周之內,那個區就有20多名相關人員“主動投案”。
他們是“良心發現”?不是,他們是知道風向不對了,趕緊下車而已。
什么意思?說明這類問題,不是偶發事件,而是普遍現象。
說明這不是一個人的“失足”,而是一群人抱團在“踩線”。線在哪?在孩子的飯碗里;誰踩了?踩的人多了,線就模糊了;誰說破?沒人敢說,直到媒體曝光。
從這些孩子嘴里摳錢,是“最沒有成本的犯罪”。
如果你去貪一個工程款,要過多少手?審批、報賬、驗收……你能吞一百萬,得冒多少風險?
但你要套學生飯費,只要搭個班子、打個招呼、簽個合同,每天兩塊、三塊,幾十萬、幾百萬,悄無聲息地進了你兜里。
沒有申報流程的繁復,沒有監管眼線的聚焦,沒有外界媒體的關注,有的只是沉默的學生,和無限可供壓榨的胃。
這是最沒有成本的腐敗方式——既安全、又穩定、還可持續。
我不是說不能掙錢,飯堂也要運營,也要成本控制。
但吃人的,不是成本,是很多畜生那種“你不吃,我也會吃”的絕對碾壓邏輯。
有些“人”習慣了“從韭菜身上薅羊毛”,現在他們開始“從孩子身上拔雞毛”。
孩子是最理想的利潤池,是這個體系里最沒有發言權的一群人。
再說了,要爛到什么程度,才會讓這種事情連續十一年沒人阻止?
曝光變成了糾偏的唯一手段。只有媒體盯著,才有人怕;只有輿論爆炸,才有人查。
那媒體不盯的時候呢?那邊遠鄉鎮的孩子們呢?那每一個“沒吃飽的學生”怎么辦?
難道我們要等每個地區都曝光一次?讓所有孩子都寫20封信?還是等他們長大、懂事、被現實磨平,再來承認:童年時,確實是餓著長大的?
這不是“偶發腐敗”,而是“結構性吃人”。
我們必須承認這個現實,才能正視問題。
孩子是最該被保護的人。
他們的每一口飯,不該是掠食者的提款機。
他們的每一封信,不該石沉大海。
孩子寫的“沒吃飽的學生”,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聲求救。
寫到這,胖胖刷到了“算法向善”的新聞:
開了“破繭功能”,設了“繭房評估”,還高調搞起了“正能量加權推薦”。
看上去確實像是干了不少“人”事:
詞越來越新,頁面越來越好看,規則越來越復雜,唯一沒變的,是現實的“真”被掩蓋了。
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在胖胖看來,這是賊喊捉賊,這繭還不是用戶自己織的,是他們一針一線包裹起來的。
現在倒好,一邊裹得更緊,一邊喊著我們在“破繭’”。
他們開始擔心不是“問題存在”,而是“問題被看見”;
不是孩子沒飯吃,而是這條消息“負能量”;不是觀點極化,而是現實太極端。
于是,算法變成篩子,篩掉了“太真實”的聲音;
熱搜變成畫布,涂掉了“太丑陋”的顏色;
公共平臺變成展示柜,只留下“能展示”的好看部分。
現實仍在下沉,信息卻在努力上浮。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奇妙的階段:
不是現實在變好,而是表達現實的方式在被優化;
不是問題被解決,而是問題被“整頓”;不是大家不再困頓,而是困頓不再被允許出現在推薦位上。
如果連“看到”的權利都要被管理,那我們遲早會習慣一個干凈的世界:
干凈得像一張永遠不能弄臟的白紙,干凈得讓人忘了,紙背后其實藏著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