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開篇,胖胖跟大家聊聊一個自己常常思考的問題:
像胖胖小時候,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這句話太耳熟能詳了,以至于不少人長大后,喜歡把這句話當成段子來講。
這句話不僅令人窒息,而且非常荒謬。
為什么?
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是可以被當成模板來要求的,而“別人家的父母”卻從不拿來做參考。你可以跟孩子說,“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優秀”,但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有沒有機會反問一句:“你怎么不像別人家的父母那樣理解?”
孩子是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的,他天生就是被動的一方。可現實卻是,父母動輒以“為你好”的名義,把自己的夢想、面子、控制欲一并塞到孩子身上。
說實話,比如像胖胖現在還沒有孩子,甚至還單身,但我敢說,如果我有孩子,前提一定會把他的自由意志、開心快樂,擺在第一位。
人這一生,沒有什么比活得像個“人”更重要。
可很多家庭教育,從一開始就不是“育人”,而是“馴獸”。
5月21日,南方日報報道了一則令人痛心的新聞:
近日,多個自媒體賬號爆料稱,“年僅9歲的已達到業余6段的圍棋手小朱(化名),在受到父親家暴后墜樓。”
同時在多個微信群內,有網友發布消息稱,“5月19日晚八點四十六分,經確認:九歲業業余6段小朋友跳樓后死亡。生前長期因輸棋被父親極端毆打,選擇了輕生。”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朱曾在“杭棋”訓練。
他7歲那年就拿下“渾南杯”全國少兒圍棋公開賽幼兒組冠軍,還是“爛柯杯”參賽者,是福建圍棋協會中年齡最小的選手之一。
這樣的孩子,胖胖用自己標準來看,簡直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典范。他聰明、自律、有天賦、能吃苦、還拿了無數獎項。
可這樣一個“優秀”的孩子,最后卻選擇了從高處一躍而下。
我們無法想象,一個9歲的孩子,在生命最后的時刻,是如何在失望、恐懼和絕望中做出那個決定的。
根據南方+、紅星新聞等媒體的跟進報道,小朱的父親在孩子失利時常有暴力行為,“其父親任何負面情緒都會化作在孩子身上的施暴。”
有圍棋教練證實孩子確實是杭州棋院的學生。杭州市婦聯回應稱對此事“非常痛心”,并已與相關部門取得聯系進行調查。
至于網絡上傳言孩子父親已被帶走調查,目前暫無官方確認消息,警方表示正在配合有關部門調查。
這是一場讓人心碎的新聞,和一個我們都不愿面對的真相
在胖胖看來,這并不是一起普通的家庭悲劇,它是一整套價值觀崩塌的崩潰點,是對整個“望子成龍”家庭教育模式的沉痛控訴。
很多人看到新聞后的第一反應是“太可惜了”“這孩子本來有多么光明的前途”。但在胖胖看來,真正可惜的,不是孩子沒走到未來,而是父母從未真正給過他選擇的權利。
他不是死于一次爭吵,而是死于長期的、被默許的暴力。他不是被打一次兩次,而是長期生活在輸不起的環境中。因為在他的世界里,“失敗”不僅僅是名次落后,更意味著拳頭、辱罵、羞辱。
所以這不是“意外”,而是被悄無聲息地制造出來的“必然”。
如果我們退后一步來看這個事件:
一個九歲的孩子,從七歲就拿下全國比賽冠軍,背后是多少場不眠不休的訓練?而一旦走上這條“圍棋英才”的道路,他的人生軌道可能就不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父親、屬于機構、屬于成績單。
當然,小朱的問題并不只是圍棋或成績,而是家庭、社會乃至主流輿論環境合力推出來的犧牲品。
在“你要出人頭地”“不成功便成仁”的教育邏輯里,孩子只是父母夢想的工具,是家庭面子的載體,是父母的戰利品展示。
“你要成才”這句話,其實早已變了味。
哪怕他才9歲,也必須背上“不許輸”的壓力,哪怕他已經是圍棋天才,也無法容忍一局失敗。
我們有沒有想過,這種“孩子一出生就背上全家命運”的安排,到底合理嗎?
家暴不是一頓拳頭那么簡單,它往往是“合理化暴力”的最后一步。先是語言勒索,再是精神控制,最后是身體摧殘。
這不是愛。
很多人太習慣把父母的控制包裝成“為你好”。
在很多家長的詞典里,動手打孩子可以被美化成“恨鐵不成鋼”,高壓逼迫可以叫“望子成龍”。可真相是,許多孩子在父母的“好意”中,一點一點被逼進了精神的絕境。
可胖胖所理解的愛,是即使他不完美、不出眾、不奪冠,你也一樣為他驕傲。
而不是“你成績不好,你結果不好了,我就不愛你了”。
這不是愛,是投射,是操控,是父母自身失敗的自我救贖。
胖胖覺得,很多的家庭教育最大的問題是:
它太愛結果了,太討厭過程了。
我們愿意為孩子的第一名鼓掌,卻不愿接受他的普通;我們為“別人家的孩子”尖叫,卻從沒學會如何好好地愛“我自己的孩子”。
于是,小朱的死,不是“意外”,而是一個被系統制造出來的悲劇。
但每一個孩子,都不是天生的冠軍。
一個孩子,連輸棋都不能被允許,他的人生到底是誰的?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考官”,父母只是“人生合伙人”,所以胖胖眼中,孩子的價值,不是靠獎杯定義的。
一個父親,不是負責把孩子調教成工具的軍官,而是負責陪他走完童年的伙伴。
教育應該是“陪著長大”,而不是“按著長大”。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孩子已經夠累了,如果家都不再是避風港,而是暴力,那孩子還能去哪?
很多人說,現在孩子太脆弱。
可有沒有想過,這個內卷的環境已經不給他們喘息的機會,為什么父母還要堵上他的全部出口?
這起悲劇,在胖胖看來,再一次擊中了社會一個最深的盲點:
我們默認父母有天然的監護資格,而非經過檢驗的合格執照。
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實質機制,去審視家長是否具備“情緒管理能力”“安全陪伴能力”“長期養育能力”。
而在主流語境中,“父愛”“母愛”可以是最高的道德象征,也可以是最難揭穿的暴力外衣。
小朱的事還在調查中,我們不能倉促下結論。
但無論真相如何,這樣的事件都應引起深思。
一個9歲孩子的死亡,不是“教育代價”,而是整個價值系統失衡的結果。
父母“用孩子來翻盤”的心態,是很多悲劇的溫床。
一些家長沒有實現的夢想,想通過孩子重來一次。一些人的自卑感,要靠孩子的成績來證明自己。
一些破碎婚姻的創傷,就寄希望于“把孩子培養成功”來找補人生尊嚴。
可孩子不是替身。
一個本應無憂玩耍的9歲男孩,被逼到用死亡終結痛苦。
這說明什么?
每一次我們把孩子當成“項目管理”,每一次我們為孩子制定KPI,每一次我們在孩子面前夸耀“別人家的孩子”,其實都在默許一種結構性暴力的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