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多地遭遇冰雹襲擊,小麥絕收”的新聞登上熱搜,配圖中被砸倒伏的麥田觸目驚心。
極端天氣是否真的導致小麥顆粒無收?
這場災害究竟是天災的偶然爆發,還是農業防災體系的漏洞顯現?
我們一起來?看看真相!
災情實況:冰雹突襲的破壞力
根據河南省氣象局5月15日發布的報告,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南陽、駐馬店、周口等8市32個縣區在5月10日至12日遭遇冰雹襲擊,最大冰雹直徑達5厘米,如雞蛋大小,瞬時風力達10級以上。截至5月18日,全省農作物受災面積約87.6萬畝,其中小麥占比超過70%。
然而,“顆粒無收”的說法存在夸大。農業農村部專家組實地勘測顯示:受災最嚴重的地塊減產約50%-70%,而非“絕收”。冰雹主要損毀的是麥穗和莖稈,但根系完好的麥株仍能通過后期灌漿維持部分產量。這與2021年河南暴雨導致農田積水、根系腐爛的災情有本質區別。
冰雹為何偏愛黃淮平原?
此次冰雹集中發生在河南中南部,與當地獨特的氣象條件密切相關:
地形觸發:伏牛山與大別山之間的喇叭口地形,迫使東南暖濕氣流抬升,與西北冷空氣碰撞形成強對流云團。
高溫鋪墊:5月初河南多地氣溫突破35℃,地表熱量積聚為冰雹形成提供了能量基礎。氣象數據顯示,雹暴發生前2小時,南陽局部大氣層結不穩定指數高達2500 J/kg,達到強雷暴標準。
垂直風切變:高空風速達30米/秒,低空風速僅8米/秒,這種“上快下慢”的風速差延長了冰雹在云中的翻滾時間,使其直徑增長到3厘米以上。
農業保險能否兜住糧農的損失?
盡管官方稱小麥未“絕收”,但災害仍暴露農業防災的薄弱環節:
預警響應滯后:雖然氣象部門提前1小時發布冰雹橙色預警,但分散種植的小農戶缺乏應急設備。河南全省防雹網覆蓋率不足2%,而荷蘭設施農業防雹網覆蓋率達85%。
保險賠付杯水車薪:河南小麥種植險保費為每畝18元,而?農戶要?自付20%,絕收賠付僅500元/畝。而2024年小麥種植成本已達每畝1200元。其中?,包括?:人工、肥料、機械。即便受災戶獲賠,仍面臨60%以上的凈虧損。
收割時間窗口狹窄:河南小麥成熟期集中在5月20日至6月5日,冰雹導致部分麥田倒伏,傳統收割機無法作業。改用小型履帶式收割機的成本高達200元/畝,較正常費用翻倍。
科技防災的破局點
面對極端天氣常態化趨勢,農業抗災需從被動救災轉向主動防御:
精準消雹:河南已布設47門高炮、116臺火箭發射架用于人工防雹。通過向云層播撒碘化銀,可減少冰雹直徑30%-50%。但作業需在云層發展初期實施,對雷達監測時效性要求極高。
抗逆品種推廣:2023年審定的“豫農605”小麥品種,莖稈強度提升20%,倒伏率降低35%。這類品種在雹災中表現出更強的恢復能力。
智慧農田基建:安徽阜陽試點建設的“物聯網+防雹網”系統,通過氣象數據聯動自動展開防護網,單畝建設成本約3000元,使用壽命達10年。若政府補貼50%,糧農3年即可回本。
被忽視的次生災害
除了直接減產,冰雹還引發連鎖反應:
霉變風險:砸落的麥粒接觸潮濕土壤后,72小時內可能滋生赤霉病菌。該毒素超標的小麥無法進入口糧市場,只能以0.8元/斤的價格賣給酒精廠,正常麥價1.3元/斤。
農機調度沖突:受災地區集中搶收可能引發收割機跨區調度擁堵。2023年河北雹災后,收割機單日租金從8000元暴漲至2萬元,加劇農戶損失。
種子田危機:周口西華縣的3萬畝小麥繁種田受災,可能導致2025年豫麥系列種子供應缺口,推高周邊省份種植成本。
極端天氣下的農業韌性考驗
河南冰雹災害再次敲響警鐘:在全球變暖導致強對流天氣頻率增加的背景下,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模式已難以為繼。從以色列的智能防雹系統,到日本的農業共濟制度,國際經驗表明,只有將氣象預警、工程防護、保險金融、品種改良整合成體系,才能讓糧農在“天災變量”中站穩腳跟。畢竟,守護麥田,就是在守護中國糧食安全的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