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塞班島被美軍占領后,美國“空中堡壘”B-29,就可以從這里直飛日本轟炸,并安全返程了。
由此,加速了日本的滅亡。
一個月后的原子彈,也是從這里裝進B-29肚里,扔到廣島長崎,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B-29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軍用飛機,在終結二戰上,它和原子彈一樣意義重大。
甚至,在戰后也成為大國之間,軍事現代化和國防實力的競爭標志。
鮮為人知的是,B-29并非美國一家獨大。
B-29配圖
緊跟其后的蘇聯,在原子彈砸向日本的時候,正在悄悄復制這個大鳥。
根據斯大林的號召,他們要“精確復制”出美國的B-29,實現從蘇聯直飛美國、從莫斯科攜炸彈直抵紐約的洲際轟炸機。
問題是,這樣的轟炸路線,是單程的,理論上可以實現,但有去無回,是一種自殺式的襲擊線路。
不像“”塞班島——東京”,B-29可以扔了炸彈再安全返回。
盡管如此,復制出的世界大鳥,也著實令美國驚駭了一回。
那么,這只蘇聯大鳥如何造的呢?
半個多世紀后,一本美國雜志《AIR&SPACE》揭密了當年的copy過程。
B-29簡歷
一、大鳥送禮
1944年7月29日,一架從中國成都起飛的美國重型轟炸機B-29,在飛抵東北轟炸日軍占領區后返航,不料,由于出現故障迫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
考慮到美中蘇是盟國,飛行員就想,降到這里應該是安全的。
或許會出現像降到中國機場那樣,老百姓無私幫助,還好吃好喝招待。
但事實相反。
這個飛行員一降落,就被蘇軍控制,人機分離。幾個月后,被安排從伊朗悄悄遣返美國。
盟國蘇聯敢這樣對待美軍,背后有兩個考慮:
一是這樣不得罪日本。因為日蘇中立條約中,涵蓋這樣的義務。
蘇聯的龐大身軀,讓他任何時候,都要避免腹背受敵。在西邊希特勒倒下之前,斯大林會盡力不觸碰東邊武士的敏感神經。
二是美蘇盟國之間,此時已經產生了深層次利益沖突。
共同御敵的背后,都知道未來彼此會有一場利益至上的力量對決。而軍事實力,是核心。
B-29,蘇聯早幾年前就聽聞了它的傳奇。
現在突然送上門來,正是對這個大鳥細打量、看端詳的時候,怎么可以讓它飛走。
斯大林即便押著不放,羅斯福他也不敢反目成仇。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B-29數據
扣留大鳥后,一個偉大的目標,立即在這個尚武的國度熱捧:
比照B-29,造出一模一樣的蘇聯大鳥。
用克隆的蘇聯版的空中巨無霸,直飛紐約或美國工業中心,形成洲際航空威懾,在戰略上實現與西方的抗衡。
說干就干。
早干早追趕。
晚一天,就可能被美國拋在身后,軍事競賽就不得翻身。
于是,在禪悟了B-29的一切后,1945年6月22日,蘇聯正式啟動了B-4計劃。
這里的4,是搭載4臺發動機的轟炸機的意思。
配圖
二、COPY的底氣
斯大林對航空工業非常重視,雖然他本人并不喜歡坐飛機。
平時他出行,都是乘坐極其安全的轎車或火車專列。
一次,他去伊朗開會,伊朗的鐵路軌道距離,與蘇聯的不同,他無法直達德黑蘭。無奈,他才坐了一次飛機去開會。
這架飛機,還是從美國“租借”過來的C-47運輸機。駕駛員,是斯大林親自挑選的一個有駕駛經驗的蘇軍中校。
這則軼事,從側面證明了蘇聯對美國航空技術的信賴。
蘇聯這個紅色巨人,從一開始就在艱難險阻中誕生。
從落后積弱的農業國,到紅色工業大國,只用了兩個五年計劃。
在鋼鐵強人的帶領下,蘇聯人民付出了巨大勞動和犧牲,取得令西方瞠目的成績。
比如他們的地鐵,二戰前已經世界一流,富麗堂皇,遠超歐美。
再比如,斯大林在當權之初,就重視發展軍事,1930年代就拿出巨額補貼,支持蘇聯航空業。
到了1940年代,斯大林重組航空業,研發新一代戰斗機、轟炸機。其高瞻遠矚,為蘇聯二戰打下堅實的基礎。
1941年夏,德國發動突襲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強悍的德軍險些把“泥腿子”蘇聯打趴下。
然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靠著剛剛發展起來的工業,以及就那么早起步一兩年的寶貴時間差,蘇聯得以迅速恢復軍事實力。
到了1945年,時事輪回,勝利在望時,蘇聯已擁有了1.5萬架作戰飛機。
更不消說張鼓峰、諾門坎2次交鋒,讓躍躍欲試的日本,嘗到了工業化蘇聯的堅硬老拳,從而阻止了日本的北進計劃,轉而南下欺負英美“鞭長莫及”之地。
這段歷史證明,即便是泥腿子出身,如果能瞅準機會,時不我待,迅速裝備,強化鍛造自己,也完全可以在霜刀血雨中完成歷史蛻變,成為打不敗的鋼鐵巨人。
縱觀鄰國,蘇聯是這樣,日本也是這樣。明治維新上下協力,全國脫胎換骨,集體西化,速實現富兵強國,明治八年就出兵征韓。
不得不說,人心齊,泰山移。
一盤散沙,只會積弱內卷。給你個B-29,也只能修個機場,求他人援戰。
這就是蘇聯copyB-29的信 心來源。
另外,經過4年的衛國戰爭,蘇聯發展出一支龐大的空軍,積累了大量飛機設計師、成熟的工廠和優秀的飛行員。
更重要的是,他們見識上達成高度一致,都意識到戰略空中力量,是未來戰爭的決勝王牌。
因此,發展4架大型轟炸機,對壘B-29,計劃一經提出,便得以高度認可,并迅速落地開工。
蘇聯航空業一景
三、走進大鳥
羅馬并非一日建成。
蘇聯的工業化過程,伴隨著殘酷的斗爭和巨大的犧牲。
幸虧,1941年爆發的衛國戰爭,改變了這一路線。
國家危難,需要團結所有人,共御外侮。
因此,一批批曾被清洗抓起來的精英人士,被釋放出來,回歸原來崗位,或走向戰場,為國效力。
安德列·尼古拉耶維奇·圖波列夫,就是其中之一。
作為飛機設計師,他在幾年前曾被控告向德國泄密,然后被抓了起來,判了個無期。
1943年底,他被釋放。
據說斯大林親自召見并向他道歉,對他委以重任,造飛機,捍衛國防。
斯大林還告訴他,B-4,應該是B-29的“精確復制品”。
此時的蘇聯,手中已經有了3架B-29,都是美軍“送上門的禮物”。
蘇聯量產的圖-4
為精確復制,圖波列夫對其中的一架進行了徹底拆解。其余的用于復制品試飛比較等用途。
這架被拆解的,叫“特別的阿諾德將軍”號。
我們來看看他們是如何解剖大鳥的。
首先,他們搬著英語字典,對B-29內所有的英文標識進行翻譯,注解,重新貼上標簽。
然后反復試飛,研究其性能特征。
他們驚訝地發現,B-29具有很多高新技術,也許蘇聯航天技術根本無法企及。
比如,B-29頭部是水泡狀的有機玻璃座艙,用了大量的輕質鋁合金。
其內部,配備了增壓座艙、超強的大功率增壓發動機、超大輪胎、遙控機槍、諾頓轟炸機瞄準技術,先進的雷達和電子設備儀器等。
尤其是駕駛艙里的中央火控系統,通過計算機化的遙控,通過電纜連接炮塔射擊,只需要瞄準,按下按鈕,就能在后面實現精準遙控和射擊。
遙控炮塔
這樣的電影大片里的場景,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也是遠超蘇聯人的能力范圍的。
如何把這一切高科技仿造出來,批量生產,是圖列波夫團隊巨大的挑戰。
這猶如一架外星人戰機墜入地球,或《變形金剛》里的蝎子的一條腿被斬獲,地球人把它捆綁起來做研究。
4架B-29,美國波音公司從1934年就開始了研發,中間數次升級設計方案,用了近10年的時間,才造出這個世界第一巨無霸。
同一時刻,美國開始研發巨無霸時,蘇聯的航空業才剛剛起步。
所以,技術的落后,讓他們見到B-29后,無不驚訝。
更不用說復制零部件了。
難度可想而知。
有些東西和技術,蘇聯壓根聞所未聞,見亦未見,即便有生產零部件的工廠,也沒有那設備,造不出的。
但是,不管怎么說,斯大林說要復制出一個,就必須復制,而且是精確復制。
四、解剖復制
圖列波夫的設計局,全員上陣,開始肢解。
時間是1945年7月初,即B-4計劃啟動后的10多天后。
他們卸下每個部位、每個零件、每個開關、每條線纜,每個螺絲釘……,編號、標注后,分發給不同的設計小組。
被拆下的B-29零件,大大小小有10.5萬個,把圖波列夫的設計局的2層樓,都擺滿了。
他們逐一分析、拍照,圖紙繪制了4萬份,制圖師用了1000多人。
設計局的人,快馬加鞭,一個月休息一次,盡快把這個“外星生物”給搞透徹。
第二步,對每個零部件進行精確復制。
圖波列夫召集了全國64家設計局,900家工廠。光主干部分就用了7個公司進行分解制造。
拆解B-29
為保證生產,蘇聯政府(部長會議)二號人物米高揚,親自協調解決一切問題,資金、人員、單位,舉全國之力,復制一個高科技。
集中力量辦大事,蘇聯有的是成功模式。
為保證產品質量,每個項目負責人都簽軍令狀,任何質量或生產時限出了問題,都要向貝利亞(蘇聯警察機構和國防負責人)作出解釋。
為保證10萬個零件準時交工,設計局的一面墻上,寫滿了時間進度控制表。
蘇聯人干活認真起來,也是拼了命地瘋狂。
盡管如此,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他們還是無能為力。
比如,B-29采取的是美制計量單位,換算到俄制單位,依然不夠精確。
如,飛機的蒙皮鋁合金,厚度是1/16英寸,約為1.5875毫米。當時蘇聯沒有這種精確的造板技術,只能生產出0.8——1.8毫米之間的厚度。
盡管他們反復修改制造技術,最后勉為其難,造出來的大鳥,總重仍然超過了B-29的1%。
再如,高精尖的計算機系統、電路開關,盡管是仿制,蘇聯人也是付出了超難度的工作和心血。
最束手無策的,是B-29的超大輪胎,所有航空工業都無法生產,怎么辦?
像演電影一樣,他們派出特工,到西方國家搜羅,在戰爭剩余的物資市場上,購買這些稀有部件。
不管怎么說,千難萬難,沒有人更難,問題再多,沒有方法多,精確復制不能停滯,洲際轟炸威懾的目標,必須交付。
1945年7月拆解,1947年5月,復制品終于下線,它的名字不叫B-4了,而改成圖波列夫名字的簡稱:圖-4。
五、試飛
首次試飛,要求保密,但工人們獲悉后,仍然成千上萬地涌到機場外的道路上,萬眾高呼,慶祝圖-4升空。
首次試飛,駕駛員差點被熱死,因為不知道什么原因,增壓艙的空調不能工作,導致里面的熱空氣積聚,當走下機艙時,3人渾身汗水,猶如從海水中出來。
改進后,當年8月,蘇聯在航空節上,高調向世人宣布,擁有與B-29同樣性能的圖-4誕生!
同時,批量生產已經在路上。
當3架圖-4出現在莫斯科機場時,受邀的外國觀察家,以為是幾年前“消失”在蘇聯的3架破B-29。
試飛的圖-4
然而,當另一款改造升級的圖-70客機出現時,他們開始為蘇聯的強大航空實力震服。
翌年,圖-4具有了作戰能力。
1949年8月,圖-4上首次引爆核裝置。
1950年,蘇聯已經部署了9個轟炸機團,每個團裝備32架圖-4。
1951年10月,圖-4首次投下一枚原子彈。
至此,蘇聯終于擁有了對壘西方的空中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