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持續升溫,日本突然高調插入戰局。
近日,日本發布《防衛白皮書》,用11個字定位中國,可以看作是對中國的嚴重挑釁。
而與此同時,日本找上了美國,再次表示自己要當美國的反華”打手“......
日本挑釁升級
在中美博弈持續加劇的當下,日本又一次把矛頭指向了中國,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直接和激進。
近日,《日本經濟新聞》披露了日本2025年版的《防衛白皮書》草案。
這份由日本防衛省起草的年度安保文件不僅延續了對所謂“中國威脅”的渲染,甚至用上了“前所未有的最大戰略挑戰”這11個字來定義中國。
措辭之嚴厲,在歷年白皮書中都屬罕見。
其實,日本這樣高調渲染“中國威脅”,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從2020年起,日本每年的《防衛白皮書》幾乎都把相當大的篇幅用來污蔑中國,炒作臺海問題。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呂耀東對此評論道,日本是在延續此前“烏克蘭危機東亞化”的言論套路,刻意把中俄合作描繪成區域安全的不穩定因素,試圖以此為由對內推動軍備擴張、對外拉攏盟友圍堵中國。
而這種夸大外部威脅的做法,恰恰是某些日本政界力量長期操弄的老套路。
不僅如此,日本在外交場合同樣頻繁渲染”中國威脅論“。
2024年7月,第十屆太平洋島國峰會落下帷幕。
雖然會后發布的首腦宣言表面上強調日本要與太平洋島國“站在一起”,但很多觀察人士一眼就看出,這份宣言其實是夾雜著不少針對中國的“私貨”。
比如,呼吁島國支持日本排放核污染水,便是一種典型的試圖拉攏“第三方”為自身行為辯護的做法。
而在峰會期間,關于污蔑中國與太平洋島國的正常合作的說法也經常被提及。
遼寧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陳洋就指出,日本借太平洋島國峰會來渲染“中國威脅論”,本質上是希望借此增強自己在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
這種做法不僅試圖制造地緣對抗氛圍,還可能干擾地區正常的經濟合作與安全共識。
可以說,日本現在對于中國的”賊心“,是眾人皆知了......
美日連手
在不斷渲染“中國威脅”的同時,日本并沒有停下進一步“站隊”的腳步,反而加快了與美國的戰略捆綁步伐。
5月16日,日本外務省事務次官船越健裕專程赴美,在華盛頓與美國副國務卿蘭多進行會談。
會后,日美雙方達成共識,將加強安全領域的協調合作以”應對中國”,未來還將定期舉行副部長級磋商,以此實現兩國在地區安全政策上的“無縫銜接”。
這次會談雖然并未公開過多細節,但其真正的意圖已經再明顯不過。
表面上看是“合作”,本質上卻是聯合遏華。
然而,今天的日本似乎忘了,過去三十年深陷“失落時代”的真正源頭,恰恰是那個它如今一再投靠的美國。
從廣場協議到高科技限制,從經濟捆綁到產業重構,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優勢,毫不猶豫地犧牲掉了日本的增長潛力。
而就在不久前,美國又打著“對等關稅”的旗號,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國家施加新一輪關稅壓力,連所謂“盟友”都沒有幸免。
換句話說,日本所急于取悅的美國,從來沒有將其當作真正的平等伙伴。
日本今天甘愿充當反華棋子,不過是再次陷入華盛頓利益棋盤上的一次“自我消耗戰”。不僅在經貿利益上難有實質回報,還極可能引火燒身,成為區域緊張的催化劑。
相比之下,中國與日本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彼此之間本應有著廣闊的合作空間與經濟互補性。
從貿易往來、科技交流到區域合作,兩國都擁有共同的利益基礎。正因如此,仍有不少日本有識之士對政府當前的對華路線感到憂慮。
早在去年11月,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便在公開場合發出警示。
他在中國國際友好城市大會上直言,國家間存在制度與價值觀差異是常態,但這絕不應成為彼此敵視的理由。
他甚至直言不諱地表示,如果日本真想推動穩定的對華關系,就必須徹底放棄那套“冷戰思維”的中國威脅論。
可惜的是,鳩山的理性聲音并沒有被現任政府認真對待。
未來日本將走向何方,將取決于它是否還能聽見那些理智、冷靜的聲音,是否還能認清地緣現實中的真正利害。
參考資料:
日本新《防衛白皮書》草案仍拿中國說事,專家:本質是為增加防衛預算找借口——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