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山海經·中山經》河洛地區山川考述(下)

0
分享至


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三、《中次三經》諸山川

《中次三經》僅有五山,走向為自西向東。其中第一山“敖岸之山”的相關記載中有“北望河林”,其余幾山都有“北流注于河”的河流發源。顯然,這一列山應在黃河以南。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這一列山的位置作出了判斷。根據《水經·河水注》的記載,《中次三經》自西向東第二座山“青要之山”在新安縣,亦即今新安縣境。《河水注》中提到: “河水又與畛水合,水出新安縣青要山,今謂之疆山。”顯然,在酈道元的時代,新安縣這座山通行的名稱是“疆山”,而酈道元將它對應為《中次三經》中的“青要之山”。《中次三經》記載“青要之山”有“畛水”發源,酈道元也將“疆山”發源的河流對應為“畛水”。此后,受《水經注》影響,發源于新安縣西北、注入黃河的這條河流就一直稱為“畛河”,直到今天這一名稱仍在沿用。根據《水經·河水注》的其他記載,《中次三經》中“青要之山”以東的“騩山”“宜蘇之山”“和山”諸山的位置依次向東,直至今偃師市東北一帶。因此,酈道元認為《中次三經》記載的是今洛陽市以北一帶的山地。后世學者如畢沅、郝懿行直至當代學者基本上都持相同觀點。然而,如果仔細分析,即可發現問題所在。

《中次三經》最東邊一座山為“和山”,并記載“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根據《水經·河水注》,“和山”的位置在首陽山以東,即今偃師市東北。然而,就在《河水注》中,酈道元本人即說: “今于首陽東山,無水以應之,當是今古世懸,或川改狀矣。”可見,《中次三經》記載“和山”有“九水”發源,但酈道元找到的首陽東山并無河流發源。對于這樣的矛盾,酈道元只好解釋為古今山水發生了變化。但是,歷史上黃河在這一帶并無明顯改道,山水不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酈道元這樣的解釋也很難講通。因此,《中次三經》諸山的位置很可能并不在新安至偃師一帶,而是另有其地。

今靈寶市以西的黃河支流沙河,發源于靈寶市西南娘娘山,娘娘山一帶山地有十余條河流發源,出山后合為一水,即今沙河。古人言“九水”,即指河流眾多之意。在今潼關至鄭州一帶的黃河南岸,只有娘娘山與沙河這一帶的地理環境符合《中次三經》“和山”的“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的記載。此外,“和山”為《中次三經》最東一山,娘娘山的位置也恰好在其所在的山脈( 即今小秦嶺山脈) 最東端。因此,“和山”所指的只能是今娘娘山山地。

由此,《中次三經》記載的應是今小秦嶺一帶山脈。《中次三經》五山自西向東分別為敖岸之山、青要之山、騩山、宜蘇之山、和山。其中青要之山有“畛水”發源,騩山有“正回之水”發源,宜蘇之山有“滽滽之水”發源。按照“和山”與其他諸山的相對位置判斷,“滽滽之水”相當于今陽平河,“正回之水”相當于今棗鄉河,“畛水”相當于今十二里河。宜蘇之山、騩山、青要之山則分別對應于這幾條河流發源的山地(圖2)。


《中次三經》最西端的山為“敖岸之山”,并記載有“北望河林”。其位置當在十二里河以西,即今靈寶市豫靈鎮東南一帶山地。這一帶山地在小秦嶺山脈中位置也最為靠北,距離黃河最近,可以符合“北望河林”的記載。

因此,《中次三經》諸山描述的應是今靈寶市西南小秦嶺山脈,自豫靈鎮東南山地向東直至娘娘山的這一地區。

四、《中次五經》東段

山川與洛河正源問題

《中次五經》共有15座山,諸山整體走向基本上也是自西向東。在這15座山之中,從第一山“茍林之山”至第九山“槐山”,除第五山“條谷之山”與第六山“超山”相距十里外,每兩座山之間的距離都在三百里以上。而第九山“槐山”以東,直至第十五山“陽虛之山”,每兩山之間的距離都在二十里以內。此外,“槐山”以東諸山大部分都有河流發源,“槐山”以西諸山則都沒有河流發源。以上這種種差異,使得后世學者大都懷疑《中次五經》西段諸山與東段諸山并不相連。畢沅、郝懿行等學者都認為《中次五經》東段諸山在華山附近的渭河、洛河流域之間,西段諸山則與此地區相距較遠。由此,本文也暫不討論《中次五經》西段諸山的地望問題,而主要對《中次五經》東段諸山進行研究。

《中次五經》東段諸山,自第十一山“尸山”起,有河流發源。其中第十一山“尸山”有“尸水”南流注入洛河; 第十二山“良余之山”有“余水”北流注入黃河,“乳水”東南流注入洛河; 第十三山“蠱尾之山”有“龍余之水”東南流注入洛河; 第十四山“升山”有“黃酸之水”北流注入黃河。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對這些山的位置也進行了研究。根據《水經·渭水注》和《水經·洛水注》的記載,這些山的位置都在今華陰市西南的華山山脈中,后世學者基本上也都沿襲此說。然而,這種說法也存在較大的問題。

按照《水經·渭水注》的記載,“余水”與“黃酸之水”二水都是北流注入渭河。然而,《中次五經》原文卻記載二水都是“北流注于河”。可見,此二水應是直接注入黃河,而非注入渭河。因此,“良余之山”與“升山”諸山的位置也不應位于渭河流域,而應在渭河流域以東。

潼關以西,發源于華山山脈北流的各條河流都屬于渭河流域。而在今潼關縣城以東,有潼河水系(上游為潼溝河、晉溝河二源)由南向北注入黃河。再向東,由南向北注入黃河的是雙橋河水系(上游為太峪河、西峪河等)。它們都發源于小秦嶺山脈西段的山地中,這一帶山脈以南又都屬于洛河流域,符合《中次五經》中的記載。因此,“余水”應為今潼河,“黃酸之水”應為今雙橋河。“良余之山”與“升山”則分別對應這兩個水系發源的山地,具體而言,“良余之山”為今潼關縣城以南山地,亦即今洛南縣巡檢鎮北界山地。而“升山”則是今太要鎮、豫靈鎮以南山地,亦即今洛南縣寺耳鎮北界山地。

在《中次五經》中,“良余之山”除有“余水”北流注入黃河,還有“乳水”東南流注入洛河。根據上文所述,“良余之山”即今巡檢鎮北界小秦嶺山地,因此“乳水”應是發源于這一帶山地南坡的河流。考其地望,“乳水”應是今石坡河上游的支流上大河(亦稱三元河)。

《中次五經》中,在“良余之山”與“升山”之間還有一座“蠱尾之山”,并有“龍余之水”東南流注入洛河。此外,“良余之山”以西為“尸山”,有“尸水”南流注入洛河。考其地望,“蠱尾之山”應為今巡檢鎮東北的玉皇嶺,“龍余之水”應為今桑坪河上游的支流伍仙河西源。而“尸山”則是今巡檢鎮西北山地,“尸水”應是發源于此的石坡河上游支流甘江河(圖2)。

如上所述,“尸水”“乳水”“龍余之水”分別為甘江河、上大河、伍仙河(也包括其下游桑坪河)。然而,這幾條河流并不是直接注入洛河的。甘江河、上大河都注入石坡河的上游高山河,桑坪河也注入石坡河,這似乎與《中次五經》這幾條河流注入洛河的記載相矛盾。實際上,這是由于《山經》作者認為洛河正源在今石坡河水系而造成的。

石坡河發源于今洛南縣巡檢鎮西北,東南流經巡檢鎮、石坡鎮,于柏峪寺鎮以東注入洛河,是洛河上游的最大支流。如果從石坡河注入洛河之處上溯,石坡河干流長度僅僅略短于今天的洛河正源。在《山經》的時代,人們以石坡河為洛河正源的現象是極有可能出現的。由此,尸水、乳水、龍余之水分別注入洛河的記載就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釋了。

到酈道元寫作《水經注》的時代,人們已經確定洛河正源與今天一致。酈道元沒有考慮到過去人們可能以石坡河為洛河正源這一問題,因此他看到《中次五經》中的“尸水”等河流,只能用今天洛河上游直接注入洛河的幾條支流來對應,也就有了《水經·洛水注》中的記載。這就造成這幾條河流的位置比實際位置更加偏西,“良余之山”“升山”諸山的位置也移到了潼關以西。這樣,“余水”和“黃酸之水”也就只能向北注入渭河,無法符合《中次五經》二水注入黃河的記載了。

《中次五經》最東一山為“陽虛之山”,在“升山”以東。考其地望,“陽虛之山”應是今靈寶市、潼關縣、洛南縣交界處的小秦嶺主峰老鴉岔垴一帶。按《中次五經》的記載,陽虛之山“臨于玄扈之水”。靠近老鴉岔垴一帶的河流,主要有西南流注入洛河的陳耳河( 下游稱西峪河) 以及東流注入弘農澗河的董家埝河(亦稱西弘農澗河)。根據《中山經》的其他記載,“玄扈之水”指的應是董家埝河(具體論證見本文第五部分)。

綜上所述,《中次五經》東段,自“尸山”至“陽虛之山”,描述的應是今洛南縣巡檢鎮、寺耳鎮北界與華陰市、潼關縣、靈寶市交界處的華山、小秦嶺一帶山脈。

五、《中次四經》諸山川與“雒水”

《中次四經》共有9山,走向為自東向西,位于今洛河流域。

關于《中次四經》前七座山(自最東第一山“鹿蹄之山”至東起第七山“熊耳之山”)的地望所在,歷代學者總體上沒有太大爭議。如“鹿蹄之山”有“甘水”發源,其地在今宜陽縣以東;“熊耳之山”有“浮濠之水”發源,其地在今盧氏縣東南。在這七座山的地望問題上,筆者也同意歷代學者的觀點。但是,對于《中次四經》的最后兩座山“牡山”和“讙舉之山”,還需要繼續研究。

在“讙舉之山”的相關記載中,有“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古代“雒”“洛”二字常常通用,例如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中,洛陽縣和上洛縣即寫作“雒陽”“上雒”,《漢書·地理志》中,洛陽縣、上洛縣和洛水也分別寫作“雒陽”“上雒”“雒水”。由此,人們一般都認為“讙舉之山”發源的“雒水”就是“洛水”,也就是今天的洛河。這樣的看法,至少在《水經》成書的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

在《水經》中,關于洛河源頭的記載為: “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需要注意的是,《水經》這條記載中的“讙舉山”并非漢魏時期通行的山名,而是《水經》作者引用了《山經》的山名。《漢書·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可知當時這座山通行的名稱應是“冢領山”。在本文第一部分中已經提到,根據黃學超的研究,《水經》在撰作之時,參考了《山經》《漢書·地理志》《說文解字》等先代典籍的記載。當《山經》記載的河流源出之山與《漢志》《說文》相矛盾時,《水經》一律取《山經》之說。顯然,《水經》作者看到《中次四經》中的“雒水”,認為它就是流經洛陽的“洛水”。既然《中次四經》記載“讙舉之山”為“雒水”所出,《水經》作者自然也就認為“讙舉之山”就是洛河源出之山。雖然《漢志》已經記載洛河源出“冢領山”,但《水經》作者仍然選擇了《山經》的山名,也就有了“洛水出京兆上洛縣讙舉山”的記載。

漢代以來,人們已經確定洛河正源與今天一致,也就是發源于今洛南縣西北草鏈嶺一帶。自從《水經》記載洛河源出“讙舉山”以后,后世學者也都認為“讙舉山”就是洛河源頭的山地,也就是草鏈嶺一帶。從酈道元的《水經·洛水注》直至當代學者都持這樣的觀點。然而,這種觀點實際上是由于《水經》作者誤讀《山經》而造成的。

如上文所述,《水經》作者認為《中次四經》所載的“雒水”就是“洛水”。但是,如果仔細分析《中山經》原文,可以發現《中山經》對洛河流域山川的記載非常準確,并提到很多河流都注入洛河。在這些河流入洛的記載中,《中山經》使用的都是“洛”字,沒有用過“雒”這一寫法。雖然古代“洛”“雒”二字常常通用,但在同一部著作中,作者總會固定使用其中一種寫法。就《中山經》而言,可以看出作者提到洛河時使用的是“洛”這種寫法,不會使用“雒”字。因此,《中次四經》中出現的“雒水”,指的必定不是洛河,而是其他河流。

此外,《中次四經》還記載雒水“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眾所周知,洛河是注入黃河的,并非注入“玄扈之水”。《中山經》對黃河、洛河一帶地理環境的記載非常準確,并多次提到河、洛、伊水、穀水等河流。《山經》作者自然知道洛河注入黃河這一事實,不可能寫出洛河注入“玄扈之水”這樣的記載。由此也可看出《中次四經》中注入“玄扈之水”的“雒水”并不是洛河。

對于“讙舉之山”與“雒水”的地望問題,可以結合本文第四部分“《中次五經》東段諸山川與洛河正源問題”進行研究。《中次四經》在敘述最后兩座山“牡山”與“讙舉之山”后,還有一句:“此二山者,洛間也。”根據本文第四部分的論述,《山經》作者以石坡河為洛河正源。石坡河發源于今巡檢鎮西北,如果以此為正源,洛河上游的流向即從今巡檢鎮起,先向東南流至今盧氏縣西南,再轉向東北流,基本呈“U”字型。《中次四經》諸山走向為自東向西,第七山“熊耳之山”在今盧氏縣東南,最后兩山“牡山”與“讙舉之山”的位置自應繼續向西。從盧氏縣東南的山地繼續向西,正好跨過洛河,進入這個“U”字型的內部。這一帶東、西、南三面都被洛河(包括石坡河)環繞,符合“洛間”這一描述。因此,“牡山”與“讙舉之山”指的應是這一帶的山地。具體而言,“牡山”應是今盧氏縣城以西的鐘嘴山一帶山地,“讙舉之山”則是今靈寶市朱陽鎮西南山地,亦即今洛南縣靈口鎮北界山地。

按《中次四經》的記載,“讙舉之山”有“雒水”發源,并“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玄扈之水”這條河流,在《中次五經》中也同時出現。《中次五經》記載陽虛之山“臨于玄扈之水”,根據本文第四部分所得的結論,“陽虛之山”為今小秦嶺主峰老鴉岔垴一帶。靠近老鴉岔垴一帶的河流,主要有西南流注入洛河的陳耳河(下游稱西峪河)以及東流注入弘農澗河的董家埝河(亦稱西弘農澗河)。陳耳河、西峪河水系并無較大的、東北流向的支流注入,無法與“雒水”的相關記載相合。因此,“玄扈之水”應是今董家埝河。

董家埝河(西弘農澗河)在今靈寶市朱陽鎮西與南弘農澗河合流,南弘農澗河上游亦稱白臉河,發源于今朱陽鎮西南芋元村一帶的山地之中,東北流至朱陽鎮與董家埝河合流,與“讙舉之山”和“雒水”的記載相合。由此,也可以進一步印證“讙舉之山”即是今朱陽鎮西南山地,“雒水”則是今南弘農澗河(圖2)。

綜上所述,《中次四經》描述的是自今宜陽縣東南,向西經熊耳山脈至盧氏縣東南,再繼續向西跨過洛河,至今靈寶市朱陽鎮西南一帶的山地。

六、《中次六經》西段諸山川

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次六經》東段諸山川與澗河水系”中,已對《中次六經》東起第十山“傅山”以東的山川地望進行了考證。在“傅山”以西,《中次六經》中還有四座山,即東起第十一山“橐山”、第十二山“常烝之山”、第十三山“夸父之山”和第十四山“陽華之山”。根據《中次六經》原文,“夸父之山”之北為“桃林”,“桃林”這一地名恰好在其他很多早期文獻中也有記載。因此,要研究“夸父之山”及附近山川的地望,也就必須要搞清歷代學者對“桃林”地望的研究情況。

(一)關于“桃林”的記載與歷代學者的觀點

《中次六經》東起第十三座山為“夸父之山”,關于“夸父之山”的記載中有“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等文字,可見,“夸父之山”與“桃林”和“湖水”這兩個地名的關系非常密切。

“桃林”這一地名,在其他很多早期文獻中也有記載。據說,周武王克商后,曾放馬于“華山之陽”,并放牛于“桃林”附近。對這一事件,《禮記·樂記》中的記載為: “馬散之華山之陽,而弗復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復服”,《史記·周本紀》記載為: “縱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虛”,《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為: “休馬華山之陽,示以無所為”“放牛桃林之陰,以示不復輸積。”此外,《左傳·文公十三年》記載: “晉侯使詹嘉處瑕,以守桃林之塞。”可知,春秋時期晉國有“桃林塞”這一地名。

魏晉時期,學者對“桃林”的位置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釋。杜預注《左傳》時指出“桃林在弘農華陰縣東潼關”,認為“桃林”即潼關。《晉太康地記》作者則認為“桃林在閿鄉南谷中”。稍晚的潘岳《西征賦》中,在敘述秦函谷關的一段文字之后,有“問休牛之故林,感征名于桃園”一句,再下一句為“發閿鄉而警策,愬黃巷以濟潼”。顯然,“休牛之故林”敘述的也是“桃林”,而且,潘岳與《晉太康地記》作者一致,也認為“桃林”在閿鄉一帶。古閿鄉城在今靈寶市豫靈鎮北(清代至民國時期稱閿底鎮) ,由此可知《晉太康地記》作者與潘岳都認為“桃林”在今豫靈鎮一帶。東晉末年郭緣生《述征記》曰:“全節,地名也。其西名桃原,古之桃林。周武王克殷,休牛之地矣。”也持有類似的觀點。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引用了《晉太康地記》和潘岳、郭緣生的觀點,但他本人則認為“桃林”在今靈寶市陽平鎮一帶。按照《水經·河水注》的記載,酈道元認為“湖水”即流經今陽平鎮的陽平河,“夸父之山”即陽平河上游的小秦嶺山地,“桃林”也在陽平河流域。

按照《中次六經》的記載,“夸父之山”以西為“陽華之山”,有“門水”發源,北流注入黃河。酈道元除將“湖水”對應為今陽平河外,還認為“門水”即今弘農澗河,“陽華之山”即今靈寶市朱陽鎮西南山地,亦即今弘農澗河正源(弘農澗河正源即南弘農澗河)所出之山地。然而,這樣的觀點與《中次六經》原文之間也存在矛盾。

第一,根據本文以上幾部分的研究,可知《中次三經》描述的是今小秦嶺山脈,《中次四經》中的“雒水”即今南弘農澗河,“讙舉之山”即今靈寶市朱陽鎮西南山地,同時出現于《中次四經》與《中次五經》的“玄扈之水”即今董家埝河。如果按酈道元所言,“夸父之山”為陽平河上游的小秦嶺山地,“陽華之山”為朱陽鎮西南山地,這就與《中次三經》和《中次四經》中的山川重復。《中山經》對河洛地區各山脈、水系的記載非常準確,例如對洛河、伊河、澗河等水系的記載,自《中次二經》至《中次七經》的各條記載之間都完全契合,不會發生重復。因此,既然《中次三經》和《中次四經》已經描述了這兩處山地,那么《中次六經》中的“夸父之山”和“陽華之山”必定不是這兩處山地。

第二,《中次六經》自東起第一山“平逢之山”起,諸山皆在今崤山山脈。崤山山脈最西一段為東北—西南走向,從今三門峽市市區以南的崤山主峰甘山向西南經今盧氏縣官道口鎮、杜關鎮,直至今杜關鎮西南的冠云山一帶,與弘農澗河以西的小秦嶺并非同一山脈。《中次六經》自東向西敘述崤山山脈諸山,至甘山附近,理應向西南繼續沿崤山山脈敘述。因此,“夸父之山”也不應在今小秦嶺山脈。

可見,酈道元等學者對《中次六經》西段諸山與“桃林”地望的研究中也存在問題,需要重新考證。

(二)《中次六經》西段山川考

1.“陽華之山”與弘農澗河正源問題

按《中次六經》記載,最西端的“陽華之山”有三條河流發源,分別為“楊水”西南流注入洛河、“門水”東北流注入黃河、“姑之水”東流注入“門水”。此外,今本《山海經》在《中次六經》篇末尚有一句“門水至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清代王念孫認為此句為郭璞注誤入正文,非《中次六經》原文,其說可從。既然已經記載“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中次六經》不可能又有門水“入雒水”的記載,此句不應為《中次六經》原文。因此,在研究“陽華之山”的地望時,主要還應根據“楊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河”“姑之水出于其陰,而東流注于門水”這幾條記載來進行分析。

酈道元認為“門水”為南弘農澗河,但是,根據本文第五部分的研究,南弘農澗河應是《中次四經》中的“雒水”,出現在《中次四經》和《中次五經》中的“玄扈之水”則為今董家埝河。這樣,弘農澗河上游的南弘農澗河、董家埝河(即西弘農澗河)兩大水系都已在《中次四經》和《中次五經》中描述。因此,《中次六經》中的“陽華之山”和“門水”就只能位于這兩大水系以東。

結合《中次六經》中“楊水”注入洛河的記載,“陽華之山”只能是今盧氏縣沙河鄉以北的冠云山、石牛嶺山地。“楊水”即發源于冠云山,西南流注入洛河的索峪河,“門水”即今灞底河。灞底河是弘農澗河最大的支流,其上游又稱杜關河,發源于冠云山、石牛嶺北坡,東北流經盧氏縣杜關鎮、官道口鎮等地,向北流至靈寶市函谷關鎮與弘農澗河合流。在《山經》的時代,由黃河流域進入盧氏的道路基本沿弘農澗河支流東澗河、灞底河及灞底河上游支流南盤水行進,人們極有可能以南盤水—灞底河水系為弘農澗河正源。根據《中次六經》中對水系的描述,可知“門水”指的應是南盤水—灞底河—弘農澗河水系。而“姑之水”應指今灞底河正源,位于今南盤水以西,符合《中次六經》中“東流注于門水”的記載(圖2)。

冠云山、石牛嶺山地位于崤山山脈西南端,其中冠云山海拔1866 米,是崤山山脈第二高峰,古代由黃河流域進入盧氏的道路必經此處山地,在靈寶、盧氏一帶極為重要。《中次六經》自東起第一山“平逢之山”起,諸山皆在今崤山山脈。冠云山、石牛嶺山地的位置與“陽華之山”的記載可以完全吻合,發源的河流也與《中次六經》的記載一致。因此,“陽華之山”即今冠云山、石牛嶺山地。

2.“夸父之山”與“桃林”

如上文所述,酈道元等學者基本都認為“桃林”與“夸父之山”在今小秦嶺地區。實際上,這都是受了“湖縣”這一地名的影響。《中次六經》記載“夸父之山”有“湖水”發源,北流注入黃河。漢代以來,今靈寶市以西恰好有一個“湖縣”。湖縣縣治亦稱“湖城”,明清時期為閿鄉縣縣城,在今靈寶市陽平鎮以北,亦即陽平河入黃河處附近。由于“湖城”位于陽平河附近,歷代學者便認為《中次六經》中的“湖水”應與“湖城”“湖縣”有關,即今陽平河。這樣,“夸父之山”與“桃林”自然也都在小秦嶺地區。但是,如上文所述,如果“夸父之山”在小秦嶺地區,就與《中次三經》《中次四經》中的記載發生矛盾。因此對于“夸父之山”與“桃林”的地望,也需要重新考證。

今三門峽市陜州區大營鎮以西有淄陽河北流入黃河,此河東岸的大營鎮黃村東北有曲沃故城遺址。此城并非春秋時期晉桓叔受封之曲沃城,但亦有“曲沃”之名。潘岳《西征賦》中有“升曲沃而惆悵”之句,即指此地。酈道元在《水經·河水注》中解釋為: “余按《春秋》,文公十三年,晉侯使詹嘉守桃林之塞,處此以備秦。時以曲沃之官守之,故曲沃之名遂為積古之傳矣。”可以看出,酈道元認為這個曲沃城的得名與詹嘉守桃林塞這一事件有關。在這一點上,筆者同意酈道元的觀點,并且認為“桃林”的位置即在今淄陽河一帶。

在上一節中,已經考證出“陽華之山”即崤山山脈西南端的冠云山、石牛嶺山地,“門水”即今南盤水—灞底河—弘農澗河水系。因此,“夸父之山”應在今弘農澗河以東的崤山山脈中。淄陽河發源于弘農澗河以東的崤山山地,恰好與《中次六經》中“夸父之山”的相關記載相符。另外,根據《左傳·文公十三年》的記載,晉侯使詹嘉守桃林塞,而淄陽河東岸的故城又恰好有晉國“曲沃”之名。由此可知,淄陽河一帶即是《中次六經》中記載的“桃林”地區,而“湖水”即今淄陽河(圖2)。

歷代學者往往認為《中次六經》之“湖水”與“湖縣”有關,實際上,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湖縣原名胡縣,漢武帝時才更名湖縣。此外,在本文第二部分“《中次六經》東段諸山川與澗河水系”中已經論述,《中山經》中各條支流的名稱應是《山經》作者獨立命名的結果,與其他早期文獻中記載的地名往往并無直接關系。不能因為“湖縣”與《中次六經》中的“湖水”都有“湖”字,就認為它們一定相關。因此,也就不能據此判斷“湖水”一定是陽平河,而應主要根據《中山經》原文所載的各山川相對位置來進行研究。根據上文的研究,《中次六經》中的“夸父之山”應是今三門峽市陜州區大營鎮以南的崤山山地,“湖水”即今淄陽河,“桃林”即今淄陽河流域地區。

3.“常烝之山”與“橐山”

在《中次六經》中,“夸父之山”以東的兩座山分別為“常烝之山”和“橐山”。“橐山”有“橐水”發源,“常烝之山”有“潐水”和“菑水”發源,皆注入黃河。酈道元在《水經·河水注》中,將“橐水”對應為流經今三門峽市市區的青龍澗河,“潐水”和“菑水”分別為青龍澗河以西的蒼龍澗河和淄陽河。酈道元以后,人們一直沿用他在《水經注》中的觀點,例如今天淄陽河這一名稱即與“菑水”有關。然而,這與《中次六經》原文也并不相符。

按《中次六經》記載,“菑水”和“潐水”同出“常烝之山”,“菑水”的流向為“北流注于河”,“潐水”則為“東北流注于河”。今蒼龍澗河的流向為自南向北注入黃河,與《中次六經》中“潐水”的流向并不一致。此外,今蒼龍澗河源出崤山山脈主峰甘山北坡(現有甘山國家森林公園),淄陽河則源出甘山西北側山地,與蒼龍澗河源頭并非一山。這樣,也就不能將今淄陽河和蒼龍澗河對應于“菑水”和“潐水”。

發源于甘山北坡的河流,除蒼龍澗河外,還有青龍澗河。青龍澗河及上游幾條支流自甘山北坡發源后,基本符合“潐水”東北流的流向,東北流至今三門峽市陜州區菜園鄉轉為西北流,注入黃河。結合《中次六經》的記載,可知“菑水”和“潐水”應分別為今蒼龍澗河與青龍澗河,“常烝之山”即今甘山。

《中次六經》中的“橐山”還在“常烝之山”以東,有“橐水”北流注入黃河。以地望推之,“橐山”應是今三門峽市陜州區硤石鄉南的雷震山,“橐水”則為今硤石河(圖2)。

由此,可以把酈道元落實的《中次六經》西段諸水與今定諸水的位置對照列出,如表2所示。


總結

通過以上的研究,基本上已經重新考證出了《中山經》河洛地區諸篇中所載山川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歷代學者在《山經》地理學研究中的各種失誤之處。其中,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觀點對后世的影響最大,今天很多山地和河流的命名都受其影響。它們都與《水經注》中的結論一致,卻與《山經》原文記載相差較遠。

具體而言,酈道元對《中次三經》諸山和《中次五經》東段諸山的研究工作錯誤最大,考證出的山川地望與《山經》原文相差最遠。《中次三經》描述的是今靈寶市以西的小秦嶺山脈,酈道元則將其對應于今洛陽市以北的山地。《中次五經》東段諸山,既有河流向南注入洛河,又有河流向北注入黃河,應是今潼關縣以南的華山、小秦嶺山脈,酈道元卻將其對應于今華陰市西南的華山山脈。這些觀點都造成了很大的偏差。

對于《中次四經》與《中次六經》諸山,歷代學者對其整體位置的判斷基本正確,但對于其中具體山川的判斷仍有各種失誤。

從本文所附的兩個表格中,即可看出這些問題。在本文的研究過程中,除考證《中山經》山川地望以外,還涉及了其他很多問題。例如人們對洛河正源的認識問題、對弘農澗河正源的認識問題、古代交通路線問題、澗河的不同名稱問題、《中次四經》中的“雒水”問題等,由此也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學各個領域、各種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在今后的歷史地理學研究中,也應充分注意各種問題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得出更加符合歷史真相的研究成果。

作者:楊蕭楊

來源:《歷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1期

選稿:賀雨婷

編輯:歐陽莉艷

校對:楊 琪

審訂:宋柄燃

責編:汪鴻琴

(由于版面內容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賴清德遭受晴天霹靂!全世界都沒料到,國民黨火速行動

賴清德遭受晴天霹靂!全世界都沒料到,國民黨火速行動

藍涇看一看
2025-05-24 10:49:23
比亞迪固態電池來了!充電12分鐘能跑1500km,零自燃,價格還不貴

比亞迪固態電池來了!充電12分鐘能跑1500km,零自燃,價格還不貴

西莫的藝術宮殿
2025-05-24 01:39:52
男子整整4個月沒大便,腹部如懷胎10月!醫生掏出2米長“巨蟒”

男子整整4個月沒大便,腹部如懷胎10月!醫生掏出2米長“巨蟒”

環球網資訊
2025-05-23 09:52:54
66年,薄一波夫婦深夜嚴肅詢問兒子:還跟劉源玩嗎,聽完松了口氣

66年,薄一波夫婦深夜嚴肅詢問兒子:還跟劉源玩嗎,聽完松了口氣

百年人物志
2025-05-24 10:07:04
賞金174萬元!“80后”姐弟被懸賞

賞金174萬元!“80后”姐弟被懸賞

大象新聞
2025-05-24 07:23:05
菲政壇風云突變,國際刑事法院傳出重要風聲,杜特爾特迎司法曙光

菲政壇風云突變,國際刑事法院傳出重要風聲,杜特爾特迎司法曙光

愛下廚的阿釃
2025-05-24 12:49:26
哈利伯頓:這就是引進西亞卡姆的原因,他就是來投關鍵球的

哈利伯頓:這就是引進西亞卡姆的原因,他就是來投關鍵球的

懂球帝
2025-05-24 12:25:09
就業不超過60%!網傳某211經管學院老師提醒研究生,別挑肥揀瘦…

就業不超過60%!網傳某211經管學院老師提醒研究生,別挑肥揀瘦…

火山詩話
2025-05-24 06:27:30
難以置信!網傳某地高三家委自作主張購買8萬鋼琴,要全年級AA…

難以置信!網傳某地高三家委自作主張購買8萬鋼琴,要全年級AA…

火山詩話
2025-05-22 09:29:06
鐘南山對大S離世表示很遺憾,要高度重視流感的及時治療

鐘南山對大S離世表示很遺憾,要高度重視流感的及時治療

三湘都市報
2025-05-24 19:50:59
警方再通報一紡織廠被縱火:網傳“紡織廠克扣、拖欠800元工資”不屬實

警方再通報一紡織廠被縱火:網傳“紡織廠克扣、拖欠800元工資”不屬實

界面新聞
2025-05-23 21:57:46
恭喜張維迎!

恭喜張維迎!

尚曦讀史
2025-05-24 06:40:02
越南代表團擠進中國展臺,一群將校笑看殲10C,唯有一人緊盯殲35

越南代表團擠進中國展臺,一群將校笑看殲10C,唯有一人緊盯殲35

漣漪讀史
2025-05-24 15:37:39
知情人曝朱媛媛真正死因,不積極治療選擇信佛,入殮師曝遺容

知情人曝朱媛媛真正死因,不積極治療選擇信佛,入殮師曝遺容

侃侃娛季
2025-05-23 10:59:11
楊瀚森在試訓中一對一打爆對手,中國新星讓洛城連夜改選秀方案

楊瀚森在試訓中一對一打爆對手,中國新星讓洛城連夜改選秀方案

埃文凱爾
2025-05-24 16:59:25
小米YU7設計總監否認參考其他車型,雷軍稱繼承家族設計

小米YU7設計總監否認參考其他車型,雷軍稱繼承家族設計

金融界
2025-05-24 15:04:16
王藝迪為何爆冷輸伊藤美誠?鄧亞萍有言在先,馬琳的警告言猶在耳

王藝迪為何爆冷輸伊藤美誠?鄧亞萍有言在先,馬琳的警告言猶在耳

二哥聊球
2025-05-23 23:36:24
日本世界冠軍遭淘汰后,哭到暈厥并手腳無法動彈!被緊急送往醫院

日本世界冠軍遭淘汰后,哭到暈厥并手腳無法動彈!被緊急送往醫院

十點街球體育
2025-05-24 12:45:03
太慘了!連跌三個月,從41元跌到18,追高進去的散戶何時能解套!

太慘了!連跌三個月,從41元跌到18,追高進去的散戶何時能解套!

財經市界
2025-05-24 17:12:46
媒體人:籃協著急用歸化球員就自己掏腰包,每年還要從CBA拿走一個多億

媒體人:籃協著急用歸化球員就自己掏腰包,每年還要從CBA拿走一個多億

雷速體育
2025-05-24 18:01:35
2025-05-24 23:00:49
江西地名研究 incentive-icons
江西地名研究
分享地名研究信息、行業資訊。
2753文章數 28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美前官員:美國給中國送大禮 共和黨人這下要解釋麻了

頭條要聞

美前官員:美國給中國送大禮 共和黨人這下要解釋麻了

體育要聞

世乒賽混雙三連冠!莎頭舉國旗比“3”

娛樂要聞

歌手2025第二期排名:居然是他淘汰了

財經要聞

不得不說,特朗普殺瘋了

科技要聞

不止蘋果?特朗普:三星不在美國造 也加稅

汽車要聞

一見傾心!東風全新SUV定妝圖曝光,顏值氣場并存

態度原創

數碼
藝術
家居
本地
公開課

數碼要聞

最不受中國人待見的家電 廚余垃圾處理器連跌4年 終于上漲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家居要聞

輕奢品質 開闊的三口之家

本地新聞

巴黎沒有倍兒甜,但天津巧克力腦袋倍兒多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娄烦县| 阿城市| 东海县| 靖州| 黄大仙区| 台南市| 泾源县| 宣恩县| 瑞昌市| 冷水江市| 鄂托克旗| 阿拉善左旗| 广饶县| 万宁市| 拉萨市| 琼中| 运城市| 阿城市| 康平县| 蚌埠市| 乌拉特后旗| 商城县| 吉林省| 阳泉市| 本溪| 洛川县| 珠海市| 北票市| 平顺县| 涟源市| 宁波市| 通道| 建德市| 都江堰市| 天全县| 福建省| 峨山| 山东省| 榕江县| 新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