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很多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官員大臣若是被皇帝“賞穿黃馬褂”,那么就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體現。然而在清代御賜服飾制度中,黃馬褂的等級只是屬于起步標準,算不上什么至高榮譽。至少與以下的四種服飾比起來,還有很大的差距。
級別最高的是賞賜紅絨結頂冠
清代上至皇帝、皇子、王公,下至文武百官,根據不同的身份佩戴帽冠。帽冠的等級體現在顏色、材質和裝飾三個方面。
按照禮制,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子四個最高等級的階層,才允許戴用紅絨結頂冠。其他王公大臣如果有重大軍功或勛績,才有機會獲賜紅絨結頂冠。
根據御史所掌握的資料,有清一代獲賜紅絨結頂冠的漢臣只有張廷玉一人,旗人大臣也僅有三人。雍正七年,雍正帝特賜張廷玉紅絨結頂冠,當時被滿朝大臣視為“曠古未有之恩遇”。
皇帝賜給大臣高規格的服飾,主要是體現皇恩浩蕩,不是讓他們平常用來穿戴的,一般都是供奉在家里。雍正賜給張廷玉紅絨結頂冠的時候,特地強調,每年的元旦日朝賀時,允許張廷玉戴用一次。所以,每年的元旦張廷玉戴上此冠,便力壓鄂爾泰一頭。
排在第二的是四團龍補服
四團龍補服是親王、郡王兩個宗室爵位的專屬,貝勒、貝子以及公、將軍都沒有資格穿戴。四團龍補服分為兩種:一種是親王所用的五爪金龍四團,前后正龍、兩肩行龍;一種是郡王使用的五爪龍四團,差別在于有沒有“金龍”。貝勒以下只能用“二團”。
乾隆朝之前,親王、郡王的四團龍補服在形制上不太容易區分,乾隆朝之后重新厘定王公服制,改親王補服為二行龍二正龍,郡王為行龍,此后形成定制。
皇帝賞賜大臣四團龍補服是十分謹慎的,因為異姓大臣最高的爵位只是一等公,和親王、郡王相差豈止十萬八千里。一旦獲得,那么意味著政治身份上了好幾個臺階。
清代獲得過四團龍補服的異姓大臣少之又少,應該不會超過十個人。御史印象中雍正朝的年羹堯、隆科多,以及乾隆朝的福康安等,都獲得過這一榮譽。
排在第三的是賞戴黃帶子和四開禊袍
清代的皇族以血緣遠近分為宗室和覺羅,為了區別身份,定宗室系黃帶子,覺羅系紅帶子。不管是黃帶子還是紅帶子,其前提都得姓愛新覺羅。
黃帶子作為最高腰飾的級別,皇帝一般很少賞賜給大臣,且主要集中在雍正、乾隆兩朝。獲賜殊榮的有年羹堯、隆科多、傅爾丹、策楞、阿桂、和珅、明瑞等。整個清代,漢人獲賜黃帶子的,應該只有岳鐘琪一人。
四開禊袍也是宗室專用的服飾形制,清代的袍服分為“四開”和“二開”,所謂的開就是“開衩”的意思。異姓大臣和普通百姓只能使用二開,非皇帝特授不得僭越。與黃帶子類似,獲賜四開禊袍的異姓大臣也不多,大致也就二十來人。
第四是賜紅寶石帽頂
前面提到的三種服飾都是皇室專用品種,等級也最高,而紅寶石帽頂相對來說等級就要低一點。了解清代歷史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文武百官的品級決定了帽頂的裝飾。其中一品大員的帽頂就是紅寶石,所以稱之為“紅頂子”。
然而問題是,從雍正朝開始對文武官員的帽頂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取消了原先的實物寶石等裝飾,全部改為玻璃制品。也就是說,雍正朝以后的紅寶石其實是玻璃仿制品。
所以從乾隆開始就有了賞賜紅寶石帽頂的制度了,賞賜的紅寶石貨真價實,也是身份地位的一種體現。賞賜紅寶石帽頂的案例相對就較多,比如傅恒、福康安、阿桂、海蘭察等人都曾蒙恩獲賜過,人數不會太少。
排在最后的才是黃馬褂
黃馬褂一直以來都不在皇室服飾系統之類,而是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以及大內侍衛的“工作服”。因為這些群體的服務對象是皇帝,為了提高其身份,才特制黃馬褂。
黃馬褂的珍貴之處不在于形制和裝飾,而是顏色為皇家專用。有清一代獲賜黃馬褂的不說一萬,至少也有好幾千。而且賞賜的對象不僅限于高級文武大臣,就是知州、知縣一類的小官,也有賞賜的案例。從中也可以看出,黃馬褂的含金量的確一般。
御史近來在翻閱野史的時候,意外發現了李鴻章70大壽時獲得了一件獨一無二的壽禮:行龍方補服。
這件補服是慈禧太后為李鴻章量身定做的,清代職官所用的補子圖案都是“文禽武獸”,最高的一品文官為仙鶴。慈禧賞賜給他的則是方補行龍,意思很明確,就是將李鴻章的地位抬升到與王、貝勒一個級別。只是為了避嫌才將宗室王公所用的圓補改為方補。(來源:左都御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