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發生了一件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是清朝開國以來的頭一遭。
這一年正月,在一次朝會上,武英殿大學士富察·馬齊因為跟康熙帝拌了幾句嘴,結果惹得康熙帝龍顏大怒,竟然沖下大殿,把馬齊給毆打了一頓。
這荒唐的一幕,被記載在《朝鮮李朝實錄》中,當時康熙帝55歲,馬齊57歲,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老人,竟然在朝堂上大打出手。
當然了,康熙帝是施暴者,馬齊是受害者,礙于臣子的身份,他并不敢跟康熙帝動手。
不過,馬齊的脾氣也很火爆,被打之后不但不服軟,還仰著頭拂袖而出,給康熙帝甩了個臉子。
事后,憤怒的康熙帝說了這樣一句話:
馬齊效用久,朕意欲保全之。昨乃拂袖而出,人臣作威福如此,罪不可赦!
不久,康熙帝就下令將馬齊及其兄弟馬武、李榮保捉拿下獄,并讓大臣們商議如何處罰。
大臣們不敢觸怒康熙帝,就判決馬齊死刑,并剝奪其族人的官職,好在康熙帝怒氣稍消,加之馬齊的家族是八旗大貴族,考慮到政治影響,他最終將馬齊兄弟三人奪官。
下達處罰的時候,康熙帝還說了這樣一句話,直戳富察氏的痛處:
哈什屯(馬齊的祖父)原系藍旗貝勒德格類屬下之人,陷害本旗貝勒,投入上三旗。問其族中,有一人身歷戎行而陣亡者乎?
說富察一族是陷害原來的主人德格類,才得以進入上三旗成為頂級貴族的,還說富察家族軍功其實并不顯赫,更無一人戰死沙場。
這句話對富察氏一族的刺激很大,人們不會知道,康熙帝與馬齊的這場互毆,竟然催生出了一個滿門忠烈的富察氏。
01
康熙帝為何要毆打馬齊,這事還要從廢太子說起。
1708年9月,康熙帝廢掉了太子胤礽,理由是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
但是,康熙帝很快就后悔了,因為他發現胤礽自圈禁之后就變得瘋瘋癲癲的,似乎被鬼神附體,他懷疑有人在詛咒胤礽。
更重要的是,胤礽的許多罪行查無實據,可能是被其他皇子陷害的,自胤礽被廢之后,奪嫡之爭愈演愈烈,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運轉了。
康熙帝審時度勢,為了平緩局勢,他打算復立胤礽為太子,但他畢竟是天子,不能出爾反爾,他便向群臣暗示了自己的想法,讓大臣們再次舉薦胤礽為太子。
11月,康熙帝召開朝會,正式宣布讓大臣們舉薦太子,當時皇八子胤禩的人氣很高,支持者也非常多,以馬齊為首。
為了阻止馬齊舉薦胤禩,康熙帝特意交代,不讓馬齊參與舉薦新太子,馬齊卻沒有遵旨,而是暗中與國舅佟國維合謀,將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鄂倫岱等一大幫大臣串聯起來,一起上書保舉胤禩為太子。
康熙帝見滿朝文武絕大多數人都舉薦胤禩,心中頗為不快,便沒有馬上立太子。
1709年正月,康熙帝在一次朝會上責問舉薦胤禩的首倡之人,胤禩的同黨領侍衛內大臣巴渾德回答說,是大臣們一致的心愿,絕口不提馬齊。
康熙帝洞若觀火,當然不相信了,他知道背后指使者肯定是馬齊和佟國維。
散朝之后,康熙帝找到張廷玉,張廷玉則說,推舉新太子那天,馬齊雖然沒有參加朝會,卻曾對他說,大臣們都舉薦皇八子,讓他也在聯名奏疏上簽名,但被他拒絕。
聽了張廷玉的話,康熙帝更加肯定馬齊和佟國維就是暗中串聯者,二人包藏禍心,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才謀立胤禩的。
二月,康熙帝在朝會上對馬齊進行了嚴厲地批評,說馬齊結黨營私,圖謀不軌。
馬齊也不是好惹的,說要廢太子是你,要立太子也是你,憑什么大家就不能擁立胤禩,非得擁立廢太子呢?
康熙帝原打算好好說,便跟馬齊講道理、擺事實,馬齊則堅持說擁立胤禩不是錯,皇帝擅行廢立才是錯,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最終上升到人身攻擊的程度,吐沫星子滿天飛,群臣聽了都直冒冷汗。
最終,康熙帝敗下陣來,惱羞成怒的他沒控制住自己,最終將馬齊給打了,還對馬齊三兄弟進行了嚴厲處分。
不過,康熙帝不是昏君,知道廢立太子之事錯在自己,不在馬齊,加之馬齊家族在朝堂上的勢力根深蒂固,對朝政的影響力很大,他便在第二年重新啟用了馬齊。
02
康熙帝與馬齊互毆,是皇權與八旗貴族的一次正面沖突,說到底是內部矛盾,而且事后得到了較好的和解。
康熙帝晚年,馬齊因其才能出眾,被任命為武英殿大學士、總理事務王大臣。
雍正時期,馬齊繼續處在高位,這是雍正帝出于政治的考量,因為他需要富察氏一族的支持。
為了拉攏富察氏一族,雍正帝還將馬齊的侄女、李保榮的女兒富察氏嫁給弘歷,也就是日后的乾隆帝,于是一個更加顯赫的富察氏就誕生了。
但是,在繁榮的背后,富察氏一族其實是心虛的,正如康熙帝所說,富察氏家族與傳統八旗貴族相比,確實在軍功方面有所缺失,在愛新覺羅氏打天下的時候,富察氏一族也只出了個牛錄額真旺吉努而已,一直到馬齊的父親米思翰當上戶部尚書,富察氏才成為新貴。
并且,富察氏上位的手段并不那么光彩,這是家族后人心中永遠的痛。
康熙帝毫不諱言地指出富察氏存在的弱點,無疑刺痛了每一個富察氏后人,一個滿門忠烈的富察氏正在孕育當中。
隨著乾隆帝的繼位,富察氏家族成為最大的外戚家族,但富察氏要在上三旗想站穩腳跟,真正把家族塑造成人人認可的頂級貴族,還需要在軍事上有所表現。
馬齊兄弟一共四人,但在軍事方面都不突出,唯有馬斯喀在從征噶爾丹時混了點軍功,但很快就在征討策妄阿拉布坦時因為表現不佳而被罷官,證明了富察氏打仗不行。
富察氏一族鉚足了勁,終于在乾隆時期實現了逆風翻盤,證明了富察氏是能打仗的,對得起上三旗貴族這個身份!
而幫助富察氏實現“逆風翻盤”的,出人意料的不是馬齊的后人,而是李保榮的后人,他一生生育了九子二女,雖然他本人并不出彩,但他的子孫卻很爭氣。
首先出場的是李保榮的次子富察·傅清,打破富察氏“族中無一人身歷戎行而陣亡者”這一尷尬紀錄的人就是他。
那是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時候,時任西藏副都統的傅清遭遇當地武裝叛亂,他雖然設計殺死了藏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卻遭到叛軍圍攻,他親自率軍與敵搏斗,在身中三槍之后,自知沒有活路的他,選擇了自殺殉國。
得知傅清的死訊,乾隆帝十分悲痛,稱贊傅清“揆幾審勢,決計定謀,心苦而功大”,并追封他為一等伯,入賢良祠。
傅清雖然死了,但富察氏卻自此揚眉吐氣,并且富察氏一族深受他英雄事跡的鼓舞,前赴后繼為國而戰。
傅清以身殉國的時候,他的弟弟傅恒已經位極人臣,同樣是乾隆帝的小舅子,乾隆帝似乎更喜歡傅恒。
傅恒的人生是開掛的,26歲當戶部尚書,27歲拜保和殿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授一等忠勇公。
當然了,成功的人總是比普通人更努力,傅恒能得到乾隆帝的寵愛,并非只因為他的姐姐,還在于他才能卓越,尤其在軍事上敢打敢拼。
1749年,傅恒作為主帥,平定了大小金川,之后他又平定準噶、督師緬甸,為乾隆帝的“十全武功”增光添彩。
傅恒很努力,他每次打仗都積極籌劃,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有時候他還帶病上戰場,這個當時被認為最受寵的外戚,其實比誰都懂得如何忠君報國。
最終,傅恒的努力得到了回報,大小金川打了兩次,直到他出馬才得以平定;打準噶爾的時候多數人都反對,他卻挺身而出,支持乾隆帝發兵,他雖然沒有率軍出征,但居中運籌帷幄,在后方轉運糧草,為最后清朝平定準噶爾立下汗馬功勞。
論功行賞的時候,乾隆帝將傅恒的功勞定為第一,并繪制畫像放在紫光閣,供后世瞻仰。
督師緬甸是傅恒這輩子打得最艱難的一場仗,主要是因為緬甸的氣候太難適應,在數位大將客死緬甸、滿朝文武皆恐慌的情況下,他沒有退縮,而是率軍出征,經過艱苦卓著的戰爭,最終迫使緬甸投降。
但不幸的是,傅恒在緬甸也染上了瘴氣,班師回朝后不到兩個月就去世,死時不滿50歲,他的死是乾隆帝這輩子最大的意難平之一。
傅恒之死,是富察氏的巨大損失,但富察氏的損失遠不止于此,馬齊之后的第二代中,傅清和傅恒都為國而死,第三代中也有不少人馬革裹尸。
03
1758年,在平定大小和卓的戰爭中,定邊將軍兆惠率領的千余人在葉爾羌城外的黑水營被15000敵軍團團包圍,在經歷了三個月的激戰之后,清軍得以解圍,但也因此損失了十幾名高級將領。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黑水營之戰,此戰影響很大,展示出了清軍強大的戰斗力和頑強的斗志,尤其是兆惠的表現十分值得稱道,一戰而封神。
當時,兆惠身邊有兩位青年將領,一個叫明仁,一個叫明瑞,他們一個是傅清的兒子,一個是傅文的兒子,都是李保榮的孫輩。
在平定大小和卓的戰爭中,明瑞開始嶄露頭角,明仁也積累了經驗,兩人后來都壯烈殉國,為富察氏的榮耀添磚加瓦。
1775年,在第二次征討大小金川的時候,明仁身中數槍仍堅持戰斗,最后戰死沙場。
明仁本來可以不上戰場的,因為乾隆帝已經調他回京任職了,他卻選擇了拒絕,理由是“倘若半途而廢返回,即便皇上不予治罪,但我有何顏面仍與人相會”,他寧愿死在戰場上,也不能給富察氏丟臉,在當時的滿人當中,像他這樣的人已經很少了。
明仁死后,好友曹雪芹感動得稀里嘩啦,于是寫下了“一腔碧血還天地,萬里夢魂猶別離”的詩句以示悼念。
歷史上,明瑞比明仁的名氣更大,能力也更強,早在1756年的時候,他就從征阿睦爾撒納,因功被封為參贊大臣,后來又在征討大小和卓的戰爭中表現優異,戰后被封為正白旗漢軍都統,其畫像還被懸掛在紫光閣。
1762年,明瑞升任伊犁將軍,多次平定回部起義,無論是職務、爵位,還是戰功、威望,他已經成為富察氏家族內僅次于傅恒的二號人物。
史書對明瑞有這樣的評價:
明瑞深入,度敵不可勝,遣諸軍徐出,而躬自血戰,誓死不反顧,功雖不成,忠義凜烈,足以詟敵矣!
乾隆帝也曾說,明瑞雖是貴胄子弟,但身經百戰、每戰必先,而且很有謀略,這樣的人在貴族中是不多見的。
正因明瑞太過優秀,所以他晉升的速度很快,許多人嫉妒他,甚至造謠說他是靠關系戶上位的。
實際上,這些造謠者許多人后來都在清緬戰爭中被明瑞給救了,并且明瑞在戰爭中的表現足以讓所有人閉嘴。
1767年2月,明瑞以主將的身份出征緬甸,此前劉藻、楊應琚前后兩任云貴總督都因作戰不利而被處死,所以他的壓力很大。
進入緬甸后,明瑞率主力從中路進攻,另派參贊額爾登額從北路進軍,打算在阿瓦會師。
明瑞這一路表現十分優異,但依然遭到緬軍的突然襲擊,他身先士卒,親手斬殺數百敵軍,自己則一只眼受傷,因功晉升為一等誠嘉毅勇公。
在隨后的戰事中,因額爾登額一路進軍不利,導致明瑞這一路被緬軍包圍,在獲勝基本無望的情況下,明瑞下令大軍撤回云南。
原本,明瑞作為主將,是無需承擔斷后任務的,但考慮到此次征討失利,他認為責任在己,便主動留下來斷后,結果被五萬緬軍包圍。
明瑞審時度勢,下令將領達興阿、云南提督本進忠分別突圍,自己則率數百人掩護,結果二人成功突圍,他自己則在數十倍于己敵軍的功績下身負重傷,他不愿意被俘虜,便割斷鞭子讓家奴送到京城交給乾隆帝,然后在一棵大樹下自殺殉國。
那些成功回到云南的將領當中,不少人曾抹黑過明瑞,據說額爾登額就是因為嫉妒明瑞而故意不出兵救援的。
平心而論,明瑞雖然沒能取得戰爭勝利,但他作為一個軍人,盡到了自己的職責,他以大無畏的精神留下來斷后,可謂氣壯山河,不愧是富察氏的后人!
許多年后,乾隆帝還在思考明瑞為何以主將身份留下來斷后,曾跟隨明瑞一起斷后的將領穆克登阿告訴他說,“明公是陛下一手養大的,他知道以他與陛下的情誼,若是先走,陛下也不會怪罪他兵敗緬甸,但這樣就敗壞了軍法;如是這樣,明公寧可戰死沙場!”
原來,明瑞跟明仁一樣,寧愿自己死掉,也不愿意給富察氏丟臉!
乾隆帝聽完,哭得稀里嘩啦,下旨給明瑞專門修建祠堂,并親自前往祭拜。
04
與明瑞相比,弟弟奎林的名氣要小得多,但此人也堪稱忠烈之士。
1772年,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戰打響,作為銳健營主將的奎林主動請戰,乾隆帝認為富察氏一族已有多人戰死沙場,實在對不起亡故的富察皇后,便拒絕奎林出戰。
但是,奎林不肯罷休,竟然跑到乾隆帝面前苦苦哀求,還說“惟愿殺賊復仇”,乾隆帝無奈只得同意他上戰場,并封其為領隊大臣。
在平定金川的過程中,奎林積極配合叔叔叔叔明亮的軍事行動,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冒雨向敵人的碉堡發起進攻,最終“克碉十五,俘賊目八,獲糧械無算”,他本人卻不幸頭部中了一槍,好在沒有擊中要害,他這才躲過一劫。
戰后,乾隆帝對奎林的表現十分滿意,授予其“巴圖魯”稱號,并繪制其畫像懸于紫光閣,擢理藩院尚書,加議政大臣。
奎林在軍事上無話可說,但他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習性,經常酗酒誤事,乾隆帝對他又愛又恨,有功時不吝封賞,犯錯時處罰也不手軟。
比如,奎林在烏魯木齊都統任上就因為喝醉酒而誤殺了屬下,結果遭到處罰,被降為伊犁將軍。
這樣的事情出了好幾次,但每一次奎林都能因為立下戰功而得到升遷,并且他打仗往往取勝,堪稱常勝將軍。
有些人就是天生的武人,奎林就是如此,別看他身上臭毛病多,但是打仗一點都不含糊,而且肯舍命為國。
1788年,第二次廓爾喀之役爆發,乾隆帝任命奎林為成都將軍,讓其率軍奔赴西藏作戰。
事實上,清朝要消滅人數不多的廓爾喀軍隊,難度并不是很大,最難的地方在于清軍要冒著嚴寒和大雪翻越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堪稱死亡行軍。
最終,清軍完成了這一壯舉,一舉解決了廓爾喀軍隊,迫使廓爾喀向清朝臣服,自此成為清朝的藩屬國。
在行軍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死在半路上,這里面就包括奎林,當時他脖子上長了疽瘡,有人勸他回去養病,他卻堅持率軍入藏,還對那人說,“疾何必問,大丈夫不能馬革裹尸乃至奄滯床簀,亦可丑也!”
富察氏發展到這個時候,已經能做到在死亡面前坦然面對的程度了,死并不可怕,就怕給富察氏丟臉。
不久,奎林就因病死于軍中,乾隆帝聞訊十分傷感,為其上謚號“武毅”。
你以為富察氏只死了這些人,其實還沒完,傅恒這一脈,也有人戰死沙場。
傅恒一共有四個兒子,都是乾隆帝給取的名字,分別叫做福靈安、福隆安、福康安和福長安,此四人全部從軍,而且都立下了戰功。
最早去世的是福靈安,他最開始步入軍旅是在平準噶爾的時候,因為作戰勇猛而受到嘉獎,后來輾轉多地任職,一生都在奔波,最后在云南永北鎮總兵任上因勞累過度而病死,死在了父親傅恒之前。
同樣累死的還有福康安,當然他的名氣更大,功勛也更卓越,筆者認為他比傅恒更加優秀。
傅恒在世時,就被乾隆帝當作“萬金油”來使用,哪里有窟窿就讓他去哪兒,屢試不爽,用得得心應手。
等傅恒撒手人寰了,乾隆帝便著重培養福康安,福康安也不負所望,成長為一代名將,取代了傅恒“萬金油”的角色。
從第二次金川戰役開始,福康安逐漸嶄露頭角,之后得到乾隆帝的重用,先是在甘肅、青海平定回族起義,緊接著又到臺灣平定林爽文事件,再往后就是驅廓保藏,率軍在世界屋脊上行軍,創造了曠古所未有之舉。
在治理西藏期間,福康安與西藏當局制定《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為鞏固清朝對西藏的統治立下了不世功勛。
在解決西藏問題后,福康安也來到了人生巔峰,被乾隆帝封為貝子,成為宗室之外第一個獲得這一爵位之人。
此后十數年,福康安一刻也沒閑著,先是主持了清緬戰爭后的議和,而后又四處平亂,最后在平定貴州苗民起義的時候積勞成疾,病逝于軍中。
05
據不完全統計,馬齊之后的富察氏第二代、第三代當中,一共有8人以身殉國,另外還有明亮、明山、富興、敦柱、五福、福隆安、福寧安、福長安等人,都因為建立了不世功勛而被繪制畫像懸掛于紫光閣,進入清朝最高的軍事榮譽殿堂。
而在富察氏第四代當中,也有一個人戰死沙場,即奎林之子、明瑞的養子惠倫,他于嘉慶年間在湖北剿匪時作戰身亡,成為富察氏最后一個殉國者。
孟子曾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富察氏則以家族沒有殉國者為恥,四代人前赴后繼,打破了這一尷尬紀錄,為家族增添榮光,為國家的完整和統一貢獻力量,堪稱奇跡。
誰又能想到,這樣一份成績單,竟然源自于馬齊與康熙帝的一場互毆,康熙帝如果泉下有知,或許也會后悔結論下得太早了。
有人可能還不無法完全意識到康熙帝那句話到底有多大的刺激,就拿馬齊來說,他前后擔任宰相二十余年,位極人臣,卻到頭來只得到個伯爵。
再看富察氏后人,因為立下戰功而封公爵者就有好幾個人,更有人稱為只有宗室才能擁有的貝子爵位,最顯赫的當初傅恒這一脈,出了兩王(追封)、一公、一侯,可謂顯赫可比。
由此可見,軍功在清朝十分重要,一個家族沒有軍功,頂多是個二流貴族,但如果有了軍功,就啥都有了。
當然了,富察氏的崛起之路是充滿了艱難險阻的,是拿命拼來的,充滿了血性,這個還真沒法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