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玩收藏的人都能感覺到一個怪現象:頂級拍賣行越來越“窮”了。
以前春秋大拍,官窯重器、名家字畫、稀世文玩層出不窮,動不動就拍出幾個億??涩F在呢?
翻開圖錄,清一色的“熟面孔”:要么是某海外藏家“傳承有序”的舊藏,要么是某名人“暫別收藏圈”的套現貨,再不然就是早年流失海外、如今“回流”的老物件。
真正的新鮮貨,幾乎絕跡!拍賣行自己也在叫苦:“征集難??!沒東西可拍!”
可另一邊,民間藏家卻氣得跳腳:“我家里一堆寶貝,送拍比登天還難!”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拍賣行的頂級客戶,從來不是普通藏家,而是那些身家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超級富豪。對他們來說,頂級藝術品不僅是收藏,更是資產配置、財富傳承、甚至金融杠桿的工具。
比如,某大佬2015年花1億拍下一只乾隆御制琺瑯彩瓶,十年后市場價可能漲到2億。但他不會輕易拿出來賣,因為這東西放在銀行保險柜里,能抵押貸款、能避稅、還能在必要時“洗牌”資產。
結果就是:好東西進了富豪的倉庫,就再難見天日。
拍賣行當然急,可他們也沒辦法。畢竟,這些富豪才是他們的金主爸爸。你總不能逼著人家把壓箱底的寶貝拿出來賣吧?
既然富豪們惜售,拍賣行總該去民間找貨吧?可現實是,民間藏家的東西,99%進不了拍賣行的大門。
拍賣行最怕什么?假貨?,F在的高仿技術,連X光、碳十四都能騙過去。而鑒定技術一直沒有大的突破,專家們不敢吶!
按照中國法律,出土文物歸國家所有??擅耖g藏家手里的東西,很多是八九十年代大開發時從工地、農村收來的,根本說不清來源。這個就很容易出問題,拍賣行也不敢。
就算東西是真品、來源也合法,拍賣行還得考慮一個問題:有沒有人愿意買?
比如,某藏家拿著一件明代官窯瓷器去送拍,拍賣行一看:“這東西沒著錄、沒傳承、沒名人背書,誰敢花幾千萬買?”最后只能婉拒:“您的藏品很好,但不適合我們的客戶群體……”
既然征集難,拍賣行為何不降低標準,多收點民間藏品?答案是:不敢,也不能。
頂級拍賣行靠的是信譽。如果一場拍賣會里混進幾件假貨,或者某件拍品被曝出來是盜墓贓物,那這家拍賣行的口碑就毀了。所以,他們寧可少拍、不拍,也絕不冒險。
為什么拍賣行偏愛“海外回流”、“名家舊藏”?因為這些拍品的來源清晰,法律風險低。哪怕價格虛高,富豪們也愿意買單。
拍賣行的核心利潤,來自頂級富豪的傭金,而不是普通藏家的送拍費。一個富豪買一件億元拍品,傭金可能上千萬;而民間藏家送拍的東西,可能連流拍費都收不回來。所以,拍賣行根本沒動力去服務普通藏家。
2025年新《文物法》實施,民間收藏的法律地位有所改善,但問題依然存在。
比如:鑒定技術跟不上造假技術,專家不敢輕易給民間藏品“背書”;富豪們依然惜售,市場流通的好東西越來越少;民間藏家缺乏話語權,送拍渠道依然狹窄。
不過,隨著各種數字新技術的普及,未來或許會有更多民間珍品獲得“合法身份”,真正進入拍賣市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