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煌楓創意設計有限公司主辦,上海朵云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上海博古齋拍賣有限公司承辦的“星叢——中西典籍互鑒展,今天下午起至6月15日在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徐匯區天鑰橋路1188號)舉辦。此次展覽作為朵云軒成立125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之一,是近年來上海集中展示珍貴中西典籍的一次高質量精品展覽,展示的皆為珍貴典籍的原件。
開幕式剪彩
展覽聚焦中西書籍在裝幀技術、書寫方式、主題構成、審美意趣等方面的具體特點,展現書籍如何作為“微光”照亮文明的進程。同時,通過呈現書籍在不同文明間的流動與對話,強調中西文明互鑒的平等性,揭示文明交流的雙向性與互惠性,為觀眾呈現一次跨越時空、連接東西方文明的深度對話,展廳分為了“獨曜——中西裝幀技藝”“交輝——西文里的中國”“融熠——文學的情感共通”“星夢無垠——兒童文學的想象之旅”四個板塊。
朵云軒藝術中心展廳
其中,通過介紹中國古代書籍從早期簡策裝、卷軸裝演變到經折裝、旋風裝,直到宋元時期出現蝴蝶裝、包背裝,進而在明清時期定型為大家所熟知的線裝書,體現了中國古代書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與之對照,西方古代書籍從莎草紙卷軸記錄過渡到手抄本,隨著15世紀中后期古登堡印刷術的誕生,西方書籍在手工裝飾、燙金封面等裝幀技藝上,呈現出與中國書籍迥異的審美方向。自19世紀中葉以來,《魯拜集》在歐美地區掀起“魯拜集狂熱風潮”,同時涌現出各種各樣的裝幀版本,如:珠寶裝幀版本、彩繪封面版本,藝術名家插圖版本等。本次展覽即遴選出各種精品裝幀《魯拜集》20種。
朵云軒藝術中心展廳
“西方以珍珠、翡翠、羽毛、黃金等奇珍異寶來裝點書冊,將圖書打造成為供收藏把玩的奢侈品,展示柜中的西方書籍甚至無法平攤。西方的書籍工匠以繁復的工藝和機巧的裝幀,在當時來博得藏家的中意;而在中國,則以著名文人在書冊卷軸上的批注、題跋的墨跡為珍罕和至寶。”來自朵云軒藝術中心、策展團隊負責人胡韶光解釋道。
展覽將《物種起源》和中文翻譯嚴復手稿放在一個展廳中
圓形展廳里展出了達爾文《物種起源》的第三版、第四版和澳洲版等多個珍貴版本,與之對照,首次向公眾呈現近代中國思想家、翻譯家嚴復譯著《社會通詮》珍貴手稿原件,“適者生存”這句話出自于此。
朵云軒藝術中心展廳
《西廂記圖冊》中西兩種印刷復刻版本的對話展示。原版《西廂記圖冊》現收藏于德國科隆東方藝術博物館,是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由吳興閔寓五氏主持刊印的明版孤本套色畫,因此又稱為“寓五本”。1977年,科隆東方藝術博物館曾將這套明刻套色版畫影印發行。朵云軒自1900年創立傳承木版水印技術至今,將木版水印技藝提升為一門綜合繪畫、雕刻與印刷的再創造藝術。上世紀80代末,朵云軒以科隆版《西廂記圖冊》為底本,以木版水印傳統技藝重新付梓,經過三年打磨,于1990年印成《明刻套色<西廂記>圖冊》,限量編號發行300冊,憑借精湛的技藝重現了原版的神采。兩個版本的首次相逢展示,不僅展示了中國文化的海外傳播,也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通。
《魯拜集》在歐美地區掀起“魯拜集狂熱風潮”
開幕式當天,朵云軒集團還精選了朵云軒庫藏的清乾隆21年(1756)雅雨堂精寫刻顧廣圻批校本《 戰國策三十三卷》,作為開幕第一周的特別展示。全書線裝一函四冊,由清代著名校勘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顧廣圻自清嘉慶二年始以盧見曾雅雨堂精刻本為底本,據梁溪高氏本、影宋抄本、元代吳師道本校勘。歷時六年,通篇丹黃璀璨。卷末有顧廣圻手書“嘉慶八年黃蕘圃重刻此書為之校讎”“嘉慶二年四月,顧廣圻校”等字樣。當為黃丕烈刻書之校勘底本。成書過程還涉及錢謙益、顧之逵、鮑廷博等明清鴻儒。中國藏書界,歷有“顧批、黃跋、鮑校”一說,但凡古書,經其中一人之手,便如寒士入龍門。作為“清代校勘第一人”,顧廣圻素有“不校校之”的觀點,對現今編輯出版事業亦有借鑒意義。
本次展覽共展出中西珍貴典籍合計約110余種,眾多展品均為首次在上海公開展示,在珍貴性、稀缺性和學術性上均達到了高水準。展覽面向公眾免費開放,觀眾需預約參觀。
原標題:《朵云軒舉辦“星叢——中西典籍互鑒展”》
欄目編輯:華心怡 圖片來源:朵云軒藝術中心
來源:作者:樂夢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