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近期報道,有消息人士稱,國內一家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機磁體的稀土公司,已經于四月底獲得了對德國大眾的出口許可證,這一消息也得到了大眾公司的證實。不過拿到稀土的德國,非但沒有想著要和中方合作共贏,反倒是在新總理默茨的帶領下,接連對華發起挑釁。
默茨(資料圖)
德國新任總理默茨上臺后,在首次發表講話中,對華展現出一種強硬姿態,大肆鼓吹所謂的“戰略去風險”,很大程度上是試圖將其作為與美方談判的一種籌碼。并且,默茨還強調要減少德國企業對中國市場和供應鏈的依賴,在他看來,德國經濟對中國存在過度依賴,會給德國經濟帶來所謂的“潛在威脅”。而默茨的“戰略去風險”論調,極大可能會讓德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失去優勢。面對德國方面的“新動向”,當地時間5月19日,我外交部長王毅應約與德國新任外長瓦德富爾通了電話,做出了有力回應,既彰顯外交禮儀,又亮明原則底線。對此,瓦德富爾也是當機立斷,先是承認中德關系十分重要,然后強調德國將始終奉行一個中國政策, 以及希望做中方值得信賴的伙伴,從表面上來看,德國不想因涉臺問題而葬送與中方合作的機會。
然而,從近期的施政演講中,默茨就表示目前國際秩序正在被重塑,而德國必須以去風險為原則完成供應鏈多元化的改革,減少對中國的單方面依賴。由此可見,德國很有可能在默茨的帶領下重走與中國“脫鉤斷鏈”的老路,對此王毅外長也在電話中向德方提出了中方的3個要求。對于王毅外長的要求,瓦德富爾也爽快地答應了下來,他表示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德國都將堅定地奉行一個中國政策,并且支持中歐間通過談判來解決電動車方面的分歧。
默茨(資料圖)
有專家分析稱,默茨此番表態,不禁令人深思其背后的動機。從政治層面來看,默茨所在的政黨及聯盟內部,或許存在部分勢力試圖通過對華強硬來展現所謂的 “政治立場堅定”,以迎合國內某些保守派選民或利益集團。德國國內政治生態復雜,不同政治派別有著各自的利益訴求,默茨可能希望借此表態鞏固自身在黨內及執政聯盟中的地位,塑造一個強硬領導者的形象,爭取那些對中國崛起持有疑慮的選民支持。但實際上,默茨政府若真的推行強硬對華政策,在國內就將面臨重重阻力。
不過中德經貿合作的規模就擺在那里,默茨終歸是要表態并采取行動,回應國內期待,否則他這個總理就談不上稱職。默茨在聲明中的措辭很微妙,既承認中國是德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伙伴,又揚言自己要對中國采取更加強硬的方針,隨后繼續渲染他是如何對中俄關系“深感擔憂”,要讓中國“承擔更多責任”云云。不僅如此,在歐盟“去風險化”論調集體退潮、大力發展與中國合作的大背景下,默茨又生造了一個“戰略去風險”的新概念。
默茨(資料圖)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這幾年在歐盟中的話語權直線下降,作為親美對華強硬派的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都在涉華問題上謹慎發言,中美之間也達成協議,以美國退讓為基礎互相降稅115%,這都預示著地緣博弈的勝利天秤朝著中國傾斜,但默茨卻堂而皇之地公開要對中國“戰略去風險化”,將德國置于中國的對立面。說好聽點兒是沒跟上國際局勢變化,說難聽點就是一根筋。
綜上所述,雖然這位德國總理對中國態度挺強硬,但是能夠喊出讓歐洲“獨立于美國”,還算有些見識,未來到底會如何處理和中國的關系,我們繼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