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以來,菲律賓在南海的行動相對低調,尤其在馬科斯政府上臺后,菲律賓與中國的摩擦減少了許多。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由于馬科斯擔心美國的支持不再像之前那樣堅定,尤其是在拜登敗選之后,菲律賓的對外政策變得更加謹慎。不過,隨著特朗普的勝利,菲律賓似乎找回了些“底氣”。特朗普政府不僅在資金援助和軍演方面給予了菲律賓強力支持,還重申了對南海問題的立場,這使得菲律賓政府在南海問題上的姿態變得更加強硬。
然而,2023年5月中旬,菲律賓的中期選舉結果卻讓馬科斯政府陷入了困境。原本預測他可以大幅度獲得參議院席位,但實際結果卻遠不如預期,馬科斯黨派的選票減少了三分之一??此普紊显庥隽舜煺郏@一局面卻也沒能阻止他在南海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從5月中旬起,菲律賓又頻繁派遣船只進入中國黃巖島附近海域,挑釁不斷。菲律賓的公務船不僅多次闖入中國領海,甚至與中國海警船發生了擦碰。這一系列的行為似乎表明,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正悄然轉向,開始采取更加激烈的手段。
5月21日,菲律賓的3002號和3003號公務船未經中國允許,非法進入中國南沙群島的渚碧礁和鐵線礁海域,并試圖登島,導致中方海警在執法過程中與菲律賓船只發生了擦碰。菲律賓方面反而倒打一耙,聲稱是中國船只先接近,才引發了沖突。中方的回應則非常嚴厲,強調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并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巡邏和執法力度。
那么,為什么馬科斯政府在經歷了選舉失利后,依然選擇在南海問題上激化局勢?這一切背后到底有什么深層次的政治考量?
分析來看,馬科斯政府此時的強硬舉動,似乎與幾個因素密切相關。首先,馬科斯上臺后的對華策略經歷了明顯的變化。從去年到現在,菲律賓的行為從“強行補給”的挑釁方式,逐漸演變為強行登島,這無疑加大了發生直接沖突的風險。馬科斯此舉顯然是在測試中國的底線,而背后潛藏的原因或許不僅僅是國內政治的需要。
正如許多人所指出的,馬科斯政府現在已經沒有了內部制約。去年,菲律賓前總統杜特爾特和他的女兒莎拉在國安委員會時,曾多次對馬科斯政府的過激行動提出警告,力圖為南海局勢降溫。然而,杜特爾特父女一旦被趕出國安委員會,菲律賓政府內的制約力量幾乎消失,馬科斯的南海政策也就不再受限。如今他所面臨的,除了外部的中國壓力,還有國內政治的壓力。畢竟,阿基諾家族在菲律賓政壇的崛起,意味著菲律賓國內對于南海問題的強硬立場更加鮮明。阿基諾家族的代理人巴姆贏得了大量選票,并成功進入了參議院。他的立場十分強硬,這與馬科斯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不謀而合。這也讓馬科斯政府不得不在外交上做出更多的“激烈”姿態,以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馬科斯此時選擇在南海問題上加大對中國的挑釁,顯然是一種政治手段。正如評論所說,馬科斯剛剛向杜家族發出和解信號,轉頭就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這似乎證明了菲律賓政府的立場變動并非單純出于外交考慮,更多的是為了國內的政治斗爭和權力平衡。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菲律賓政府的“反華”言辭,還是對中國的強硬挑釁,都似乎是在展示其政治硬實力。
然而,這樣的做法對菲律賓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首先,過度的挑釁可能會引發沖突,導致兩國關系更加緊張。尤其在南海這樣一個敏感地區,一旦局勢失控,雙方的利益都可能遭受重大損失。其次,馬科斯政府此舉也可能引發菲律賓國內的更大反彈,畢竟南海問題牽動著民眾的情緒,過于激烈的態度很可能讓民眾產生不滿,影響其執政基礎。
從長遠來看,菲律賓應該更加理性地審視南海問題。雖然南海的資源和戰略意義巨大,但在處理與中國的關系時,過于強硬和對抗的策略,并不能為菲律賓帶來實質性的利益。相反,合作和談判才是解決爭端的長久之道。
菲律賓政府應當意識到,外交關系的穩定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不斷磨合和妥協的過程。希望在未來的南海爭端中,菲律賓能夠在保持國家利益的同時,避免過度挑釁和對抗,畢竟,和平與穩定是兩國人民共同的期望。
總體來說,馬科斯政府的南海政策變動,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政治收益,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激化局勢的策略,可能并不利于菲律賓的發展與安全。在處理南海爭端時,理性與合作,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