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局勢再度升溫。菲律賓與中國圍繞鐵線礁(Sabina Shoal)頻頻發生海上對峙,摩擦不斷升級。鐵線礁,這一位于南沙群島西部、在地圖上幾乎無法辨識的小小淺灘,緣何成了中菲南海爭端的新熱點?菲律賓又為何一再挑釁,幾近不計后果地在這一礁灘問題上與中國“死磕到底”?答案隱藏在戰略地緣、法律博弈、國內政治和大國角力的多重邏輯之中。
一、戰略通道:鐵線礁是仁愛礁的“生命線”
要理解菲律賓為何高度重視鐵線礁,首先必須認識到它在地理上的關鍵意義。鐵線礁距離仁愛礁(Second Thomas Shoal)僅70公里左右,是菲律賓向仁愛礁坐灘軍艦“馬德雷山號”(BRPSierra Madre)運送補給的必經之路。近年來,中國海警在鐵線礁加強存在,阻攔菲律賓船只,顯然意在控制這條關鍵補給線,逐步壓縮菲律賓對仁愛礁的掌控。
對菲律賓而言,一旦失去對鐵線礁航線的自由出入,仁愛礁的“存在權”也將岌岌可危。因此,守住鐵線礁,等于維持在仁愛礁的實際占領,是其海上戰略不可動搖的“咽喉要地”。
■仁愛礁菲律賓坐灘軍艦馬德雷山號
■鐵線礁
二、美菲合謀:小礁灘,大棋局
菲律賓雖然頻頻對抗中國,但其并非單打獨斗。在鐵線礁這一點上,美菲之間形成了明確的戰略共識。
近年來,美國以“航行自由”為由加大在南海的軍事存在,鼓勵菲律賓在爭議海域“積極行動”。在鐵線礁問題上,美方不僅提供情報支持,還多次發表聲明站隊菲律賓,借機炒作“中國威脅”,制造輿論壓力。可以說,菲律賓越“激進”,越容易獲得美日澳的戰略支援與軍事援助。
因此,鐵線礁已不再是菲律賓一國的“權益捍衛戰”,而逐漸演變為中美博弈的前沿觸點。在這個意義上,菲律賓是在為外部大國“打前站”。
■2024年3月5日中菲海警船相撞的畫面
三、國內政治操盤:主權牌的民意杠桿
馬科斯政府面對國內通脹高企、失業率上升和治理危機,急需一個“政治出口”。南海爭端,尤其是與中國的緊張關系,恰恰成為凝聚民族主義情緒、轉移社會矛盾的最佳議題。
在菲律賓國內,強硬對華早已成為政客“加分”工具。一旦在鐵線礁問題上示弱,不僅有損“民族尊嚴”,也會影響執政合法性。馬科斯深知,鐵線礁即便是一片退潮才露出的沙洲,也是一張能打的“主權牌”。
四、中國立場:主權原則絕不動搖
相較于菲律賓的“戰術進攻”,中國在鐵線礁問題上的立場始終明確:鐵線礁位于南沙群島海域,屬于中國固有領土。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屬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面對菲律賓借外力、打輿論戰的方式,中國加強了在鐵線礁的海警執法與常態化存在,試圖通過實際控制來維護國家主權與海洋權益。對中國而言,南海問題關乎國家安全邊界、戰略防御縱深,任何形式的“蠶食式主權挑戰”都不能放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