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7日開始的這一輪巴印沖突,表面上看起來是以印巴雙方暫時停火而告一段落,但實際上雙方隨時可能爆發新一輪沖突。
首先印度根本沒有承認自己失敗,相反還在大肆宣傳自己在沖突中贏得了重大勝利,從總理莫迪開始,印度高層無一例外地表示正因為是印軍在戰場上取勝,才迫使巴基斯坦求和。
其次印度雖然暫時停火,但小動作不斷,就在停火之后的5月14日上午9點,印度再次關閉了建于杰納布河上游的一座大壩,從新聞媒體公開的視頻來看,由于大壩閘門關閉,下游的河水已經枯竭露出了河床。
照道理說,印度既然已經接受了停火,就不應該繼續發動這種帶敵對性質的行為,種種不妙的跡象預示:印巴之間雖然暫時停火,但實際上雙方都在醞釀著下一步繼續攤牌。
印度高層自己非常清楚,5月7日以來的沖突規模雖然不大,但很有可能影響印度超越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戰略布局,這就不僅僅是損失幾架飛機,賠掉幾億美元的問題了,而很有可能是影響后續幾十年國運的問題。
這次陣風戰機是上了風口浪尖
熟悉印度的網友對這個國家有個十分形象的比方:一卡脖子就翻白眼,一松手就吹牛逼。從來不會正視自己的失敗,反而把問題歸咎于八竿子打不著的無關因素。
拿中印關系來說吧,從1962年開始,印度就沒有停止過渲染在邊境沖突中負于中國的悲情色彩,并且一直厲兵秣馬,企圖在下一次沖突中翻盤。
1967年9月,中印雙方又在乃堆拉山口附近爆發武裝沖突,結果是不出意料的印軍慘敗,進攻的兩個連傷亡大半,29處陣地被解放軍的炮火摧毀。
然而印方將領卻胡吹什么“打死打傷中國軍隊790多人”,儼然是沖突的勝利者,當然從后來的局勢發展上來看,印度于1975年4月事實上吞并錫金,雖然付出了一些代價卻占到了實質性的便宜。
1987年,中印雙方在邊境地帶又一次爆發對峙,印度軍隊大兵壓境,使得雙方再一次走到戰爭邊緣。
敬酒不吃吃罰酒是常態
雖然那次對峙事件隨著中印兩國開展對話和次年12月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而告消弭,但印度軍方一些高級將領始終認為“如果那一次雙方打起來了的話,中國未必能夠占到什么便宜。”
此次巴印沖突中,巴基斯坦方面本可以擊落15架甚至更多的印度戰機,但為了表示克制而只擊落了印軍5架戰機,這實際上也是暴露了自身不希望事態擴大的底線。
在兩國博弈中,一方向另一方透露底線本身就是非常敏感的事情,這樣一來明明是占據優勢也會被對方拿捏而失去。
在1884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清朝軍隊在鎮南關取得大勝,導致法國內閣垮臺,但清政府不想事態升級導致自身不穩的心態被法國方面拿捏,最終不得不簽訂了“不敗而敗”的《中法新約》,承認了法國對越南的控制權。
當然巴基斯坦方面也確實有著不愿意導致事態擴大的實際情況:巴方經濟實力、軍事實力遠遠弱于印度,戰略縱深和戰爭潛力有限,如果戰爭長期化,對巴基斯坦來說即便最終取勝也不是好事。
也有無奈之處
但仔細分析,印度方面既然早已認識的這次沖突的勝負關系到自身國運,在被徹底打服之前是絕不可能善罷甘休的。
首先,印度主動挑起這次沖突的主要原因,還是想要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繼續占巴基斯坦的便宜。
有新聞分析指出:印度是二戰以來實際取得領土面積最多的國家之一,其通過三次印巴戰爭控制了克什米爾60%的土地,約11萬平方公里,吞并錫金,控制不丹,還對中國的領土進行長期蠶食,堪稱貪得無厭,吃相難看到極點。
你不得不承認,雖然印度被我們打得鼻青臉腫,但其對周邊其他國家的侵略都是成果的,而且也是得到實際利益最多的。
現在由于克什米爾恐怖襲擊事件導致的沖突無果而終,沒有拿到應有的好處,等于把莫迪政府架到了烤爐上。
克什米爾地區
自1947年印巴分治遺留的克什米爾問題,始終是兩國關系的“死結”,多年來,印度一直將控制克什米爾視為維護所謂“國家統一”的政治正確,任何退讓都會被國內輿論解讀為“背叛歷史責任”。
如果莫迪把打掉的牙往肚里咽,相當于把自己的執政地位拱手讓人,此次沖突中印度堅持軍事行動,本質上是對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后確立的“實際控制線”合法性的再次確認。
不可忽視的還有1962年戰敗的心理陰影,那次中印邊境戰爭的慘敗形成印度精英層的雪恥心態,而這種心態投射到印巴關系上,就表現為印度必須通過軍事強硬證明自身實力。
對他們來說,既然巴基斯坦和中國的緊密關系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巴基斯坦使用的大多數都是中國產的裝備,那么打贏巴基斯坦和打贏中國的本質就是一樣的。
而且,2025年正值印度大選關鍵期,莫迪的人民黨需要維持“強人政治”形象,本輪沖突初期印度媒體捏著鼻子大肆渲染“反恐勝利”,實則為轉移民眾對經濟滑坡的注意力。
天下第一?
在實際戰斗中受挫后,印度當局更不敢公開認輸,以免這種慘敗的結果沖擊選情,這也是為什么大部分的印度民眾依然天真地認為“印度已經狠狠地教訓了巴基斯坦”。
印度方面一旦承認失敗,將會影響長期對外采購軍火而形成的龐大利益鏈,進一步導致莫迪政府崩盤。
不難看到,印度幾十年來積極采購外國武器,特別是國防預算已連續7年保持9%以上增速,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其中的回扣問題如果曝光肯定觸目驚心。
此次遭受小挫不僅不會影響印度的軍火采購,反而可以借此機會渲染“巴基斯坦威脅”,只要局勢升級就可以再次增加對外訂單,讓外國軍火商和本國的高級軍官們大賺一筆。
從國際關系角度看,此次印度試圖通過沖突測試美國“印太戰略”的底線,當發現美國至少是目前并不沒有提供實質性支援時,印度可能會繼續拱火導致局勢升級,并乘機找俄羅斯下單采購,騎墻不斷,左右逢源,這也是印度多年來對外政策的核心特色。
哥倆好?
巴基斯坦使用中國殲-10CE戰機取得空戰優勢后,印度政府刻意淡化戰損報告,避免國內軍界對中國裝備的擔心發酵,這種“鴕鳥心態”背后,實則是印度對中國在推行的“一帶一路”南亞布局的深度焦慮。
再從印度2024年GDP剛超越英國成為全球第五,這樣的樂觀情緒在印度精英層之間泛濫,這使他們普遍期待印度能在2030年前超越德國,再這樣,將來超越中國、日本、美國也不是什么難事。
但如果現在對巴基斯坦認輸,可能導致國際社會對印度的發展預期下調,影響外資對“印度制造”戰略的信心。這種增長幻覺迫使政府在面子上繼續硬撐。
畢竟印度獨立運動領袖尼赫魯在開國之初給印度設定的要當“第三世界領袖”的國家定位,經過幾十年的畸變,已經演變為不顧現實條件的擴張沖動,此次沖突中印度拒絕聯合國調停,實質是維護“南亞霸主”的虛幻尊嚴。
而且,莫迪已經被一部分印度教民族主義者用選票給綁架了,這些組織多年來持續煽動“巴基斯坦威脅論”,試圖將克什米爾問題宗教化,這種民粹浪潮也使理性外交決策空間被壓縮。
對外強硬有進無退
當看穿印度不愿認輸的本質是多個利益集團共同制造的“囚徒困境”,并且其暫時接受和平條件大概率就是想卷土重來之后,巴基斯坦就更不應該對其抱有什么幻想。
實踐證明:國際關系也好,人和人相處也好,都是怕什么來什么,越不想惹事人家就非讓你攤上事,只有短時間內一擊致命,才能避免被印度拖進長期消耗,那是對巴基斯坦更加不利的局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