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5月24日消息,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之際,“相約百廿 輝映卿云”——2025復旦大學校友返校日如約而至。當天上午,主題大會在邯鄲校區正大體育館舉行。校黨委書記裘新,常務副校長、復旦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許征,校黨委副書記錢海紅,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金海燕以及來自世界各地近4000名秩年校友攜家屬共同出席。許征主持大會。
返校日:線下舉辦十屆,為全球復旦校友盛事
自2012年來,復旦大學秩年校友返校日活動已在線下舉辦十屆,每年校慶日前的周末成為秩年(畢業逢10年)校友們的重要節日。這一天,游子歸家、校友相聚、師生重逢,為全球校友的盛事。
此次返校日活動中,相聚校友的年齡橫跨半個世紀,年輕者僅畢業10年,年長者已闊別母校一個甲子,其中,1965屆新聞系校友陳培發為秩年返校校友中的最年長者,畢業后,他留校任教,直至退休,將春華秋實都留在復旦,用一生詮釋了“復旦人”。
據介紹,自第一屆起,復旦大學的老朋友、智華基金主席、香港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副主席林高演十年如一日慷慨解囊鼎力支持返校日活動。此外,早在2009年,他便帶頭捐贈支持江灣校區建設,“智華樓”記錄了他與復旦的深厚情誼,擔任復旦大學(海外)教育發展基金會創會董事至今,他為基金會在香港啟航與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大會現場,裘新向林高演贈送紀念品并致辭。他代表母校和全體師生員工歡迎校友回家?!艾F場來了很多可愛的‘復二代’,馬上要過‘六一’兒童節了,也提前祝你們節日快樂、健康成長,將來考爸爸媽媽的母校!”話音剛落,現場掌聲雷動。
裘新表示,站在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的交匯點上,今天的復旦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變革,需要匯聚眾智、凝聚眾力,尤其離不開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母校與校友是血脈相通、互相成就的命運共同體,期待廣大復旦校友和復旦之友繼續積極參與學校建設,成為學校改革的“智囊團”、學弟學妹的“引路人”、創新發展的“合作者”,與學校共同爬北坡、闖新路、立潮頭。學校也將整合資源,加強校友聯絡,打造“從0到10”的全鏈條創新體系,做校友理想的“守護者”和校友事業的“合伙人”,推動彼此互惠共贏、共同成長?!坝H愛的校友們!無論身在何方,復旦永遠是大家的精神家園。歡迎大家?;丶铱纯?!”
校友嘉賓TED演講:從復旦校園走向祖國四面八方,賡續“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
主題大會上,畢業10年、20年、30年及40年的秩年校友代表先后作主題發言,分享對母校的深情厚誼。
2015屆歷史學系本科校友、人民日報社西藏分社記者、西藏五四青年獎獲得者徐馭堯的故事要從《復旦青年》這份報紙說起。在校的8年里,在《復旦青年》奮斗的歲月中,他和無數復旦青年對話,并思考著同一個問題——一個人的青春應該怎樣度過?畢業后,他選擇前往西藏工作,在記錄時代變遷中尋找答案,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西藏的2000多個日夜見證了他的青春歲月,西藏 74個區縣記錄下他的足跡,“今天,我還在尋找屬于我的答案?!彼f。
“從邯鄲、楓林再到附屬醫院,我完成了從本科到醫學博士的培養,從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青年醫生。”2015屆臨床醫學八年制校友、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副主任醫師劉歆陽說。在校期間,得益于復旦通識教育和轉專業政策,她聽從初心召喚,轉到了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畢業后,受周平紅教授啟發,她進入中山醫院內鏡中心,投身消化道腫瘤的早診早治,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畢業前,她曾在誓言碑前寫下人生目標——做一個讓病人感到溫暖的醫生?!?0年過去了,這依然是我樸素的理想。”
動物實驗課上滿校園挖蚯蚓、野外實習期間跟著老師研究蝙蝠飲食習慣……“鐘揚老師說,科學不僅是論文和實驗,更是用技術解讀生命復雜系統的勇氣。所以我在本科論文就嘗試用NLP分析數百篇文獻,構建了基因調控網絡知識圖譜?!痹谛F陂g經歷的點點滴滴,讓2005屆生命科學學院本科校友、予果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夏涵至今依舊歷歷在目。畢業后,懷著“讓病原診斷更簡單”的使命,他創立企業,開發的產品可快速分析鎖定病因,完成42萬次病原檢測,幫助全球患者重燃希望?;仡櫘厴I20年的歷程,他感慨:“正是‘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讓我一路敢于創先,讓中國的創新走向世界,守護更多生命!”
“回顧過往,是母校滋養了我的成長。作為復旦人,我由衷地感到幸運且幸福!”站在母校的舞臺上,1995屆國際政治系本科校友,1998屆國際政治系碩士校友,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南開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王康由衷感嘆道。30年前,她走出校門,回到家鄉從事編輯工作,“最初的作者和最重要的作者都是母校老師”。與國際政治系合作,她完成了職業生涯的第一套叢書“復旦政治與行政研究”;與哲學學院陳學明老師合作,她編輯的《中國為什么還需要馬克思主義》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獲“中華優秀出版物”獎、《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歷程》為天津人民出版社第一個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展望未來,她將繼續奮戰在出版領域,為高校教學和科研以及人才培養貢獻出版的力量。
“作為60后,我們非常幸運地見證了改革開放的全過程,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祖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母校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985屆化學系本科校友、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院長馬劍鵬說。多年前,他從復旦走向世界,走向科學前沿,此后,他從海外歸國,回到母校任教,40年的時光仿佛形成一個回環。如今在母校,他致力于AI for Science,用AI算法構建細胞及人體組織數字模型,用于新藥開發?!盀槭裁碅I那么重要?”他解釋,因為在現代科學框架下,數據驅動的實驗和觀察能幫助研究人員建立更精確的模型,大大加快了科研的進程?!癆I for Science的驅動下,不久的將來我們人類也許有希望活到120歲,這就是我們正在從事的工作,期盼這一天的到來!”談及科研工作,他最后心潮澎湃地大膽預測道。
百廿匯涓流:公募活動階段性成果公布,“復旦創業人股票基金”啟動,鳴謝雕塑亮相……
在“百廿匯涓流”主題環節,“復旦源”內涵建設公募活動階段性成果公布,“復旦創業人股票基金”捐贈計劃發布儀式、“百廿匯涓流 日月煥新輝”——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捐贈鳴謝雕塑發布儀式舉行。
120年前,馬相伯老校長毀家興學;107年前,李登輝老校長親赴南洋艱辛籌資,1922年建成的復旦“原江灣校址”所在地是復旦校區的發源地、復旦精神的溯源地,已成為中國近現代教育史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建校120周年前夕,“復旦源頭”完成活化煥新,“復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區啟用,建成“一源六館”新格局,全球校友返校的大本營——校友館便坐落其中。
據悉,“復旦源”的活化煥新工程得到了董建成、蔡冠深、阮偉祥、陳靖豐等諸多校友與社會賢達的鼎力襄助。3月31日,“復旦源”內涵建設項目公募活動也正式啟動,旨在籌集資金繼續投入六大館的展覽策展、藏品征集、文化傳播、復旦源公共空間建設等,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許征公布階段性成果時介紹,“復旦源”內涵建設項目公募活動持續得到廣大校友與復旦之友的積極支持,如今已有近700人次參與捐贈。她表示,公募活動將持續至9月,誠摯邀請全體返校校友積極參與,每個班級都能發起“一起捐”,攜手共筑“復旦源”。
為倡導校友反哺母校,用于支持學校事業發展,助力復旦人創業文化的培育與拓展,蔡彤、汪新芽、江岳恒、郭振榮、楊進五位復旦企業家帶頭發起“復旦創業人股票基金”。會上,金海燕上臺與蔡彤、汪新芽、江岳恒、郭振榮、楊進共同啟動“復旦創業人股票基金”捐贈計劃。據介紹,五位基金發起人將分別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或等值有價證券,組成5000萬元的發起基金,并繼續聯絡籌措,按照1億元目標完成首期捐贈計劃。
百廿之際,各學科各領域校友和復旦之友為學?;A研究、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和育人工作、文化建設慷慨捐贈。
為感謝做出重要捐贈貢獻的校友與復旦之友,學校在“復旦源”區域特設“百廿匯涓流 日月煥新輝”——紀念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捐贈鳴謝雕塑,一批校友的名字將鐫刻在雕塑上,長駐復旦源中,成為激勵后來者的精神力量?,F場,隨著卷軸緩緩打開,錢海紅、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劉莉與黃鑫、楊東、盧中南、吳小梅、白光、王立鋒、杜昌勇、盧靜、王新志、顏鋒、王廷富、魯育宗、劉寧、張歡等14名校友與代表共同發布捐贈鳴謝雕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