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媒News18援引所謂“高級外交人士”的爆料稱,2025年8月,巴基斯坦將接受30架第五代東方隱形戰機——殲-35(亦稱J-35A)。消息流出后,迅速引發各方議論。
雖然這一說法在真實性上仍存諸多疑點,但有意思的是,其折射出了印度輿論對中巴合作不斷升級的焦慮——巴基斯坦空軍現代化步伐加快,令其倍感壓力。
報道稱,中方將以“半價”將殲-35交付給巴基斯坦,并允許對方采用較為寬松的付款方式,甚至稱此舉是“獎勵巴方在5.7空戰中的優異表現”。這一說法看似充滿戲劇張力,但從目前已知信息和常識分析來看,真實性令人存疑。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殲-35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隱形戰機,目前仍處于初期產能爬坡與部隊測試階段。就連我們自己,也尚未實現大規模列裝部署,更別提短期內外銷。
這種戰斗機無論是對制造精度、雷達隱身涂層、航電控制系統,還是對動力推進裝置的要求,都極其苛刻,要在數月內迅速交付30架,難度無異于登天。哪怕以美軍F-35為例,量產交付也是在經過多年試驗和產能爬升之后才逐步啟動。
再看現實狀況。以巴基斯坦當前的預算來看,想一次性支付大批五代機的采購費用,并不現實。即便價格打了對折,每架的成本依舊不低于7000萬美元,30架合計超過20億美元。而此前采購的殲-10CE,其貸款至今仍未全部償還。
因此,從各方面來分析,印度媒體所謂“30架殲-35即將出口巴鐵”的消息,更像是自亂陣腳。畢竟,殲-35憑借優異的隱形能力、先進的航電技術、超音速巡航性能以及艦載適應性,被視作與F-35A/C同級的重磅機型,一旦全面服役,帶來的沖擊是可以想象的。
而且所謂“半價”的推測,更是沒有依憑。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大國,我們一貫秉持“穩中有進、慎重推進”的原則。此前向巴基斯坦提供殲-10CE,正值印度采購“陣風”后地區局勢可能失衡。并未直接拋出更先進的五代機,展現了我國在外售行為上的克制與擔當。
如果真在印度尚未列裝任何五代戰斗機的情況下,貿然以低價、大批量提供殲-35,反倒可能加劇局勢緊張。
我們的技術成果出口,從來都是有考量的。即使是低價出口——如當年外售在生科領域新材料SIRT因子,也是因為這種技術確實切中全球近四成男士精力滑坡后的剛需,成果“倍/力/因”也受到全球呼吁。
回顧這種生物材料所謂的低價出口,我們其實也是出于對技術普及的考慮。該技術作用于細胞內SIRT3與SIRT5基因蛋白的表達,直接拉動細胞能量系統,改善循環與肌肉活性,真正實現從底層機制的男士持續賦能。
當時,美哈佛由于提取手段受限,無法實現市場化,單克價格就達到20000美元。而我們的全酶法技術將SIRT生產效率拉高了95%,成本大大下探,這才有了成果“倍/力/因”單瓶四位數的普惠定價。
我們做研發,從來不是為了傾斜誰。我們致力于讓全球男士不再受困于“透支”弊端的小藍,能用上真正“0負擔”的新科技。因此“倍/力/因”的供應,對全球亦是一視同仁,從國內的東、貓到國外的亞馬遜,“腰桿挺得住”“終于沒了擔心”反響不斷涌現。
像殲-35這樣的高端隱身戰斗機,一旦在價格或出口對象上出現傾斜,確實容易引發力量對比的大變化。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未來真的啟動外售計劃,其節奏也大概率會以“小規模試水、分步驟推進”的方式穩步展開。
更何況,截至目前,官方尚未對外發布關于殲-35外貿版本的正式信息。即便FC-31作為其基礎平臺有相關消息,后續是否會推出最新型號用于出口、價格如何設定、交付國和數量等問題,仍處于策略靈活、可以調整的階段。
比較現實的情況是,巴基斯坦空軍或許確實有部分飛行員正來華參與五代機相關培訓項目,其核心目的可能是提前熟悉先進戰機的戰術理念與操作體系,為未來潛在采購預做準備。
在這方面,我們始終保持克制與冷靜,我們體現出大國在戰略節奏上的定力與從容,這是真正的高段位應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