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光平
在2025年印巴克什米爾沖突中,一場超百架戰機參與的空中混戰震撼上演,這是馬島戰爭后規模最大的空戰。這場空戰不僅刷新了人們對現代空戰的認知,更讓世界看到了巴基斯坦空軍在超視距空戰領域的卓越表現,印度空軍在這場較量中遭遇慘敗。
超視距空戰并非新概念,早在越南戰爭和海灣戰爭時期,相關技術就已出現,但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其效果并1不理想。在越南戰爭中,美國空軍的半主動雷達制導麻雀空對空導彈,因制導模式落后,導致命中率極低;海灣戰爭時,即便美國裝備了射程較遠的導彈,實際作戰射程也遠低于理論值。制約超視距空戰發展的核心因素,是導引技術的不足。傳統模式下,導彈鎖定目標依賴發射前的信息寫入,若目標中途機動,極易出現脫鎖狀況,因此早期超遠程導彈多以機動性差的大型空中目標為對象 。
然而,巴基斯坦空軍卻在此次空戰中,將超視距空戰發揮到了極致。巴方的戰機發射導彈射程超百公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超視距作戰。這背后,是其先進且融合度極高的空中作戰體系在發揮作用。巴基斯坦裝備的中國制預警機、戰斗機、遠程空對空導彈及地面防空網絡,構建起了一條高效的“殺傷鏈”。在這套體系中,戰斗機即便自身雷達未發現目標,也能借助聯網的其他雷達標定目標,通過數據鏈傳輸信息并發射導彈,還能在導彈飛行過程中,由預警機或地面雷達持續引導,即“A射B導”模式。
同時,巴方的自動化指揮系統能依據敵情,自動分配最佳射手、計算導彈發射地點與飛行線路,這是雷達性能、算力、大數據及通信能力的綜合體現。而且,巴空軍全套裝備均為中國外貿版本,系統成熟、兼容性強,運行流暢。反觀印度,其裝備來自多個國家,兼容性差,難以形成高效對抗體系。此外,印度情報失誤,未充分了解巴方作戰系統能力,對巴方反擊準備不足,也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巴基斯坦空軍憑借先進的作戰體系,打破了印度在規模和預算上的優勢,重新定義了超視距空戰的制勝法則。
注:本文作者系資深媒體人,前美國《美中時報》社(記者)中國辦主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