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駕駛這片硝煙彌漫的戰場上,多數企業或癡迷于大模型的鍛造,或執著于單車智能的精進,而蘑菇車聯卻劍走偏鋒,一頭扎進車路協同這一復雜且艱難的技術路徑。
車路協同,并非新鮮概念,它試圖通過先進的無線通信與互聯網技術,實現車車、車路間的動態實時信息交互,從而構建安全、高效、環保的道路交通系統。但在實際推進過程中困難重重,諸多企業在淺嘗輒止后紛紛選擇放棄。
在智能駕駛行業發展充滿變數、爭議聲此起彼伏的當下,蘑菇車聯的這一孤注一擲,究竟是引領行業變革的先見之舉,還是陷入泥沼無法自拔的冒險行徑?
走一條難走的路
在智能駕駛的賽道上,車路協同技術曾被視作突破自動駕駛瓶頸的“終極答案”。然而,當行業的喧囂褪去,車路協同技術路徑的先天缺陷正逐漸暴露。這些問題不僅是蘑菇車聯的挑戰,也是整個車路協同領域的痛點。
首先,車路協同堪稱智能交通領域的“吞金巨獸”,前期投入、后期維護的成本高昂。以道路端改造為例,每公里部署智能路側單元(RSU)、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感知設備的成本高達數百萬元,若要實現重點城市或高速路網的覆蓋,所需資金堪稱天文數字。
比如:蘑菇車聯在衡陽、衢州等地的項目中,單是道路智能化改造投入就超億元,即便有政府項目背書,持續的資金消耗也讓企業財務壓力倍增。
其次,從前期勘測、設備安裝到系統調試,一個中型城市的車路協同項目往往耗時數年,建設周期漫長。
例如,百度 Apollo 的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已在多個城市實現常態化運營,而車路協同項目仍在漫長的基建周期中緩慢推進。這種時間差導致車路協同即便技術成熟,也可能錯過最佳市場窗口,陷入 “起大早趕晚集” 的尷尬境地。
再有,對基礎設施的強依賴性,更是將車路協同推向了“脆弱”的邊緣。無論是通信網絡的穩定性,還是道路硬件的兼容性,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整個系統癱瘓。
在國內部分地區,5G 基站覆蓋不足、道路設施老化等問題,讓車路協同系統難以發揮全部效能。蘑菇車聯在部分三四線城市的項目中,就曾因通信延遲、設備兼容性差等問題,導致自動駕駛車輛出現決策失誤。
在智能駕駛的競爭中,車路協同或許仍是未來交通的理想藍圖,但在技術瓶頸突破前,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 “豪賭”,押注的不僅是企業的生存,更是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商業化是一大難題
在AI行業普遍面臨商業化難題的當下,蘑菇車聯也不好過。
一方面,蘑菇車聯商業模式相對單一,主要依賴政府訂單,回款周期漫長,導致現金流壓力大。據了解,蘑菇車聯在2022年累計獲得了不同政府的訂單超過100億,此后鮮有其商業化消息。
政府項目雖有背書,但審批流程繁瑣、決策鏈條冗長,從項目啟動到資金回籠,往往需要數年時間。這期間,蘑菇車聯不僅要墊付巨額資金用于道路智能化改造、設備研發與部署,還要承擔人員工資、運營成本等開支,資金壓力不可謂不大。
另一方面,為維持運營,蘑菇車聯不得不依賴外部融資,但在尚未上市、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融資難度越來越大。
大環境不樂觀,資本市場的投資者越發謹慎,他們更傾向于投資那些商業模式清晰、盈利前景明朗的企業。蘑菇車聯單一的盈利模式、模糊的想象空間,難以激發資方的再投資意愿,曾經熱鬧的融資場景一去不復返。
據天眼查APP統計,蘑菇車聯自從在2023年獲得由成都科創投、珠海海都科創投、騰訊、易鑫等參與投資,5.8億元的C2輪融資之后,再無動作。
蘑菇車聯商業模式難以形成閉環,是其商業化困境的根源所在。車路協同涉及車端、路端、云端等多個環節,以及政府、企業、用戶等多方利益主體,責任歸屬、市場監管、成本分攤、收益分配等問題錯綜復雜。
在實際運營中,一旦出現交通事故、系統故障等問題,車端企業、路側設備供應商、運營服務商之間相互推諉責任;在成本分攤與收益分配上,各方利益訴求難以協調一致,導致項目推進緩慢。此外,相關法律法規的滯后,也讓車路協同的商業化缺乏明確的規范和保障。
在 AI 行業商業化的殘酷戰場上,蘑菇車聯正站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能否突破單一商業模式的桎梏,解決回款周期漫長、財務狀況堪憂等難題,關乎蘑菇車聯的未來命運。
“上岸”任重道遠
蘑菇車聯還未從商業模式單一、現金流緊張的泥潭中掙脫,便已被卷入與百度、華為等行業巨頭的慘烈廝殺。
百度 Apollo 依托十年自動駕駛研發積累,構建起覆蓋“技術研發 - 數據平臺 - 商業化應用”的完整生態。其開源自動駕駛平臺已吸引超 60 萬開發者,與 50 余家車企達成合作,量產車型超 100 款。無獨有偶,華為憑借通信領域的技術霸權,將 5G、云計算與智能駕駛深度融合,其 MDC 智能駕駛計算平臺算力高達 400TOPS,適配全球 90% 以上的自動駕駛車型。
巨頭的資源碾壓,進一步壓縮蘑菇車聯的生存空間。百度背靠百度集團,每年超 200 億元的研發投入,使其能在大模型、高精地圖等核心技術上持續突破;華為更以 1615 億元的研發支出位居全球第二,其遍布全球的 15 個研發中心,匯聚了頂尖技術人才。
相比之下,蘑菇車聯雖手握車路協同技術,但在技術深度、應用規模與品牌影響力上,均與巨頭存在代際差距。而且受制于資金鏈緊張與盈利困境,研發投入不足,難以支撐核心技術的持續迭代。
更致命的是,巨頭構建的生態壁壘正在形成行業壟斷效應。
百度 Apollo 開放平臺通過技術授權、數據共享,將車企、零部件供應商、開發者納入同一生態,形成“技術 - 應用 - 數據”的正向循環;華為鴻蒙智行系統則整合智能座艙、自動駕駛、能源管理等全棧能力,吸引寧德時代、廣汽等企業共建生態圈。這種生態化競爭模式,使得后來者難以獨立生存。
蘑菇車聯雖堅持車路協同的差異化路線,但在巨頭“單車智能 + 車路協同”的混合策略沖擊下,其技術優勢正被逐步稀釋。例如,百度 Apollo 的 “ACE 交通引擎” 已實現車路云一體化協同,華為 ADS 3.0 系統也將路側感知納入決策體系,蘑菇車聯引以為傲的生態閉環,正在失去獨特性。
在資本加速向頭部集中、技術迭代日新月異的當下,蘑菇車聯必須在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突圍上實現雙重突破,否則,這場巨頭環伺的生存之戰,留給它的時間已所剩無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