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來源于公眾號“科左后旗共青團”
學習青年榜樣
傳遞青春力量
青春逢盛世,奮斗正當時。2025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是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決勝之年,也是邁向“十五五”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科左后旗團委特設“青春榜樣”專欄,激勵后旗廣大團員青年向榜樣看齊,為后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春力量。讓我們共同聆聽新時代青春榜樣的奮斗故事,汲取砥礪前行的精神力量。
青年榜樣
逐光:踏上支教路前的心靈淬煉
在青春最美好的高中歲月里,命運為我點亮了一盞明燈——那是一位優秀的數學老師,他對待教學和學生認真負責的態度,如同一顆種子,悄然種在我的心田。從那一刻起,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在我心中生根發芽。
對數學的熱愛化作我奮進的動力,在高考的戰場上,我以643分的成績順利考入北京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初入大學,數學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遠超想象,面對晦澀難懂的公式和理論,我扎進圖書館,苦心鉆研,這份堅持讓我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中榮獲市級優秀獎項。
學習之余,我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22年,我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支部的引領下,我積極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投身各類社會實踐項目。懷揣著對教育事業的向往,在北京動物園社區,創建“數海漫游,相伴成長”北交數統小講堂,面向社區40余名中小學生開展數學科普講座,將所學所長投入社區服務;結合新時代“雙減”政策要求,開展“桃李計劃”義務家教,累計時長超30節課。看著孩子們從困惑到豁然開朗的眼神,我感受到教育帶來的溫暖與力量,這份付出也讓我評為校級優秀共產黨員。
志愿服務貫穿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活,也讓我獲得了諸多獎勵。然而,在充實與忙碌中,我卻時常陷入迷茫,未來的道路究竟在何方?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學長學姐的宣講中,我了解到西部計劃志愿者這個群體。“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響亮的口號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來,我的青春熱血,就應該在祖國西部的廣袤土地上綻放,在基層教育的舞臺上發光發熱。這,就是我追尋已久的教育夢想的起點。
破繭:一場關于教育本質的覺醒之旅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我支教后的第一次月考,它徹底改變了我對教學的態度。
還記得剛站上講臺的我,那是一團燃燒的火焰,我用最飽滿的熱情照亮每一個學生。然而第一次周測,30的平均分狠狠的打擊了我。學校的老師們說過,我們的學生基礎不好,但是沒有親眼見到全班0及格率的情況,還是無法想象到我面臨的挑戰。好在這是第一次,我并沒有氣餒,我調整教學方法,甚至講了很多“應試技巧”,經過了一個月的培優補弱,迎來了第一次月考。
按照劇情發展,大家一定認為,第一次月考的成績有極大的提升。但事實并非如此。第一次月考,成績依然是0及格率,平均分30多分。這次的挫敗感如此真實,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感。
在來支教前,我在所有人拼死拼活掙個前程的北京,我憑借自己的努力獲得一切,可教學上,老師一個人的努力似乎改變不了什么。所以,當我發現,我的學生們考了30多分卻并不著急,考了十幾分還能在課上睡覺的時候,我的憤怒終于沖破理智:這些孩子來學校究竟是為了什么?我費盡心思的上課到底有意義嗎?
改變發生在那個天氣轉涼的午后。學校的團委老師與我們交流最近工作的感受,我表達了我的迷茫,她說了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深刻。她說:"教育不是流水線,而是滋養生命的土壤。"這句話像一道光,撕開了我狹隘的認知。原來在精英教育之外,還有一片更廣闊的天地 —— 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坐標,成長為健康/積極/陽光的社會個體,這才是教育最偉大的意義。
重新站上講臺后,我帶著全新的視角,不再糾結成績單上的數字,我開始以個人的經歷分享大學的美好生活,幫助學生樹立成長目標,用科普視頻為他們打開認知的窗口,組織研討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當內向的學生第一次主動舉手發言,當曾經厭學的學生開始認真記錄筆記,這些微小的改變比任何分數都耀眼。
教育的真諦從不在試卷分數里,而在點亮心靈的瞬間。這段支教經歷教會我的,不僅是因材施教的智慧,更是對生命本真的敬畏。那些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日子,早已成為我人生最珍貴的勛章,指引著我在教育之路上堅定前行。
共振:愛與溫暖的雙向奔赴
第三個故事,是我與北疆的情緣。
教師在我心里是離學生最近的榜樣,一言一行都十分關鍵,可能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樣,正因為我將其看的很重,我反而無法信任自己未來從事教師職業,我坦然接受,或許只能陪伴這一百個學生走過他們的求學時光。
所以在我來到這里支教后,我便秉持著一個念頭:把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去感受。
我記錄了很多與學生相處的快樂時光,在教師準則內,和學生們處在亦師亦友的關系中。課堂上,我是他們求知路上的答疑人;生活中,我是他們成長的引導者。本學期初,因工作調動,我不得不暫別一個班的可愛學生。臨別之際,他們用班費精心為我準備了一份飽含心意的禮物 —— 一條充滿蒙古元素的手鏈,我一直戴在手上。學生們告訴我,這份禮物承載著我們共同的回憶與情誼,它不僅是一份紀念,更是我們師生情誼最珍貴的見證。
一年的時光,北疆的土地早已在我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記。這里的老師,會在我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這里的孩子,用最純粹的愛治愈了我內心的不安,我學會了很多蒙語,也穿上了蒙古袍。我終于明白:教師的偉大,不在于完美無缺,而在于用真誠的心去陪伴、去引導。
內蒙古,這片給予我無數感動與成長的土地,已然成為了我的第二故鄉,而這段支教歲月,也將永遠是我生命中最珍貴的記憶。還有三個月,我就要完成一年的服務期,回到北京,我將站好最后一班崗,為這段意義非凡的教師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