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永信是不是被帶走了?當下,大家都在關注他名下企業數量、是否商業化過度、是否德行有虧,不過有個問題,至今很少真正追問:少林寺這些年,到底在和誰爭?
答案不難猜,那便是嵩山景區管理委員會。而且不是一次爭執,而是十余年反復交鋒,門票、地盤、收益、話語權,一個都沒讓過。
可能很少人知道,少林寺從不是景區唯一主角。門票雖印著“少林”,但真正運營權在登封市嵩山景區管委會手里。
2009年,雙方簽了一紙協議:門票每張100元,寺方固定拿30元,管委會負責售票、統一結算。聽上去較為公允,可是執行起來卻問題不斷。少林寺方面多次稱門票分成未按約定及時到賬。
2011-2013年,少林寺方面稱僅這三年,管委會就拖欠將近5000萬。
到了2014年,僧人拉橫幅公開討賬,口號直接寫上門票的70%去哪了?而景區管委會領導的一句回應,至今讓人記憶猶新:你們出家人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要知道,少林寺當然屬于國家,問題是香火是誰點的,門票是誰引的,游客為什么來?是看山?是賞林?還是看和尚?如果是最后一個問題有分量,那少林寺自然要有話語權和收益。
不過從管委會的角度看,景區配套全是政府出資,例如修路、擴景、建游客中心、接待基礎設施……投入那么多,自然要拿主要回報。否則,干嘛不直接把寺廟收回國管?
從經營權的歸屬,到利益如何劃分,這完全就是現實版的“廟歸僧、利歸誰”。
實際上,分利之爭早就有前情了,1992年,政府在寺外1公里建“天下第一名剎”牌坊,另設售票點,票價10元,同時,寺內也賣8元票。
1994年,票權回收,統一運營,從此“僧人售票”不復存在,后來門票從40元漲到80元,再漲至100元。
票價漲了,分成比例沒有變。到了今天,一張少林寺門票依然80元成人、40元兒童。寺廟依舊靠“約定分成”拿那一部分收入。
與此同時,寺廟內部還擁有香火、信眾捐贈、法事活動、文創產品等營收線。也就是說,門票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收入,還在賬面之外。
這也導致了另一個困境,寺方想更多主導權,管委會則要限制其“經濟影響力擴大”。所以多年間,即便和解過、協議過,矛盾仍然周期性爆發,從未真正消失。
現在,有消息稱釋永信已被帶走調查。雖然沒有正式通報,但是通過寺內人員口中的說法,本身就已默認存在特殊情況。
這時候就必須提問,如果不是個人私德問題,那是什么?很可能,是“賬的問題”。誰在管錢?錢從哪來?錢去哪了?誰該拿?誰沒給?這五個問題,足以讓任意景區合作出現分歧了。
別忘了,早在十年前,拖欠門票款這件事就鬧過了。如果這些賬在如今的清查體系下被重新翻查,那這次,不只是釋永信的問題,還包括整個合作結構的問題。
這幾年,大家對“和尚”“出家人”的印象,越來越現實了。收徒要學費,祈福要定價。直播講禪,文創還賣萌。那么最關心的問題是,信仰要不要錢?香火可不可以商業化?宗教機構是不是企業?
有些賬,不一定出問題,但是一旦被翻舊賬,那往往就不是一張票那么簡單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