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開始,我國的總撫養比達到47%,并且連續3年保持在高位水平。
撫養比是一個人口學概念。
指人口總體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
直白點,就是1個勞動人口可以養活幾個非勞動人口,因此也稱總負擔系數。
撫養比可拆分為2部分,少兒撫養比和老年撫養比。
少兒撫養比=( 14歲及以下人口數) /(15~64歲人口數)× 100%,即一個勞動人口可以養活幾個少兒,
老人撫養比=( 65歲及以上人口數)/(15~64歲人口數)× 100%,即一個勞動人口可以養活幾個老人,
兩者合起來就是總撫養比,等于 (14歲及以下人口數 + 65歲及以上人口數)/(15~64歲人口數)× 100%。
2023年,我國總撫養比為47%,近十年呈現明顯上升趨勢。2011年這一數據僅為34%。過去十年間,一個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增加了13個百分點。
拆分看,2023年我國少年兒童撫養比為24%,比2011的22%下降,主要還是出生率的下降,導致少兒撫養負擔沒有太多增加。
但是,老人撫養負擔增加顯著。2011年老年人口撫養比僅為12%,2023年達到23%。撫養負擔翻倍。
這是老齡化帶來的直接結果。
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經超過3億人,在總人口中占比22%。
撫養比上升,體現在社會層面,就是年輕人養不起家了。
以第一代獨生子女為例,一個典型的家庭結構為一對夫妻,供養1個未成年孩子,撫養比為以及4個退休老人。
實際上的撫養比為(1+4)/2=250%。也就是1個人要養活2.5個人。
這咋養的動!
如果老人都有退休金,那撫養比就是 1/2=50%,那還好,
如果老人沒有退休金,年輕人真是壓力山大。
你一定會問,全國的撫養比是47%,為什么家庭撫養比高達250%。
門道在于,撫養比對少兒的定義是14歲及以下,對老人的定義是65歲及以上。14歲-22歲這個年齡段還在上學的孩子們,被歸類到了勞動人口數中。60-64歲已經退休的人,也被歸類到了勞動人口中。
實際的撫養比,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合理的撫養比應該是怎樣的?
美國是50%多,日本大約70%,從這個角度看不出啥,
但是,換個角度,看另一個數據,各國全職家庭主婦比例,
在日本,全職太太是比較常見的現象,比例占到35%,美國29%,中國只有24%。從這個角度看,美國、日本一個人工作養家的難度,是遠小于國內的。
而理想狀態下,我們一個人的工資,也應該要達到能夠養活一家的能力。
現在養家難度這么大,不僅生育率上不來,年輕人的心態也開始躺平了,但是對于年輕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應對策略呢?
未來撫養比會如何變化?
隨著人口老齡化,撫養比還會繼續上升。
估計20年之后,我們人口結構可能變成是木楔形的,勞動力少,年輕人少,老年人多,撫養比高的可怕,養老金從哪里來呢?
從區域結構看,人口流出地區的撫養負擔會變重。
河南、廣西、貴州等地因勞動人口外流撫養比負擔較重。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上廣深因人口流入總撫養比較低。
寫到這里,還有幾個疑問,
為什么現在的撫養壓力會這么大呢?
隨著經濟的發展,未來撫養壓力會不會下降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