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程冰冰 羅曼
5月24日,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商都講壇”再啟文化盛宴。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杜金鵬先生,以《詩經(jīng)》中“弄璋弄瓦”的千年吟唱為引,在玉璋和紡輪的歷史印記細微之處,捕捉線索、梳理脈絡(luò),帶領(lǐng)大家探尋商周“璋”“瓦”之源流。
“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詩經(jīng)·小雅》中的這段詠唱,成為本場講座的切入點。杜金鵬先生以商周社會尋常的育兒場景,引出疑問“彼時小孩玩的璋,與大臣手捧的璋,是同樣的東西嗎?商、周之璋,有何不同?考古出土商代文物中,哪些玉器與文獻中所說的璋相符?”
這些有趣的問題,瞬間把在場觀眾的探索意味拉滿。觀眾們帶著好奇與疑惑,跟著杜先生溯古追源,抽絲剝繭,從浩如煙海的古文獻中理出線索。杜先生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文獻記載中的玉璋,并借助清晰直觀的線圖,讓大家對玉璋有了清晰的認知。緊接著,杜先生以豐富的商周考古實踐為依據(jù),帶領(lǐng)大家解密商周時期“璋”的模樣。憑借扎實深厚的學術(shù)積淀,以及嚴謹縝密的學術(shù)思辨,杜先生對商周金文中的“璋”“章”兩字展開考據(jù),指出傳統(tǒng)文獻中所指的玉禮器“璋”是由玉石戈逐步演變而來,而商周時期“玉章”實為尺寸更為精巧的圓形玉璧。人們熟知的“弄璋弄瓦”典故里,“璋”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高貴莊嚴的禮玉,而是璧形“小璧”或“系璧”,“瓦”則對應(yīng)如今考古發(fā)現(xiàn)的“陶紡輪”。杜先生精彩的講解顛覆了大家以往對傳世文獻中小兒“弄璋”、小女“弄瓦”的認知,為我們探尋歷史真相和古人哲思提供了全新視角。
“商都講壇”作為連接學術(shù)與公眾的橋梁,始終致力于將學術(shù)研究轉(zhuǎn)化為大眾可感知的文明敘事。此次講座杜金鵬先生以 “弄璋弄瓦” 為微小切口,抽絲剝繭般從文獻考據(jù)到考古實證,為千年典故帶來全新解讀,還原了商周育兒的鮮活場景,也讓抽象的古代文明,在玉璋陶瓦的細節(jié)中,展現(xiàn)出可觸摸的歷史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