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討會現場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陳堅、許丹丹):5月23日,由意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中心主辦的"中意文化遺產保護合作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于北京召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副院長詹長法與意大利羅馬第三大學副教授馬里奧?米凱利,作為兩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標志性人物,系統回顧了三十載合作歷程的豐碩成果,并就未來協同發展路徑展開前瞻性探討。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百余名代表參會,與主講嘉賓進行了深度交流。
詹長法作為首位獲意大利總統授予"仁惠之星騎士勛章"的中國文物保護專家,曾于2003-2010年擔任中意文物保護培訓中心中方主任。在接受總臺記者專訪時,他指出中意合作彰顯了兩大文明古國的歷史責任感:"這種基于歷史傳承的協作模式,本質上是古絲綢之路文明互鑒精神的現代表達。文物保護修復不是滿足當下的時尚追求,而是要將人類文明完整傳承給未來"。他強調,雙方合作的核心價值在于對歷史、藝術和當代人類的三重尊重,期待未來進一步延續"絲綢之路"精神,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更多中國-意大利方案。
詹長法與馬里奧?米凱利在活動現場
米凱利教授作為羅馬第三大學博物館學與文物修復學專家,深度參與多項中意文化遺產合作項目,也曾擔任中意文物保護培訓中心意方主任。他高度評價中國在保護理念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和技術研發應用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指出:"中意合作建立在三十年互信基礎之上,形成了不可復制的典范價值,應當成為國際社會的參考樣本。"針對中國近年科技創新突破,他特別強調其為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注入的新動能:"意中合作的堅實基礎不應終止,三十年的理解與協作是寶貴財富,持續深化合作是唯一正確選擇。"
追溯合作淵源,自1988年意大利文物考古代表團首次訪華起,兩國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持續深化。1995-1998年共建的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標志著實質性合作的開端。三十年來,雙方在文物保護理論建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標準化建設及修復技術推廣等領域取得顯著成就,形成了從學術交流到項目落地、從人才培養到技術創新的全鏈條合作體系,完成了西安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建設項目(1995年-1998年)、河南洛陽龍門奉先寺遺址考古調查和保護項目(1997年)、北京八達嶺長城局部修復項目(2006年6月)等多個合作項目。此次研討會不僅是對三十年合作歷程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合作的戰略擘畫。在全球化面臨挑戰的當下,中意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成功范式,為不同文明間的深度互鑒提供了鮮活樣本,其經驗或將成為推動國際文化治理體系創新的重要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