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5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獲悉,設在該校的中國-丹麥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學院,十余年來已培養1000余名獲得中丹雙學位的國際化人才,成為兩國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幟。
“中丹綠色創新日”北京會場活動在北京懷柔的國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學院順利舉辦。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中丹綠色創新日”近日在北京懷柔的國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學院和哥本哈根中國文化中心同步舉行,國科大副校長王艷芬在哥本哈根會場開幕式上致辭時回顧中丹科教中心的發展歷程,透露了國際化人才培養相關情況。她表示,圍繞《中丹綠色聯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雙方將在環境、氣候和綠色技術等領域深化合作,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隨后,王艷芬代表國科大與丹麥清潔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丹綠色創新日”北京會場活動包括中丹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中丹綠色發展論壇和中丹青年交流論壇,兩國專家學者以及青年學生分別分享在清潔能源等領域的合作成果與經驗,圍繞綠色政策與技術實踐展開討論,并舉行2025大學創業世界杯啟動儀式。
“中丹綠色創新日”北京會場,2025大學創業世界杯舉行啟動儀式。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據了解,中丹學院是由國科大與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及丹麥8所大學共同發起創建的科教合作平臺,旨在發展和加強中丹之間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兩國學生及科研人員的交流互動。作為中國教育部批準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中丹學院承擔著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養擁有跨學科思維、具備創新意識、通曉國際規則、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與創業高端人才。
國科大中丹學院院長王海燕接受媒體采訪介紹說,中丹學院每年來自歐洲教授的規模穩定在200人次,提供水與環境、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公共管理與社會發展、創新管理、生命科學工程與信息學、納米科學和納米技術、食品與健康等全日制英語授課的碩士項目,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領域,旨在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并能為全球發展做出貢獻的創新型人才。
“中丹綠色創新日”北京會場,國科大中丹學院院長王海燕為中丹科技創新合作論壇作總結。中新網記者 孫自法 攝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學院要面向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全球面臨重大挑戰的能源、氣候變化、生命健康等領域,加大人才培養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進一步推動合作成果轉化。
2025年是中國與丹麥建交75周年以及兩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簽訂40周年,“中丹綠色創新日”活動在此背景下舉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為兩國未來加強可持續發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