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鎮江,首先想到的是香醋,再是一城秀麗山水,半部江南詩詞。
而與這些似水柔情的初印象不同的是,鎮江的制造業其實相當硬核。
這里誕生了生產鋁鋰合金的噴射成形技術,使合金凝固速率提升1000倍以上。其產品用于C919機翼長桁、天宮空間站機械臂關節等“國之重器”,打破國外“卡脖子”技術。
這里有全球最大的內燃機氣閥鋼生產企業,氣閥鋼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品應用于奔馳、寶馬等高端汽車品牌。
這里研發出鈣鈦礦/晶硅疊層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全球領先,顯著降低光伏發電成本。
鎮江的制造業很“新”。
相比于傳統制造業,鎮江更專注于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和未來產業的布局。
創新策源,是這個江蘇最小地級市,從“夾縫求生”到“經濟騰飛”的關鍵之法,也蘊含著一座千年古城的生存智慧與破局膽識。
在江蘇“十三太?!敝?,鎮江是個獨特的存在。
它是江蘇省最小的地級市,占地面積僅3840平方公里,不及蘇州的1/2,常住人口322.8萬人,不及蘇州的1/3。
這座小而美的城市,還是座歷史名城。
在南京還叫江寧府的時候,鎮江就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得名,有“鎮守長江”之意。
辛棄疾曾在此留下“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的千古名句,壯懷激蕩。
在鼎盛時期,鎮江下轄12個市縣,面積是現在的4倍。
后來經歷幾次行政區調整,多個縣被重新劃分,分別歸入南京市、常州市和無錫市。
如今,鎮江市只剩下市轄區,以及句容、丹陽、揚中3個縣級市。
體量急劇縮小,但“散裝”風格依舊。
3個縣級市中,句容更“親近”南京,揚中孤懸于江中,丹陽產業獨立鏈接少。
鎮江本來就小,各區塊又各自驅動發展經濟,整體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再看外圍,鎮江被南京、常州、無錫三個進入“GDP超萬億俱樂部”的大都市緊緊環繞。
大都市意味著更高的投資回報和更大的發展空間,對資本、人才等核心資源的虹吸效應,加劇了鎮江的發展困境。
“內憂外患”之下,有網友預言,這個還不如蘇南大縣面積大的地級市,早晚會因為“大佬”城市擴容而被瓜分。
然而,這座被嘲笑為“蘇南洼地”的歷史名城,沒有放棄尋找發展之路,反而因為堅持產業革新,突出重圍,成為中小城市發展的新星。
2024年,鎮江GDP達到5540.01億元,同比增長5.9%,增速跑過全國和江蘇省平均水平,證明小城也有大發展。
其中,船舶、化工、計算機通信等重點行業增速分別達19.8%、18.4%、10.9%,早前布局的高端制造業顯示出強力發展后勁。
2023年的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中,鎮江名列53位。僅時隔一年,鎮江在該榜單上再向前躍進9位,位列44位。
同年它還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中排名第41,在江蘇12個上榜城市中位列第6位。
2024年,鎮江還首次入選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位列第77位,成為江蘇第三座上榜城市。
這座江南小城在長三角的產業集群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并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開始一路狂飆。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鎮江在抓自身定位這件事上,花了不少工夫。
江蘇是制造業大省,鎮江很早之前也將成為“產業強市”定為自己的目標。
但外圍是南京、蘇州、無錫這樣的制造業前輩,走在前面很多年,要是選擇傳統產業,正面競爭,鎮江毫無勝算。
這時差異化競爭就顯得格外重要。
鎮江提出“876”創新引領工程,聚焦在8條重點產業鏈、7個未來產業發展,以及6大傳統產業升級上。
重點產業鏈包括以航天海鷹產業園為依托的航空航天產業、中船動力研究所牽頭的船舶海工裝備產業和以百億級整車企業北汽麥格納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等。
光是航空航天產業,2024年應稅銷售額突破百億元,企業規模增至118家。
C919大飛機10%的零部件、50%的鋁材及復合材料,均產自鎮江工廠。
而在這些重點發展的產業中,通過不斷地市場細分、產業鏈梳理,鎮江摸索出自己的獨特心法。
不做大而全的企業,而是在現有產業鏈集群中,找到垂直領域的機會,成為產業鏈的一環,并在自己的這一環做到全球“高精尖”水平。
這就是鎮江創新產業的“產業鏈卡位”和“隱形冠軍”戰術。
碳納米管行業龍頭“天奈科技”,是世界上最早實現碳納米管通過漿料形式導入鋰電池技術商業化的企業之一,也是目前全國CNT導電漿料出貨量最大的企業。
天工國際生產的高速工具鋼,獲得了“全國單項冠軍產品”的榮譽,且天工國際集團的工模具鋼市場產能及綜合實力在全球可以排到第三,屬于世界頂尖水平。
而鎮江能不斷地打造出這些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離不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的支撐。
鎮江科教資源豐富,有科研能力的高校就有9所。
產學研協同發展,將科研技術、人才、資金、產業化等環節一一打通,大大提升了科技成果轉化水平。
實驗室中的假想落地變為產能,產學研協同讓科技創新有了自己的造血能力。
要想跑得快,還得混對圈子,鎮江深諳此道。
蘇南雖群雄環伺,但鎮江毗鄰蘇錫常,沿長江而立,銜接南京上海,地理位置優越。
2024年鎮江港年吞吐量2.95億噸,躋身全國港口吞吐量前20位。
港口積極向深水港發展,進一步降低單航次物流成本,推動臨港產業集聚。
鎮江工業用地價格僅為蘇州的1/3,擁有48個國家級孵化器,在孵企業人均辦公成本比上海低62%。
以上便利條件,讓鎮江擁有了加入長三角區域協同“朋友圈”的敲門磚。
鎮江首先以“一體兩翼三帶多片區”為基礎,整合了東翼產業協同發展區、西翼創新協同發展區,作為向外發展創新協同的載體。
同時大力推動“一區一廊三極多點”的創新布局,建立丹陽、揚中、鎮江經開區融合發展的“金三角”,以小三角的姿態融入長三角的“大三角”。
鎮江依托G312產業創新走廊,與上海交大合作研發腦機接口康復系統,聯合上海科技大學開發鈣鈦礦/晶硅疊層太陽能電池,技術轉化成效顯著。
鎮江還是施行“飛地經濟”模式的先驅者,在南京麒麟科創園建設鎮江園,反向利用大城市資源,實現研發在寧、轉化在鎮的協同模式。
今年4月20日,鎮江市政府在上海徐匯舉行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探討鎮江如何深入融合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
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表示,鎮江將一切向上??待R,致力于接軌上海、服務上海,依靠上海“沖峰”,帶領鎮江“爬坡”。
鎮江的航空產業園便是“滬鎮融合”的成功案例。
2008年,鎮江在中國商飛的支持下,引進了航空鋁板項目,并開始建設鎮江航空產業園。
此后鎮江航空航天產業就成為中國商飛的“配套”產業鏈,深度參與了C919大飛機關鍵零件和原材料的供應。
中國商飛的駐華東地區代表處設立在鎮江,2025年2月還曾舉辦鎮江航空產業合作對接會,進一步深化合作。
座談會上,馬書記希望促進實現更多“研發在上海,轉化在鎮江”的案例,讓更多區域協同創新的碩果結在鎮江。
鎮江的“小城市大創新”發展路徑,為中小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小城市通過精準定位、差異化競爭、區域協同創新,也可快速實現突圍。
2024年的數據進一步說明,鎮江的創新動能已從“政策驅動”轉向“內生增長”。
接下來,如果能在長三角一體化中深化“節點城市”功能,鎮江將繼續以其創新能力領跑中小城市發展。
參考資料:
1.《小城大智慧:江蘇最小城市鎮江如何成為創新“隱形冠軍”?》,武MOU談財科。
2.《天工國際股價翻倍的復盤:躋身世界特鋼三強 4.8億進軍高端材料》,智通財經。
3.《江蘇鎮江:“馬力全開”走好產業強市之路》,新浪財經。
4.《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蘇南名城鎮江的優勢和機遇何在》,澎湃江蘇。
作者:吳漉知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