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記憶里
都有一條泛黃的老街
一條狹窄的街道、一扇飽經(jīng)風霜的木門
都深藏著一段溫情歲月
對許多新吳人來說
古色古香的老街舊巷
起起伏伏的石板路
是不可缺少的兒時記憶
有條老街
歷史悠久卻藏匿于世
坐落于鴻山街道西北隅
金城東路北
往西南3公里是梅村
往東約1公里是鴻山泰伯陵景區(qū)
你是否好奇
這里有著怎樣的故事?
這里就是西倉老街,沿著西倉河而建,呈東西走向,是旱岸水街的水上村落空間格局。
西倉地名始見于700多年前宋代史書《咸淳毗陵志》:“有酒坊,俗稱西倉,亦稱西村,蔡希逸自洞庭徙此。西去城三十里。”古稱“版村”,始建于明清,這里曾是富足糧倉和貿易集散地。
石板小巷、曲徑通幽,老街彎彎曲曲數(shù)百米。街巷的兩側,仍保留完整的水鄉(xiāng)木結構建筑,青瓦出檐、層層疊疊、錯落有致。
雖聽不見游人如織的喧鬧,也看不見商賈云集的繁華,這條寧靜的西倉老街,其實曾熱鬧了數(shù)百年。
老街所在的西倉古鎮(zhèn),在上世紀中葉,曾是無錫東鄉(xiāng)一顆燦爛的明珠,一個富有典型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繁華小鎮(zhèn)。
最興盛熱鬧的時候,街市由東街、中市街、西街組成,與其他許多古村落一樣,街道多是狹窄而細長的,街面由青磚或條磚鋪地。
街道兩旁各式店鋪林立,約有六七十家,米行、南北貨店、魚行、肉店、豆腐店、剃頭店、裁縫店、飯店、面店、糕團店、老虎灶、茶館店、木行、磚瓦石灰行……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所有需要。
古鎮(zhèn)里主要姓氏為蔡姓,在數(shù)百年的悠悠歲月里,他們人才輩出,留下過屬于自己的輝煌。
據(jù)《無錫縣志》記載嘉慶元年丙恩科進士蔡維鈺,西倉蔡氏二十四世孫。據(jù)《錫山稟癢錄》統(tǒng)計,自清同治四年(1865)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40年間,西倉就有六人考中秀才。其中光緒三年秀才蔡瑞勲(字銘竹)于光緒十一年中舉;光緒十九年秀才、蔡錦(字光黼)祖上四代都有秀才。
偶然路過一間滿是字畫的屋子,伴隨著墨香,一位白發(fā)老先生正在案桌前寫著書法。
老先生介紹到,當時富甲一方的蔡氏,在這里留下了大大小小十多座廳堂,每處廳堂都有一個雅名,顯示出主人身份的不俗。
前街后院、連廊相通,老先生帶小編領略了一番家族莊園式的江南水鄉(xiāng)古鎮(zhèn)。
西倉蔡氏大族經(jīng)過700多年繁衍生息,子嗣分仁、義、禮、智、信五派,分支遷居江陰常熟張家港和無錫周邊地區(qū),西倉則是這些分支蔡氏宗親的祖地。
建于明朝的金魁廳,目前現(xiàn)存建筑為前廳,由里人蔡孚曾孫於明嘉靖年間翻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吹雨打,不同時代的印記刻在了每一塊石板上,西倉人的記憶也在此重疊。
蔡氏家族留下的許多老宅如今已無人居住,盡管有些斑駁,卻還保留著傳統(tǒng)風貌。
2008年,西倉被列為“無錫市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古村落”之一,2023年入選無錫市第二批地名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如今,昔日繁華早已不再,但老舊與寧靜掩蓋不了西倉往日的風姿,漫步寂靜安謐的西倉河旁,仍能讓人浮想聯(lián)翩。
穿梭于時光的長廊
看一個個時代縮影
即使時代變遷
記憶里的老街始終不會變
【地址】
編輯 | 楊亦哲
來源 | 無錫博報生活、無錫市新吳區(qū)文化館、無錫閑話、崔壽偉
三十而立再出發(fā),無錫村田電子第三工廠開業(yè)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業(yè)壓縮機業(yè)務研發(fā)制造中國總部暨壓縮機技術無錫園區(qū)正式開業(yè)
搶先探!鴻山遺址博物館煥新登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