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弄清楚一個事情,秦長城和明長城不但不是同一條長城,線路還不重疊。
就東西起始點而言,秦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
就南北位置而言,秦長城的位置整體靠北,明長城的位置總體靠南。我還是畫一個圖來給大家解說一下
以上是我繪制的秦長城和明長城的示意圖,秦長城和沿線重要城市用紅色標注,明代長城及其沿線重要邊鎮我用黑色標注。
從圖上我們可以看出,秦代的外長城最南邊的軍鎮為云中郡(郡治今內蒙古托克托縣)和九原郡(郡治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而明長城最北點應為大同和懷柔。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明長城比起秦長城,就南北方位來說,整體南移了200公里以上。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會說,是秦朝的軍事力量強大,所以能把長城往外推幾百公里,明朝比較弱,只能把長城收縮到燕山一帶防守。
其實,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明朝初年,至少在洪武和永樂時期,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對付退到草原上的蒙古人可以說是摧枯拉朽。
那么,明朝為什么不像秦朝一樣,把長城推進到陰山一帶?主要原因就是氣候。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修長城的目的是什么?
中原王朝修長城目的實際上就是防備游牧民族南下襲擾,保證農耕民族生產生活的正常進行,因此,歷代修建的長城,不僅是秦朝和明朝,還有南北朝、隋朝也修建了長城,他們恰好都在農耕區和游牧區的分界線上。
竺可楨先生有一篇著名的《中華五千年氣候變遷初步研究》,里面提到,春秋至東漢(公元前7世紀~1世紀)是中國氣候史上溫潤時期,氣溫比現在高2℃左右,降水充沛。當時,關中平原都種了水稻,燕趙等國都在今草原地帶進行大規模農業生產,農耕民族的生活區域向北推到了陰山山脈。
而且,當時的陰山植被非常豐富,《漢書·地理志》里記載著一帶區“土地沃衍,宜耕牧”。
漢朝的長城,大體上繼承了秦長城,并進行了加長,加固。尤其值的一提的是,漢朝為確保長城防線,進行了大量移民實邊和屯墾。晁錯《守邊勸農疏》里建議:“募民徙塞下。”如果此地不適合農業生產,移民屯墾也是徒勞,很快會荒廢。
秦漢長城以陰山山脈為重要依托,向兩段延伸,這是因為剛好處在當時農耕和游牧的分界線上。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當時陰山山脈植被茂盛,大樹很多,可以提供大量的建筑材料和生火取暖的木柴。
我們再來看看明長城。
根據《中華五千年氣候變遷初步研究》,元末至清末(公元1350~1900)是第四個寒冷時期,氣溫比現在還要低1-2℃。嚴寒是農業生產的大敵,因此,在明朝,游牧和農耕的分界線南移了幾百公里。
明朝立國之初,也是有把國境線向北推的計劃。朱元璋時期,在陰山、大青山以南的東勝(今內蒙古托克托)、全寧(今翁牛特旗)一帶設立一批衛所,讓駐軍屯田。如果當時氣候穩定的話,明長城有可能還是秦漢長城的路線。
但是,衛所設置沒多久,嚴寒接踵而來,頻繁的寒流和風沙,讓衛所的農田幾乎絕收,堅守下去實在困難。當時,庫布齊沙漠和毛烏素沙漠正在快速發育期,就農耕民族的思維來看,堅守這里似乎沒有意義了。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把北部原秦長城附近的沿邊衛所,全部內遷到適合農耕的緯度,開始修建長城。這就是明長城為什么靠近南邊的原因。
有人會說,為了遏制草原民族,再難也要堅守,這是一廂情愿。以當時的生產水平,交通和通訊條件,如果沒有大量人口為支撐,農耕民族根本無法在草原上立足。條件不利而硬要堅守的話,會帶給內地百姓帶來沉重負擔,激發矛盾,王朝都有可能被顛覆還未必守得住。漢武帝打贏了草原之戰,卻將文景之治成果揮霍一空,造成了西漢后期千瘡百孔,民怨沸騰。具體原因見我所寫的《古代中原王朝為什么不能一勞永逸解決草原問題,非要修長城?》。
因此,明長城比秦長城向南退了200多公里,這是當時現實條件決定的,尤其是當時氣候決定了農耕和游牧分界線就在那里。
歷史不是紙上談兵,更不是上帝視覺,要結合當時各種因素來綜合分析。
敬請關注,感謝每一個遇見的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