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出現了較大的提升,尤其站在科技的肩膀上,生活的變化可謂是質的飛躍。
水和電的發展為人們帶來無數生活上的便捷,從洗衣機、電冰箱到洗碗機、洗地機等,都讓人們‘解放雙手’,提高了生活效率和幸福感。
同樣的,在交通方面中國的水平更是可以名列前茅。由于時代發展,人們生活的節奏也越來越快,普通的交通工具已經滿足不了人們日常的通勤或生活需求。
國家便開始重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從大眾最先熟知的火車,到能代表中國速度的高鐵,再到城市發展必備的地鐵,無一不彰顯著當今交通的便捷性。
多樣化的交通方式不僅為人們提供了出行方便,更是彰顯出了我國強大的交通實力,這點就連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都無法比擬。
但是在這一背景中,有這么一樣交通工具,缺點眾多,僅僅運行了三年就要面臨拆解,白白投入了幾十億的資金,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提出一個名詞--有軌電車。
我們日常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大多以公交車、地鐵等為主,有軌電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見,所以有些人還是比較陌生。
早在上個世紀末,國外出現了第一輛有軌電車,彼時的社會人們出行大多還是依靠人力,所以有軌電車的出現一時風靡全球。
對于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說,有軌電車這種出行方式既不用浪費大量的人力,又有著人力無法替代的優點,別提多‘時髦’了。
而中國自然也跟緊了時代的步伐,在天津開通了第一輛有軌電車,不過好景不長,很快一系列的問題便接踵而至。
當一個新興事物出現時,沒有強悍的技術支持,必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正如當時的有軌電車,運行沒多久,便有不少市民開始抱怨。
比如軌道占用了正常道路不說,運行速度還慢,并且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故障,非但沒有對市民的生活帶來便捷,還制造出了各種各樣的麻煩。
更何況當時小汽車的問世,更是給有軌電車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
在這一條件下,各個地方不得不中斷有軌電車的發展,為更有發展潛力的小汽車提供各項支持。
直到2011年,珠海市開展了首批有軌電車生產基地建設活動,對于一直以來都想推進城市交通發展的珠海市來說,這無疑是個很好的契機。
帶著為城市交通發展貢獻的目標去執行,很快珠海便開展了項目建設,直至四年后才正式投入運營,可這次依舊沒有維持多久,短短三年之后,項目宣告失敗。
據說珠海這次的投資規模相當之大,投資力度也相當可觀,單單是修建便耗費了政府多億資金,在如此龐大的金額之下,有軌電車被拆解無疑給了珠海市當頭一棒。
那么本應發展為珠海市重點項目的有軌電車交通建設為什么會在三年之后宣告失敗?珠海市對其作何反應?
首先城市化進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在城市內選擇出行的交通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同期鐵路、汽車等交通方式也正處于高速發展的時期。
我們可以將有軌電車理解為短程鐵路,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在于都屬于公共交通,且都有著固定的線路。
不同之處則是鐵路路程較遠,可運行范圍較廣,而有軌電車基本上只在城市內運行,范圍較窄,運行范圍和公交車差不多,可跟公交車相比,又存在著根本性的問題。
有軌電車的前期投資較大,動輒需要多億人民幣,而公交車的投入較小,在金額龐大的有軌電車面前幾乎是杯水車薪。
后續地鐵的運營讓有軌電車的處境更是雪上加霜。地鐵的運營是在地下,其特點就是干擾因素較小,速度快,安全。
而有軌電車在地上運營,干擾因素之多讓其無法和地鐵相比較。單單拿速度這一點來說,有軌電車就存在很多弊端。
地上運營的車輛除了有軌電車之外還有公交車、私家車等等,在擁擠的情況下就極其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既影響正常運營,還存在安全隱患。
更何況有軌電車固定的始發站和終點站都是固定的,有些人出行前需要先步行一段時間,其便捷性還不如私家車,這樣一來,同其他交通方式相比,有軌電車的存在就有些‘多此一舉’。
作為交通方式的一種,前期的投入和運營期間的維護成本都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有軌’電車,顧名思義,需要有固定的軌道通行,這樣就需要交通人員去設計路線,鋪設軌道,復雜的技術和贅余的前期準備工作就會用掉不少資金。
如果乘坐人數達到預期,可能不會虧損太多。可據統計,實際乘坐人數僅僅只有預期人數的二十分之一,這樣一來,虧損則是必然的。
有軌電車為了安全考慮,還需要定期維修檢查,以免造成半路停止運行,給市民帶來不便的情況,尤其是高溫或雨雪天氣,更是需要多加注意。
前期過高的投資和之后過低的收益造就的有軌電車發展項目成為一場泡沫,況且投入開始,又怎能說停就停,不斷運行期間所增加的資源成本和維修成本都像是一座大山,壓得政府難以喘息。
最后由于有軌電車的運行限制較多,又受環境影響,存在某些不可忽視的現實問題,所以對技術的要求也比較高。
但這往往是大家最詬病的一點,因為有軌電車的技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漏洞。
據了解,有軌電車在運行過程中經常有漏電、短路的情況發生。
這樣一來,不僅有上述提到的維修成本問題,還關乎到了市民的安全。身為公共交通,最基本的就是保證其安全可靠性,可有軌交通由于技術上的缺陷完美地將問題擴大,呈現出來。
在城市中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市民一大部分都是為了上班通勤,他們有著嚴格的考勤制度,需要按時到達上班地點,故而這類人群的需求是高效出行。
試問一下,如果有軌電車因為技術問題半路維修,人們無法按時上班,或者因為遲到取消績效或全勤,那么有軌電車會不會逐漸被市場排斥?
在多種原因的促使下,最終珠海的有軌電車正式停運。短短三年,有軌電車從建設到退出市場就像泡沫一般,白白消耗了幾十億。
那么有軌電車就真的那么一無是處嗎?實際上有軌電車也有一些好處,之所以覺得‘雞肋’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特定人群。
比如有些城市的景區常常建設在城市邊緣,市內的公交往往無法延申至此,就算有,也存在車輛較少、等待時間較長、路途較遠、乘坐體檢較差的弊端。
而這時,有軌電車的優勢方能顯現出來。它可以作為市內公交的延申,為游客提供較為便捷舒適的交通旅程。
所以社會主流的交通方式中,有軌電車的存在可能弊大于利,卻不能看作一無是處。
而在經歷了諸多困難之后,珠海市也迎來了‘華麗轉變’。
首先在經濟方面進行了及時止損,在收到大批市民的反向反饋之后,珠海市政府選擇了拆除軌道,恢復路面,并在進行評估之后得出停運后將會每年節省1.3億元的財政補貼的結論。
于是珠海市政府選擇將這筆錢用于城市公交的優化上,新增了12條社區微循環線路,為公交出行開拓了發展空間。
其次軌道的拆除也多出了大量的城市土地空間,政府將其進行改造,變成了公交專用車道和自行車道,有力解決了部分上班路上擁堵的問題,使得城市道路利用率提高,通行效率自然也有效提升。
最后大額資金扶持的電車控制中心也改成了交通數據平臺,對全程2000輛公交車進行有力地監督和調度。
有軌電車的發展初心是好的,只是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無法避免的難題和挑戰,我們應抱著發展和正向的眼光來看待這一交通方式的退場。
同樣也警示當今的城市建設者,在進行城市交通規劃時,一定要做好調研,將城市發展現狀和居民實際需求相結合,避免出現‘形象工程’。
珠海交通局也曾對這一事件做出過有力總結:“超前半步是創新,超前三步是包袱。”
其用血淋淋的教訓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城市交通的規劃與發展是不僅需要前瞻性,更需要實用性,每一分的投入都應該讓市民有腳踏實地的獲得感,大家如何認為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