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國收回藏南,百萬印度移民問題如何解決?這不只是移民問題。你知道藏南這個地方生活著百萬印度移民嗎,如果國家將此地收回,那么,數量如此龐大的移民該何去何從呢,其實這里面,還不只有移民問題。
藏南這片土地自古就是中國的,但自從印度1947年獨立后,就開始搞“前進政策”,一點點蠶食邊界。到了1962年,中方明明打贏了反擊戰,卻主動后撤,結果印度趁機重新占領并搞起了“移民實邊”。現在藏南九成人口都是印度遷來的,達百萬之眾,連首府伊塔那噶都被印度改成了“阿魯納恰爾邦”。
印度這招挺狠的,一邊派兵駐扎,一邊往藏南猛塞人。他們從東北部的阿薩姆邦、比哈爾邦運來大量貧困人口,給地給補助,甚至允許砍伐原始森林開荒。現在藏南印度移民的出生率是印度平均水平的兩倍,部分村鎮人口密度比孟買還高。這些人種茶、挖礦、修路,印度媒體還吹噓這是“愛國拓荒”,實際就是要把生米煮成熟飯。更棘手的是,印度在這里建了200多所學校,教材里寫著“阿魯納恰爾自古屬于印度”,三代移民下來,很多人連自己老家在印度哪個邦都說不清了。
真要收回藏南,這些移民怎么處理?直接驅逐?國際輿論壓力扛不住,人道主義危機分分鐘上熱搜。全部接收?等于給14億人口再添百萬張嘴,還可能混進間諜搞事。參考歷史上類似案例,1971年孟加拉獨立時,印度接收了1000萬難民,結果到現在還有300萬黑戶;以色列在占領區搞定居點,被聯合國罵了50年也沒解決。中國要是動手,得先算好三本賬:法律上怎么界定身份——這批人大部分沒中國國籍;經濟上怎么安置——藏南現在除了茶葉和木材,就業機會少得可憐;政治上怎么跟印度掰扯——莫迪政府早把藏南列為“不可談判的主權核心”。
其實早有人提過折中方案:參考中緬邊界模式,按實際控制線調整+人口置換。但印度不認賬,當年周總理提出“以東換西”的方案(中國放棄部分阿克賽欽換取藏南),尼赫魯直接掀了桌子。現在局勢更復雜,印度在藏南修了18個直升機場、4條戰略鐵路,S-400導彈都部署到德讓宗了。真要動武收回,解放軍山地部隊確實有優勢,但后續治理才是大難題——海拔從200米陡升到5000米的地形,每年降雨4000毫米的氣候,交通全靠騾馬和直升機的現狀,管理成本比青藏鐵路還高十倍。
不過換個角度看,藏南留著不解決,印度就永遠捏著中國的“命門”。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水電站要是建成,發電量抵三個三峽,現在卻被印度卡著脖子。墨脫縣老百姓去趟縣城要翻雪山,而直線距離才80公里。前年印度在藏南搞基建,把公路修到了察隅河對岸,邊防官兵拿望遠鏡都能看見印度卡車卸貨。這種局面拖下去,等印度再移來200萬人,恐怕談判的籌碼都沒了。
最關鍵的是法理戰不能輸,中國這兩年拼命在聯合國曬1904年《拉薩條約》、1914年“麥克馬洪線”原稿,連英國檔案館里清末西藏地方政府的抗議信都翻出來了。抖音上有退伍兵發視頻:“我在山南巡邏時,印度哨所離我們就隔條河,他們拿大喇叭喊話,我們就放《青藏高原》。”老百姓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去年成都某高校搞模擬收復藏南的兵棋推演,300張門票3秒搶光。
說到底,藏南問題不是簡單的土地歸屬,而是綜合國力、戰略定力和民心向背的較量。百萬移民看起來棘手,但1949年前上海有23國外僑,1955年照樣平穩解決;1997年香港回歸前10%人口持外國護照,現在不也穩住了?關鍵看后續治理:基建跟上創造就業,義務教育重塑國家認同,戶籍管理卡住新增移民。印度能搞“移民實邊”,我們就能搞“融合扎根”,時間在中國這邊——按現在的發展速度,等印度GDP趕上廣東再說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