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在天津南市的三不管地界,有一個人,名字叫卜恩富,人稱卜六。
他身材魁梧,力氣驚人,不僅在跤場上打遍天下無敵手,還一腳踹開了京津摔跤界數十年的“老黃歷”。
他干過消防員、做過陪練,最后成了摔跤界的“宗師級人物”。
而讓卜六聲名大噪的,是一場發生在1935年的全國運動大會——天津摔跤小子硬撂倒了北京跤場的頂梁柱寶善林,這事兒后來成了京津摔跤史上的一段佳話。
那年上海剛建成的江灣體育場,一場摔跤比賽吸引了全國的目光。
這次大會不僅有國內各省市的選手,還有遠道而來的海外華僑參賽,場面熱鬧非凡。
摔跤賽場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決賽中兩位重量級選手身上:天津的卜六和北京的寶善林。
前者是南市三不管跤場的后起之秀,后者則是天橋跤場的老資格高手。
這場對決,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像是一場榮譽之戰,背后牽扯的,是京津兩地摔跤圈的多年恩怨。
說到摔跤,這在當時的京津兩地可算是一項“硬核娛樂”。
天津南市的三不管地界和北京的天橋跤場,一個是魚龍混雜的碼頭地帶,一個是戲曲雜耍的發源地,摔跤在這兩個地方都有著極高的人氣。
北京的摔跤據說起源于清朝的善撲營,那可是滿清八旗子弟的專屬“競技場”,跤手們不僅要練得身手敏捷,還要學會分寸拿捏,摔得漂亮又不傷人。
天津的摔跤則更接地氣,講究一個“狠”字,出手快、招數硬,摔得干脆利落。
兩地風格不同,但誰也不服誰,常常為了“誰更牛”爭個沒完。
決賽當天,寶善林一身紅褲子,站在場上氣定神閑。
這位天橋跤場的老穴頭,可不是一般人物。
他在北京的名氣早已響當當,曾經在跤場上摔倒過不少高手,甚至有傳聞說,這次比賽的錦旗上早早就繡好了他的名字——“寶善林”。
而卜六則穿著一條黑褲子,雖然名氣不如對手大,但他卻有自己的底氣。
他從小在天津南市長大,十九歲時拜師學藝,師承的是清朝善撲營的高手崔永福。
經過多年苦練,卜六不僅掌握了摔跤的各種招式,還在英租界的拳擊場里學了一手洋拳,拳腳功夫硬得很。
比賽開始,場上氣氛緊張得讓人屏住呼吸。
兩人先是試探性地斗了幾下,誰也不肯輕易出招。
卜六身材高大,力氣占優,但寶善林的經驗豐富,動作靈活。
就在兩人僵持之際,卜六突然使出一招“挑勾子”,動作干脆利落,把寶善林摔了個四腳朝天。
這一招讓現場觀眾目瞪口呆,天津觀眾的歡呼聲差點把屋頂掀翻。
接下來的第二跤,寶善林穩住了陣腳,用一招巧妙的“圈腿”扳回了一城。
兩人各勝一跤,第三跤成了決勝負的關鍵。
這時候,卜六的年輕優勢顯現出來了。
他二十多歲的年紀,體力正旺,而寶善林已經三十五歲,雖然平時看不出什么,但在這關鍵時刻,體力差距開始顯現。
僵持了十多分鐘后,卜六抓住一個破綻,用力一拽,把寶善林壓得單膝跪在地上。
這一跤摔完,全場鴉雀無聲。
原本準備好的錦旗上寫著“寶善林”三個字,但現在冠軍是卜六,賽會工作人員干脆拿張紅紙把錦旗上的名字遮住,臨時貼上了“卜恩富”三個字。
卜六一戰成名,不僅替天津爭了光,還讓京津摔跤界多年來的爭論有了一個階段性的答案。
比賽結束后,卜六被邀請到南京的國立體育專科學校,擔任摔跤總教練。
他并沒有止步于摔跤,而是繼續鉆研武術,拜師學習形意拳和大成拳,最終將摔跤、拳擊和傳統武術融為一體,創出了一套獨特的“跨欄跤法”。
這種跤法講究用身體重量壓制對手,再通過巧妙的力量變化讓對手毫無招架之力。
他的故事后來被拍成了電影《宗師卜六》,為后人所知。
有人評價卜六,說他是個打破規矩的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把摔跤這項傳統技藝融入了現代的力量和速度,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
京津兩地的摔跤之爭,表面上看是兩種風格的對抗,但背后更是一場傳統與創新的較量。
而卜六,正是那個站在傳統與創新交匯點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