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中國正處于一個政治動蕩和社會變革的時期,眾多外國攝影師來華,為中國的歷史影像研究提供了大量資料。1933年至1937年,法國攝影師、日記作家埃萊娜·霍普諾(Hélène Hoppenot,1894-1990)在中國生活,拍攝了彼時動蕩與平靜、開放和封閉共存的中國社會影像。
1894年7月25日,埃萊娜出生于法國巴黎的一個軍官家庭,年輕的她熱愛音樂,學習過鋼琴,曾在巴黎的獨奏音樂會上擔任歌手。1915年,她與亨利·霍普諾(Henri Hoppenot,1891-1977)相遇。亨利于1914年8月加入法國外交部,1917年,23歲的埃萊娜嫁給了這位外交官。1918年,亨利被任命為公使,埃萊娜從此便開始跟隨丈夫全球旅行。
埃萊娜· 霍普諾的肖像,1918年 保羅· 克勞德爾。
1933年,亨利·霍普諾被任命為駐北京大使,埃萊娜隨丈夫來到中國。埃萊娜從德國紀實攝影師赫達·莫理遜(Hedda Hammer Morrison)工作的哈同(Hartungs)照相館買了一臺6×6的祿萊(Rolleiflex)相機,這一專業型的中畫幅雙鏡頭相機在當時備受青睞,是莫理遜和同期在中國的女攝影師艾倫·托爾貝克(Ellen Thorbecke)的常用設備。
在中國,她既是“旅行家”又是“外籍居民”,對腳下土地本身的探索欲超過了政治和外交的意圖。受到浪漫的畫意攝影和當時流行的雜志攝影的影響,埃萊娜的作品既有詩意的柔焦風格,又有突破常規的探索。
埃萊娜1933年至1937年在中國拍攝的作品,包括北京、南京、杭州和云南等地區。照片中,既有強調純粹形式美感的屋檐與樹枝,也有著重鄉土紀實的船夫、攤主和孩子,更多的則是游蕩于二者之間的意象:一籃子鵝、滿墻假發、一地草鞋、一尊佛像……這些細節表明,埃萊娜不只是選擇宮殿和廟宇這些代表中國的宏大意象,也沒過于停留在動蕩時代下的破碎表面,而更多地記錄了在大歷史中未被關注到的、普通民眾平和緩慢的生活細節。
埃萊娜·霍普諾和亨利·霍普諾在去往中國的輪船上,1936年。
“為新的經歷、不穩定的日子、意外的邂逅和不可預知的事情而著迷”,這是埃萊娜對自己的形容,也讓她在動蕩的20世紀,為世界留下了非凡的視覺見證。
商販,北京。
街頭賣藝的男子。
坐在街上看鳥籠的人。
北京永定門前的小攤販。
埃萊娜一群朋友在北京頤和園的石舫上拍照,1935 年 1 月。
一場外國人的婚禮,北京。
蒙古族婦女和兒童在鏡子前合影。
一座庭院,幾名男子在院中休憩。
板倉河,湖北宜昌。
在河邊洗衣服的婦女們,重慶。
一處舊貨集市,北京。
撐開傘,正在休息的人力車夫。
長江岸邊,這輛人力車是怎么來到岸邊的?
雪后的北京天壇祈年殿。
宋帝陵的石像。
明十三陵神道邊的石象。
澳門的海灘一角。
民居,云南。
避暑山莊永佑寺塔,承德。
裝鵝的籃子。
裝石頭的籃子。
坐著滑竿上山的亨利·霍普諾,湖北,1935年4月。
大觀日知錄
沒事擺擺龍門陣
345篇原創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