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聰穎好學,本可以參加科舉,考取功名,卻選擇了更為艱難也更為低微的吏員之路。
他公正無私,無論是做小吏還是任知府,心中時刻記掛著為百姓謀福利。
他深得民心,任蘇州知府13年,三次離任都被蘇州百姓挽留,造就了一段“三去三留”的佳話。
他就是蘇州百姓口口相傳的“況青天”——況鐘,他的美名可與開封府的“包青天”相媲美。
況鐘究竟是如何從一名普通小吏,一步步升任三品知府,成為令百姓戀戀不舍的父母官?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位清官能吏的傳奇一生。
放下功名,從小吏起步
公元1383年,況鐘出生在江西靖安縣的龍岡洲,也就是現在的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
他的曾祖父飽讀詩書,還當過縣令。
元朝末年,烽火四起,況家全家都在一場戰亂中喪生,僅剩況鐘的父親存活下來,幸而被鄰居帶回家撫養,才得以長大。
況鐘從小聰穎好學,刻苦上進,還精通書法。
家人都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參加科舉考試,考取功名。
然而一個人的到來,改變了況鐘的命運。
公元1406年,靖安知縣俞益急需一個精通文理、為人干練的書吏,聽說有個叫況鐘的年輕人寫得一手好字,人也機靈,于是他把況鐘找來,見面詳談。
兩人見面后,為了考察況鐘的學問,俞益出了一個上聯“一扇千須動”,況鐘立刻就答出了下聯“三梳萬發齊”。
幾番詳談過后,俞益發現況鐘聰明能干,是個不可多得的吏才,于是請求況鐘的家人讓他來做書吏。
可是況鐘的家人不樂意了,在古代,吏相當于官府的辦事人員,處在官場“鄙視鏈”底端。
吏要升職成為官員很難,能升到的官職品級也不高。
相比起來,通過科舉入仕才是正途。
但俞益對況鐘的家人說:
“古往今來,從以書吏起家成為高官的人才很多,比如漢代蕭何、曹參,他們后來都位至相國。
做書吏有什么不好的呢?”
在俞益的勸說下,況鐘放下功名,開啟了他的小吏生涯,在靖安縣衙做了九年的禮曹吏員。
九年后,況鐘進京參加書吏的考核和甄選。
由于況鐘在職期間工作能力突出,為人正直無私,俞益向當時的禮部尚書呂震極力推薦他。
經考察后,呂震也非常欣賞況鐘,又向明成祖舉薦了他。
后來,經過明成祖的面試,況鐘被破格任命為禮部六品主事,負責與皇族有關的大型慶典儀式。
況鐘任職后,一切事宜均處理得嚴密妥當,深受朝廷賞識,僅在明成祖一朝就得到了31次獎賞。
因賢能勤勉,禮部六品主事期滿,況鐘又被超升為正四品儀制司郎中。
生之路,或許坦途是最快的捷徑,但是閱歷才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愿意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任勞任怨,步步穩扎穩打,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練就一身錚錚鐵骨,這樣的人,才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楷模。
假意示弱,懲治貪官污吏
公元1430年,況鐘經人推薦,來到蘇州赴任知府一職。
當時的蘇州稅負繁重,貪官污吏橫行,被稱為“天下第一劇繁難治之地”。
連明宣宗都叮囑況鐘“毋為權勢所脅,毋為奸吏所欺”。
況鐘剛上任時,蘇州府的官吏們都圍在他的身邊,觀察他如何辦事。
于是,況鐘假裝什么也不懂,讓這些狡詐的官吏,感覺況鐘好糊弄,也就更加肆無忌憚,變本加厲。
而況鐘表面縱容他們為所欲為,暗地里卻在搜集罪證。
直到一段時間后,況鐘收集夠了證據,便召集官吏,當眾對他們進行宣判,還把罪責最重的幾人處以死刑,甚至當堂打死了6個官吏。
這一舉動震撼了蘇州府上下,讓府中的官吏們再也不敢橫行霸道、徇私舞弊了。
此外,況鐘還為當地數百人洗清了冤屈。
原來,明朝實行軍籍制度,編入軍籍的人家每戶要出一個人當兵,而軍籍是世襲的,當兵的死了或者逃了,要在原籍勾取他的親屬補充。
之前朝廷派來的御史勾結蘇州府的官員,在清理軍籍時弄虛作假,將數百名百姓冤屈為軍籍,甚至還殺了很多人。
在經過嚴密調查后,況鐘奏請皇帝為百姓伸冤,還了百姓一個清白。
不僅如此,況鐘還奏請為一百六十人免除了軍役,又讓一千二百四十人只需自身服役,不必將軍役世襲給后代。
自從況鐘嚴懲官吏的事跡傳播開來,整個蘇州府的風氣變得清明起來。
從此以后,官吏們全都開始遵紀守法,嚴格按照法度行事。
當時,皇家時常派太監外出采購宮廷所用的物品,這些太監經常隨意編造理由,欺壓辦事官員,百姓也經常受到他們的虐待。
但是,況鐘來到蘇州上任以后,這些事情明顯減少,直至不再出現。
這都與況鐘雷厲風行,整頓吏治有關。
初入一個新環境,新官上任三把火雖然不失是一種處事方法,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用此法。
審時度勢,借勢而為才是最好的處世之道。
深得民心,三去三留況青天
蘇州自古便被譽為魚米之鄉,更是全國賦稅的重要來源。
然而正是因為施加給蘇州的賦稅過重,許多百姓不堪重負,拋棄土地逃亡他鄉。
導致許多田地被荒廢,蘇州府更是欠下巨額租稅。
為了解決這一壓在蘇州百姓身上的大石頭,況鐘上奏請求減輕租稅,然而卻被戶部駁回。
原來明宣宗早就下過減租的詔書,戶部卻按住不下達。
戶部尚書甚至還污蔑、彈劾況鐘。
但況鐘并沒有屈服,依然堅持上奏。
在他的努力下,朝廷終于同意減租,使蘇州府一年減免官糧72萬余石(dàn)。
一時間,況鐘在民間的威望陡增。
那么,況鐘又是如何成為“況青天”的呢?
我們都很熟悉包拯“包青天”,他鐵面無私、執法如山,他的事跡被代代傳頌。
而況鐘被稱為“況青天”,也是因為他辦案公正、明察善斷。
況鐘前任的蘇州知府怠政,積壓了眾多陳年舊案未處理。
況鐘上任后,一一核實處理,一個縣一個縣地輪流審問案件,不到一年,就清理了1518個案子。
蘇州百姓都稱其為“包龍圖復生”。
明朝馮夢龍的著作《警世通言》里就有一篇《況太守斷死孩兒》,記述了況鐘斷案的故事,還贊揚“況青天折獄似神”。
不僅如此,況鐘在蘇州還疏導水利、興辦學校、整理漕運……蘇州的社會風氣、經濟狀況都為之一振。
所以,當地百姓都極為愛戴況鐘。
《明史·況鐘傳》記載:
“民奉之若神。”
意思是老百姓像奉若神明那樣尊敬況鐘。
為此,況鐘還在蘇州留下了一段“三去三留”的佳話。
公元1431年,況鐘的繼母去世。
按理況鐘應該辭官守孝,可是蘇州百姓認為,如果他離職,好不容易樹立起的清明風氣,很有可能又要倒退回去,所以聯名請求他留任。
為此,朝廷特地下詔,命況鐘戴孝留任。
后來,三年知府期限屆滿,況鐘需要回京復命,百姓們擔心他會升官離開蘇州,都堵在路上不讓他走。
于是,第二年復命結束,況鐘又回到了蘇州。
公元1439,況鐘已經任蘇州知府九年了,他進京述職后,八萬蘇州百姓又聯名上書,請求他回到蘇州。
皇帝知曉此事以后,下詔書賜況鐘正三品,仍然留蘇州任職。
三去三留,況鐘成為了明朝歷史上任期最久的知府。
而成就這段佳話的,正是他時刻記掛民生的一顆赤誠之心。
身在其位,謀其職。
能夠時刻做到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為己任,便是百姓口中的好官。
兩袖清風,則能體現一個人的清正廉明和高風亮節。
公元1443年,連續三任蘇州知府的況鐘,在六十歲這一年因為勞累過度,病逝于任上。
他死后,百姓們流著淚送其靈柩歸鄉,蘇州府更是每個縣都為他建了祠堂。
有史料記載:
“內署肅然,無鋪設華糜物。”
說的是,況鐘的家里陳設簡單,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
而運送他靈柩歸鄉的船只里,也只有一些書籍和日用器物,可見他兩袖清風,一心都撲在了為百姓謀福利的事業上。
縱觀況鐘的一生,不管是做一個小吏,還是在一方主政,他從不眼高手低,而是認真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
他剛正廉潔、孜孜愛民,時刻以百姓利益為先。
為官30年,他沒有留下什么財物,卻留下了傳揚后世的美名。
他就是當之無愧的“況青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