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學重出江湖
現在許多人認為,博物學不過是采集、描述、分類等,只注意外部世界“如何”,而現代“精密科學”的分析、模型、實驗等方法,能夠解釋世界“為何”如此運行,當然屬于更高境界。所以博物學在西方雖然曾經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傳統,卻沉寂已久,漸遭遺忘。然而如此簡單的優劣結論,其實未必能夠成立。
就以“精密科學”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天文學來說,天文學家通過持續觀察天象變化來統計、收集各種天象周期,通過觀測建立星表、繪制星圖、對各種天體進行分類……這些最典型的“天文學研究”不是同樣充滿著博物學色彩嗎?
近兩年博物學又逐漸出現在國內學術話語中,以博物學為主題的書籍、文章、博士論文等紛紛問世,此事北京大學劉華杰教授鼓吹提倡之功,不可沒也。劉教授認為,博物學不僅可以作為當下唯科學主義泛濫的解毒劑,還可以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科學史的博物學編史綱領”,我也非常贊同。
博物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無其名,實有其實,在若隱若現之間,這樣一個傳統其實是存在的。何況“博物學”(Natural History)ー詞雖屬外來,但“博物”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詞匯,當初國人用它來譯Natural History,顯然也是注意到了這一點的。
但是也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博物學傳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看法,和對“博物學傳統”的界定有直接關系。
《博物志》和中國博物學傳統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儒家經典中,博物學精神有頗為充分的體現。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作為儒家基本經典的《詩經》,博物學色彩極為濃厚。
古代中國的博物學傳統,當然不限于“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體現此種傳統的典型著作,首推晉代張華《博物志》。書名“博物”,其義盡顯。《博物志》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一、山川地理知識;二、奇禽異獸描述;三、古代神話材料;四、歷史人物傳說;五、神仙方伎故事。此五大類,完全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博物學傳統。茲按上述順序,將此五大類每類各選一則,以見一斑:《考靈耀》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兩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海。
蜥蜴或名蝘蜓,以器養之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年不滅。唯房事則滅,故號守宮。《傳》云:東方朔語漢武帝,試之有驗。
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此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皆活,同體二頭四手,是蒙雙民。《列傳》云:聶政刺韓相,白虹為之貫日;要離刺慶忌,彗星襲月;專諸刺吳王僚,鷹擊殿上。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達,其論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體欲常少勞,無過虛。食去肥濃,節酸咸。減思慮,損喜怒,除驅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詳別篇。武帝行之有效。
以上五則,深合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之旨。第一則,涉及宇宙學說,且有“地動”思想,故為科學史家所重視。第二則,為中國古代長期流傳的“守宮砂”傳說之早期文獻,相傳守宮砂點在處女胳膊上,永不褪色,只有性交之后才會自動消失(其說能否得到現代科學證實是另一個問題)。第三則,古代神話傳說,或可猜想為“連體人”。第四則,關于三位著名刺客的傳說,此三名刺客及所刺對象,歷史上皆實有其人。第五則,涉及中國古代房中養生學說。“青牛道士封君達”是中國房中術史上的傳說人物之一。
有人因為《博物志》中的這些記載事涉“怪力亂神”,就不同意它的“博物學”資格。其實此類著作在中國古代相當普遍,茲稍舉宋代沈括《夢溪筆談》為例——此書被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的坐標”,世人就以為它非常“科學”,其實書中同樣有與《博物志》類似的內容,只是比例較小而已。《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中有云:
天圣中近輔獻龍卵,云得自大河中,詔遣中人送潤州金山寺。是歲大水,金山廬舍為水所漂者數十間,人皆以為龍卵所致。至今匱藏,余屢見之,形類色理都如雞卵,大若五斗囊,舉之至輕,唯空殼耳。
此類記載,在中國歷代筆記作品中實屬汗牛充棟,無煩多舉。
中國博物學傳統在當下的積極意義
如以上述六則筆記作為中國博物學傳統之例,或者有人會問:這算什么傳統?這不是“怪力亂神”的傳統嗎?我的意見是——這是一個能夠容忍怪力亂神的博物學傳統。能夠容忍怪力亂神,不僅不是這一傳統應被批判否定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一點可以視為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的中國特色。而這樣的博物學傳統,在當下社會中,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充當消解唯科學主義的解毒劑。
“當代科學”——主要是通過當代“主流科學共同體”的活動來呈現——對待自身理論目前尚無法解釋的事物,通常只有兩種態度:
其一,堅決否認事實。在許多唯科學主義者看來,任何現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能承認它們存在的。比如對于UFO,不管此種現象出現多少次,“主流科學共同體”的堅定立場是:智慧外星文明的飛行器飛臨地球是不可能的,所有的UFO觀察者看到的都是幻象。又如對于“耳朵認字”之類的人體特異功能,“主流科學共同體”發言人曾堅定表示,即使親眼看見,“眼見也不能為實”,因為世界上有魔術存在,那些魔術都是觀眾親眼所見,但它們都不是真實的。“主流科學共同體”為何要堅持如此僵硬的立場?原因很簡單:只要承認有當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事物存在,就意味著對當代科學至善至美、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形象與地位的挑戰。
其二,面對當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事物,將所有對此類事物的探索討論一概斥之為“偽科學”,以此拒人于千里之外,以求保持當代科學的“純潔”形象。此種態度頗有“鴕鳥政策”之風——對于這些神秘事物,你們去探索討論好了,反正我們是不會參加的。
以上兩種態度,最基本的共同點即為斷然拒斥“怪力亂神”。“主流科學共同體”中的許多人相信,這種斷然拒斥是為了“捍衛科學事業”,是對科學有利的。
那么問題已經相當清楚:一個能夠容忍怪力亂神的博物學傳統(相信“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必然是一個寬容而且開放的傳統;同時又是一個能夠敬畏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這樣的傳統至少可以在兩方面成為當代唯科學主義的解毒劑:
首先,在這個傳統中,對于知識的探求不會畫地為牢、固步自封。事實上,即使站在科學主義立場上,也可以明顯看出,斷然拒斥怪力亂神實際上對于科學發展是有害的。人們都承認歐美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領先,但那里對怪力亂神的寬容則常被我們視而不見。
其次,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這個傳統中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恰可用來矯正當代唯科學主義理念帶來的對自然界瘋狂征服、無情榨取的態度。在這方面,這個傳統與當代的環境保護、綠色生活等理念都能直接相通。
來源:《科學外史》
博物學重出江湖
現在許多人認為,博物學不過是采集、描述、分類等,只注意外部世界“如何”,而現代“精密科學”的分析、模型、實驗等方法,能夠解釋世界“為何”如此運行,當然屬于更高境界。所以博物學在西方雖然曾經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傳統,卻沉寂已久,漸遭遺忘。然而如此簡單的優劣結論,其實未必能夠成立。
就以“精密科學”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天文學來說,天文學家通過持續觀察天象變化來統計、收集各種天象周期,通過觀測建立星表、繪制星圖、對各種天體進行分類……這些最典型的“天文學研究”不是同樣充滿著博物學色彩嗎?
近兩年博物學又逐漸出現在國內學術話語中,以博物學為主題的書籍、文章、博士論文等紛紛問世,此事北京大學劉華杰教授鼓吹提倡之功,不可沒也。劉教授認為,博物學不僅可以作為當下唯科學主義泛濫的解毒劑,還可以上升到理論高度,提出“科學史的博物學編史綱領”,我也非常贊同。
博物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雖無其名,實有其實,在若隱若現之間,這樣一個傳統其實是存在的。何況“博物學”(Natural History)ー詞雖屬外來,但“博物”卻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有的詞匯,當初國人用它來譯Natural History,顯然也是注意到了這一點的。
但是也有一種意見,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博物學傳統。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看法,和對“博物學傳統”的界定有直接關系。
《博物志》和中國博物學傳統的表現形式
在中國儒家經典中,博物學精神有頗為充分的體現。孔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作為儒家基本經典的《詩經》,博物學色彩極為濃厚。
古代中國的博物學傳統,當然不限于“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體現此種傳統的典型著作,首推晉代張華《博物志》。書名“博物”,其義盡顯。《博物志》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一、山川地理知識;二、奇禽異獸描述;三、古代神話材料;四、歷史人物傳說;五、神仙方伎故事。此五大類,完全符合中國文化中的博物學傳統。茲按上述順序,將此五大類每類各選一則,以見一斑:《考靈耀》曰:地有四游,冬至地上北而西三萬里,夏至地下南而東三萬里,春秋兩分其中矣。地常動不止,譬如人在舟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七戎六蠻,九夷八狄,形類不同,總而言之,謂之四海。
蜥蜴或名蝘蜓,以器養之以朱砂,體盡赤,所食滿七斤,治搗萬杵,點女人支體,終年不滅。唯房事則滅,故號守宮。《傳》云:東方朔語漢武帝,試之有驗。
昔高陽氏有同產而為夫婦,帝放之此野,相抱而死,神鳥以不死草覆之,七年男女皆活,同體二頭四手,是蒙雙民。《列傳》云:聶政刺韓相,白虹為之貫日;要離刺慶忌,彗星襲月;專諸刺吳王僚,鷹擊殿上。
皇甫隆遇青牛道士姓封名君達,其論養性法則可施用,大略云:體欲常少勞,無過虛。食去肥濃,節酸咸。減思慮,損喜怒,除驅逐。慎房室,春夏施瀉,秋冬閉藏。詳別篇。武帝行之有效。
以上五則,深合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之旨。第一則,涉及宇宙學說,且有“地動”思想,故為科學史家所重視。第二則,為中國古代長期流傳的“守宮砂”傳說之早期文獻,相傳守宮砂點在處女胳膊上,永不褪色,只有性交之后才會自動消失(其說能否得到現代科學證實是另一個問題)。第三則,古代神話傳說,或可猜想為“連體人”。第四則,關于三位著名刺客的傳說,此三名刺客及所刺對象,歷史上皆實有其人。第五則,涉及中國古代房中養生學說。“青牛道士封君達”是中國房中術史上的傳說人物之一。
有人因為《博物志》中的這些記載事涉“怪力亂神”,就不同意它的“博物學”資格。其實此類著作在中國古代相當普遍,茲稍舉宋代沈括《夢溪筆談》為例——此書被李約瑟譽為“中國科技史的坐標”,世人就以為它非常“科學”,其實書中同樣有與《博物志》類似的內容,只是比例較小而已。《夢溪筆談》卷二十“神奇”中有云:
天圣中近輔獻龍卵,云得自大河中,詔遣中人送潤州金山寺。是歲大水,金山廬舍為水所漂者數十間,人皆以為龍卵所致。至今匱藏,余屢見之,形類色理都如雞卵,大若五斗囊,舉之至輕,唯空殼耳。
此類記載,在中國歷代筆記作品中實屬汗牛充棟,無煩多舉。
中國博物學傳統在當下的積極意義
如以上述六則筆記作為中國博物學傳統之例,或者有人會問:這算什么傳統?這不是“怪力亂神”的傳統嗎?我的意見是——這是一個能夠容忍怪力亂神的博物學傳統。能夠容忍怪力亂神,不僅不是這一傳統應被批判否定的理由,恰恰相反,這一點可以視為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的中國特色。而這樣的博物學傳統,在當下社會中,確實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充當消解唯科學主義的解毒劑。
“當代科學”——主要是通過當代“主流科學共同體”的活動來呈現——對待自身理論目前尚無法解釋的事物,通常只有兩種態度:
其一,堅決否認事實。在許多唯科學主義者看來,任何現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現象,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能承認它們存在的。比如對于UFO,不管此種現象出現多少次,“主流科學共同體”的堅定立場是:智慧外星文明的飛行器飛臨地球是不可能的,所有的UFO觀察者看到的都是幻象。又如對于“耳朵認字”之類的人體特異功能,“主流科學共同體”發言人曾堅定表示,即使親眼看見,“眼見也不能為實”,因為世界上有魔術存在,那些魔術都是觀眾親眼所見,但它們都不是真實的。“主流科學共同體”為何要堅持如此僵硬的立場?原因很簡單:只要承認有當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事物存在,就意味著對當代科學至善至美、至高無上、無所不能的形象與地位的挑戰。
其二,面對當代科學理論不能解釋的事物,將所有對此類事物的探索討論一概斥之為“偽科學”,以此拒人于千里之外,以求保持當代科學的“純潔”形象。此種態度頗有“鴕鳥政策”之風——對于這些神秘事物,你們去探索討論好了,反正我們是不會參加的。
以上兩種態度,最基本的共同點即為斷然拒斥“怪力亂神”。“主流科學共同體”中的許多人相信,這種斷然拒斥是為了“捍衛科學事業”,是對科學有利的。
那么問題已經相當清楚:一個能夠容忍怪力亂神的博物學傳統(相信“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必然是一個寬容而且開放的傳統;同時又是一個能夠敬畏自然,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這樣的傳統至少可以在兩方面成為當代唯科學主義的解毒劑:
首先,在這個傳統中,對于知識的探求不會畫地為牢、固步自封。事實上,即使站在科學主義立場上,也可以明顯看出,斷然拒斥怪力亂神實際上對于科學發展是有害的。人們都承認歐美發達國家科學技術領先,但那里對怪力亂神的寬容則常被我們視而不見。
其次,也許是更為重要的,這個傳統中敬畏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恰可用來矯正當代唯科學主義理念帶來的對自然界瘋狂征服、無情榨取的態度。在這方面,這個傳統與當代的環境保護、綠色生活等理念都能直接相通。
來源:《科學外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