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玉先生是我國現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畢生致力于文學研究、教育與文化事業,為中國文學理論的自主性探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上世紀80年代,徐中玉先生就提出:“中國文論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不能總是用別人的尺子量自己的身子。”
5月24日,“紀念徐中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40余位學者齊聚麗娃河畔,以追思徐中玉先生為契機,探尋中國文論打通古今中西回應時代精神的自主發展之路。
徐中玉(1915-2019)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羅崗以“新文化所化之人”為脈絡,回溯了徐中玉先生與時代共振的一生:1915年誕辰之年,恰逢《新青年》創刊。徐先生青年時期力薦“中國新文學大系”的銳氣,1980年代主持“中國文學史師訓班”匯聚郭紹虞、王元化等學術大家的格局,彰顯其“以學術立命、以文化報國”的學者風范。而徐先生主編的教材《大學語文》、百歲之際捐資百萬設立“中玉教育基金”的義舉,更將“教育立人”的信念刻入時代豐碑。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王為松感嘆徐中玉先生是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一面旗幟。后人要弘揚的不僅僅是老一輩學者的治學方法,還有他們的為人處世。王為松還希望,讓施蟄存、錢谷融、徐中玉等社科大師的形象從上海輻射全國,為中國文論自主體系注入歷史厚度與人格力量。
徐中玉先生不僅是一位社科大師,也是一位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第五屆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馬文運表示,紀念徐中玉先生,就是要繼承他的文學思想和文學精神,推動中國文學理論的自主性建設,讓中國文學理論不僅能夠解釋中國文學,還能為世界文學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希望我們的作家和學者一起扎根中國的大地,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舞臺上發出更響亮的聲音。”
5月24日,“紀念徐中玉先生誕辰110周年暨‘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舉行。主辦方供圖
除了學術研究,徐中玉先生還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長期執教于華東師范大學,培養了一大批知名的作家和評論家。他主編的《大學語文》自1981年出版以來影響了幾代學子,至今仍是全國高校廣泛采用的經典讀本。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雷啟立回憶了徐中玉先生對學生的關愛與支持,贊譽徐先生以其遠見卓識和堅定決心推動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改革與發展,“破舊不逾矩,立新有根基”。雷啟立呼吁學界以“守正創新”的態度傳承文脈,讓人文教育在變革中堅守其核心價值。
福建社科院研究員南帆作為徐中玉先生弟子代表,以“書生襟懷與英雄肝膽”概括恩師精神特質——既有埋首千卷讀書筆記的“書生氣”,亦有特殊年代守護學統的“硬朗風骨”。
南帆表示,徐先生在40年前主持編纂《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專題資料叢刊》時,已為文論自主體系埋下火種,而今面對全球化沖擊,須以“創造性轉化”激活“意境”“風骨”等傳統范疇,直面三重挑戰:既要讓中國文論有效闡釋本土古今文本,又需以非西方邏輯解構西方經典,更要在文明對話中超越“求同存異”的慣性,以“中國智慧”重構理論博弈規則。
“中國文論自主知識體系建構”,既是對徐中玉先生學術事業的延續,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今天,中國文學理論既要保持中國特色,又要能與世界對話。
活動合影
本次活動由華東師范大學聯合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市作家協會共同發起,華東師大中文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會、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聯合承辦,《文藝理論研究》編輯部協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