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一種說法,給“定遠”級鐵甲艦增加速射炮就可以大幅提升戰力,就能在黃海大戰中重創日本聯合艦隊。不少網友認為4000多噸的“吉野”號都可以配備十多門120毫米以上的速射炮,那7300多噸的“定遠”級應該可以配備更多。其實“定遠”級能加配多少速射炮,可不僅僅看噸位,要看船型和現有火炮布局,要看實際改造空間有多少。
“定遠”級鐵甲艦主副炮布局
首先“定遠”級的兩舷很難增設耳臺安裝速射炮,原因是兩座主炮炮臺的影響。“定遠”級的主炮采用了斜對角布局,兩個主炮炮臺在艦體中間一左一右前后錯開布置,占據了側舷的大量空間。如果在兩舷增設耳臺安排速射炮的話,會嚴重影響主炮的射界,得不償失了。斜對角火炮布局的好處是4門305毫米主炮都可以向前方目標射擊,充分發揮主炮火力。19世紀80年代以前,各國設計軍艦時,都是以艦首對敵為主,因此加強艦首火力。艦首對敵的好處是可以發起撞擊戰術,用船頭的撞角撞沉敵艦,當時軍艦船頭普遍帶有撞角。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采取橫隊對敵的原因,就是基于“定遠”級艦首對敵可以充分發揮305毫米主炮火力。只不過橫隊的機動性較縱隊要差許多,也更難保持編隊,黃海大戰開始后不久北洋水師編隊便逐步陷入混亂。綜合來看,為了撞擊戰術采用斜對角火炮布局有些得不償失,除非日本聯合艦隊也是普遍裝備架退炮、并且航速緩慢,撞擊戰術還可以一試。
復原的“定遠”號鐵甲艦
當然“定遠”級也有副炮,艦首尾各安裝了1門克虜伯150毫米/35倍徑后膛炮,老式火炮,不是速射炮。至于兩舷只有6磅(57毫米)單管哈奇開斯速射炮、3磅(47毫米)單管哈奇開斯速射炮、2磅(37毫米)五管哈奇開斯速射炮,并且安裝位置也是在上層建筑,兩舷甲板上并沒有,這說明連小口徑速射炮也不適合安裝。日本海軍在俘獲“鎮遠”艦后,也曾想通過大改來增強火力,但也只是在艦尾附近兩舷各安裝了1門阿姆斯特朗152毫米速射炮,并且最終拆除了,因為影響了305毫米主炮向后方的射界。
其實“定遠”級合適安裝速射炮的位置就只有艦首尾,把克虜伯150毫米/35倍徑后膛炮換成克虜伯150毫米/40倍徑速射炮,當然換成阿姆斯特朗152毫米/40倍徑速射炮也可以(日本海軍就是把克虜伯150毫米/35倍徑后膛炮換成了152毫米/40倍徑阿姆斯特朗速射炮)。甲午海戰前,北洋從德國訂購了不少克虜伯105毫米、120毫米及150毫米速射炮,只不過150毫米速射炮是岸防型、非艦用型。
在日本海軍服役“鎮遠”號
要想在兩舷增設耳臺安裝速射炮,除非把“定遠”級的主炮改成沿中線布局,前后各一座雙聯305毫米主炮炮臺。當然原先的艦首尾150毫米艦炮也要拆除,否則擋主炮了。然后就可以在兩舷增設耳臺安裝速射炮,每舷可以安裝5門120毫米速射炮,合計10門,這樣火力確實可以提升很多。但這個方案改動太多,從主炮炮臺、到副炮、再到上層建筑,統統要改,幾乎就是重新打造一條新船了,根本沒有可操作性。
要提升“定遠”級的火力其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提升主炮威力。“定遠”級的主炮是克虜伯1880式/25倍徑305毫米艦炮,到甲午海戰時已經落伍了,裝填很慢,射速只有1發/3分鐘。可以換成克虜伯最新式的260毫米/35倍徑艦炮,穿甲能力更強,射程也更遠,并且射速上也快了不少,可以達到2發/分鐘。所以別看主炮口徑變小了,但火力投射密度反而增強了數倍。
“定遠”級鐵甲艦模型
有人可能要說,直接換成克虜伯最新式的305毫米/35倍徑艦炮,威力不更大?前提是能裝下才行,305毫米/35倍徑艦炮比305毫米/25倍徑艦炮重多了,還是裝4門不行,只裝2門又沒意義了,火力投射密度直接減半。
綜合起來看,“定遠”級大幅提升火力的辦法是改進主炮威力,換裝更適合的260毫米主炮即可。想通過增加速射炮的方式來提升火力,想法是好的,但實際上不可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