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觀新聞報道:“沒有了國際學生,哈佛將不再是哈佛。”全美歷史最悠久、最富有的哈佛大學,在對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訴狀中如此寫道。
這幾日,伴隨著白宮與哈佛大學的爭斗持續升級、對哈佛國際學生的“禁招令”落地,全世界的無數優秀人才都在認真地考慮一個問題:我還應該去美國發展嗎?
據央視新聞26日報道,當地時間2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稱,聯邦政府將可能不再繼續向哈佛大學提供新的撥款,并要求校方提供所有國際學生的姓名及國籍信息,以便進一步審查。
當地時間22日,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宣布取消哈佛大學的學生和交流學者項目(SEVP)資質,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
哈佛大學23日再次起訴特朗普政府,指其非法禁止該校招收國際學生。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法官艾莉森·伯勒斯當天就對聯邦政府發出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維持現狀”。該法院網站信息顯示,聽證會定于當地時間29日10時30分在該法院舉行。
特朗普政府在教育領域采取的強硬措施,正逐漸摧毀美國高校及研究機構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哈佛大學所在的馬薩諸塞州州長莫拉·希利表示,特朗普政府正在放棄美國的智力資產。
著名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志近期在1600多名美國科研人員中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1200人考慮離開美國,約占總受訪者的75%。調查發現,這一趨勢在職業生涯起步階段的科研人員中尤為明顯。
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我國力挺受影響的留學生
據央視新聞報道,哈佛大學目前有近6800名國際學生和學者,來自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23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的信息,中國留學生占其中的20%,約1300余人。近年來,哈佛國際學生比例不斷攀升,2024-2025學年已占學生總數的27.2%,其中約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據美國簽證中心網站,根據目的不同,美國留學簽證類型主要有F-1、M-1及J-1簽證。一般我們所說的留學簽證以F-1簽證居多。F-1適用于學術學生,M-1適用于在非學術或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學習或培訓的學生,J-1適用于交換訪問學者,俗稱交換生。
據專家介紹,美國國土安全部有一個用來追蹤和管理持 F、M和J簽證的國際學生和訪問學者的數據庫系統,即SEVIS,該系統因“9·11”事件(其中一名襲擊者持學生簽證入境)而于2003年啟用,由國土安全部下屬的移民與海關執法局轄下的學生及交流訪問者項目(SEVP)管理,高校必須獲得SEVP認證才能招收國際學生。
當一所大學的SEVP認證被吊銷時,據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網站稱,目前入學的國際學生必須在轉學、改變移民身份或離開美國之間做出選擇。如果國際學生未能轉學,將被視為非法滯留。2025-2026學年即將來臨,收到大學錄取通知的國際生還將面臨無法入境、簽證作廢的窘境。
在美聯邦政府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并要求現有國際學生轉學之際,中國國內各方都在力挺受影響的留學生們。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教育合作是互利的,中方一貫反對將教育合作政治化。中方將堅定維護海外中國學生和學者的正當合法權益。
香港科技大學官網23日發表聲明歡迎這些國際生加入,并表示愿無條件錄取轉學生。香港教育局23日也呼吁香港所有大學為符合資格者提供便利措施,局長蔡若蓮還表示已聯系哈佛大學香港校友會,為獲錄取赴該校升學的學生提供全面支持。
同時,澳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24日表示目前已聯絡在該校就讀的澳門學生,隨時提供咨詢及協助,同時鼓勵澳門高校為受影響的學生提供轉學便利及協助。
面臨不確定性,中國學子不妨考慮多元化教育規劃
離法院公布的聽證會舉行僅有4天時間,此次事件本身還有著很多變數,在哈佛的留學生不妨看看這些策略:緊急轉學、聯系哈佛國際辦公室爭取60天“離境寬限期”、與哈佛聯手發起法律訴訟爭取時間或推翻禁令。
當政策不確定性成為常態,多元化的教育規劃已是必要選擇。對于普通留學生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審視局勢。
此次特朗普政府除了拿哈佛大學開刀,也早已將大棒揮向其他高校。據新華社轉引美聯社報道,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承諾將整改高校認證行業,自今年1月以來,其政府對多所美國頂級高校發出威脅,聲稱如果校方不調整政策,將面臨削減資金的后果。特朗普政府的主要要求包括根除所謂的反猶主義,以及廢除高校向少數族裔傾斜的多元化舉措。
當地時間5月22日,美國土安全部部長諾姆放話,其他大學也可能被審查,并稱此舉是對全國高校的“警告”。
此前,哥倫比亞大學因巴以沖突抗議被取消4億美元聯邦經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也因社會議題立場等與保守派理念相悖引發爭議,這些學校都可能成下一個“開刀”對象。而一旦“封殺令”范圍擴大,這些學校的國際學生也將面臨轉學或身份危機。
現在不少家長擔憂的是,還能送孩子去美國一流大學嗎?浙江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應琛認為可以去。她表示,頂尖大學的名望是長期積累的優秀人才集聚效應的結果,這一點很難在短期內被改變。
“即使白宮對高校的打壓有可能升級,我們仍然可以相信那些代表理性的力量會協助學校渡過難關。”應琛舉例道:在接到哈佛的訴狀后,伯勒斯馬上發出了臨時限制令,要求在舉行聽證會之前“保持現狀”,這表明哈佛大學提起的訴訟得到司法系統的初步支持。
對于雙方博弈的前景,應琛認為,后續案件有可能上訴至最高法院。“雖然最高法院現在有6名共和黨總統任命的大法官,民主黨總統任命的大法官只有3名,但結果應該差不多。最高法院大法官具有獨立裁決的權力,也深知國際教育體系對于美國國家力量的重要意義。”
對全球人才吸引力的下降,正嚴重損害美國軟實力
對于有意離開美國的科研人才,世界多地已迫不及待開啟人才“搶籌”。
歐盟委員會14日宣布,將在2025至2027年期間設立一項約5億歐元的科研激勵計劃;法國近日宣布將撥款1.13億美元,用于吸引來自美國的科研人員赴法工作;英國科研機構推出為期10年的官方資金保障,并為逃離美國的專家開放專項資助;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采取包括設立專項基金、提供公寓等多種措施來招賢納士;澳大利亞科學院院長賈格迪什上月發表聲明,宣布啟動全球人才引進計劃。
據央視新聞報道,軟實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在去世前曾撰文說,美國吸引其他國家的能力已日漸衰落,特朗普政府的種種做法正嚴重損害美國的軟實力。
“一流高校是美國國家力量的重要來源,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方面都是如此。”應琛表示,美國的國際教育體系是美國創新力最強大的智力支撐。
應琛援引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發布的《2024 美國門戶開放報告》介紹說,2023-2024學年來美留學人數達1126690人,其中56%選擇了STEM(理工科)方向。從專業分類數據來看,數學和計算機占比達25%(280922人),排名第一;工程類次之,為 19%(210163人)。留學生在STEM領域的突出表現,為美國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美國會2017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據美勞工統計局預計,從2016年到2026年,美國需要大約517.9萬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國際人才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經濟學研究顯示,他們在多數情況下并不是與本土研究人員競爭,而是補充了他們的工作。
“許多留學生在完成學業后選擇留在美國,成為高科技產業的骨干力量,鞏固了美國在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許多硅谷創業公司的成功創始人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應琛介紹說,留學生對美國經濟的直接貢獻顯著,包括學費、住宿費和他們及家人的日常開銷等。“國際教育工作者協會2024年11月發布數據顯示,在2023-2024學年,美高校的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438億美元,為史上最高,并支持了超過37.8萬個工作崗位。”
在應琛眼里,雖然美國精英高校仍然不失為好的選擇,但是國內優秀高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美國麥克羅波洛智庫2024年發布的全球AI人才追蹤報告顯示,從本科院校來看,中國高校幾乎培養了全球一半的頂尖人工智能人才。
今年DeepSeek爆火后,斯坦福大學教授澤加特在研究后指出,DeepSeek的突破性成果背后,藏著一個顛覆性的秘密——這支團隊中超過半數成員從未踏出過國門深造,卻在技術封鎖的夾縫中,用更少資源實現了與硅谷巨頭并駕齊驅的成就。在澤加特看來,這說明外國人必須到美國接受教育才能學有所成的觀念已經過時了,中國現在有能力自主培養自己的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